当代隶书创作的审美倾向探索

2021-02-03 22:32李源
大观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书法

李源

摘 要: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于秦孕育,到汉代鼎盛,唐代略有发展,至清中后期复兴。隶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亦更偏向于艺术化的发展趋势。受时代审美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隶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呈现出了新的审美倾向,推动了隶书的进一步发展。从隶书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当代隶书创作的时代特征,并对当代隶书创作的审美倾向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隶书;审美倾向;书法

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行楷,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隶书在兴衰交迭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结合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进行分析,其主要经历了产生期、鼎盛期、衰微期等发展阶段。在当代书家及其作品中,隶书所占比例不断提升,而当代隶书创作则展现出了浓郁的时代特征。

一、隶书的发展历程

关于隶书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普遍观点是其起源于战国晚期,兴盛于汉代,复兴于清代,其在曲折蜿蜒中发展。如果按照书法史进行划分,隶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战国晚期的产生期、西汉中后期的成熟期、东汉的鼎盛期、东汉末年的衰微期以及清代的复兴期五个阶段。

从大量出土的四川青川战国简牍中已可窥见隶书演变的迹象,大多数字已形成隶书的体势。秦朝是篆书的终结期,也是隶书的发展期。《云梦睡虎地简》中已可见隶书的雏形,形趋方正、字势变纵为横等隶书的用笔特征显现了出来,隶书在民间得到广泛流行和官方承认。汉代以降,隶书成为官方文字,西汉中后期为隶书发展的成熟期,我们从出土的简书中可以发现字形大都扁平方正,用笔已有规律,篆意脱尽。东汉则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期,隶书书写的特点和用笔规律充分展现。这一时期的隶书品式众多,且风格各异,出现了诸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结体扁方而规整的代表作品。东汉末年,隶书创作由于过于追求规整严谨而显得愈发板滞,隶书的发展由鼎盛期进入了衰微期,例如《熹平石经残字》和《白石神君碑》中的字形整齐,用笔拘束,不管是在空间的分布方面,还是在线条的节奏方面,都不具有令人舒适的自然美感,缺乏自然生动的气韵。至魏晋隋唐时期,鲜有隶书作品,多为汉末的流风余绪,隶书的发展急转直下,失去了往日繁荣的风采。唐代以后,隶书的发展更是每况愈下,直到清代,伴随金石学和考据学的兴起,中断发展的隶书艺术得以延续,进入了复兴期,甚至恢复了汉代的鼎盛气象,清代成为继汉代之后的又一隶书发展高峰,其中以金农、邓石如、陈鸿寿、赵之谦等为代表,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个性、风格独特的作品。近三四十年,当代隶书创作在继承传统隶书创作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笔墨技巧、形式章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隶书创作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当代隶书创作的特点

(一)对笔法的运用

中锋和藏锋行笔是传统隶书创作中对于笔法的要求,其讲究“涩行”和力度的表现,要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当代隶书创作的笔法则突破了传统,具体表现在:在藏锋、中锋用笔的基础上,大量使用侧锋甚至是偏锋这两种笔法,起笔、行笔、收笔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实现了创新,极大丰富了笔画的表现形式,并且十分重视墨色枯润、行笔疾徐、提按轻重的鲜明对比,以期达到粗细、黑白强烈对比的作品效果,这使得线条的质感和整体感与传统隶书都有所不同,甚至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例如起笔上藏锋、顺势、虚逆、方圆等笔法配合运用,行笔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偏锋、侧锋的用笔效果,在收笔方面还出现了散锋、挑锋的形态变化。隶书创作的笔法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刚柔并施、外强内健的笔法使得隶书更具表现性和审美性,增强了隶书的艺术韵味,突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审美倾向。

(二)对结体的突破

传统隶书体势以横向取势为主,结体扁平。当代隶书创作中则突破了传统结字,借鉴篆书、楷书结构的基本特征,取纵势的现象较为常见。当代隶书创作将字的收放对比、燕尾均进行了弱化,对字中各部分的大小对比、笔画的势态进行了夸张,如此一来,就使得作品具有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

(三)对章法的创新

传统隶书在章法上大都方正平整,字与字之间纵横有序、有距,字距大于行距,字字独立。伴随着书法艺术的演变与发展,当代隶书创作在章法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表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形态。“计白当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线条的“黑”和纸面的“白”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美,构成了书法的“虚实”和“阴阳”,空白不只是简单的不留痕迹,还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语言,影响着整体的效果和创作风格。

在当代隶书创作中,很多创作者基于整体效果而更加注重对于空白的处理和表现,这是章法创新的体现,无论是一个字中笔画之间的组合,还是整幅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纵横排列,点画和字形的不同形态形成了大小、形状不规则的空白。

在当代隶书章法上,字与字之间的空白通过人为压缩形成的大疏大密的章法布局可以有效提升隶书作品的表现力。如借鉴魏碑中字与字之间留有较大空白而形成的黑白对比明显的处理方式,增强隶书作品的感染力。另外,不留任何字距和行距也是当代隶书创作中的一种章法处理方法,其能够使作品整体上表现出时代的张力。

(四)对其他书体碑帖杂糅的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书法家将隶书与篆书进行融合,将篆书的用笔方法融入隶书的创作之中,这种复古的表现方法使得隶书更加古朴,结构更加多变。例如当代书法家何应辉、俞建华等在隶书的创作中就经常运用这种复古的表现形式,作品中的线条更加简洁干脆,没有明显的粗细对比。同时,行书和隶书的结合也丰富了当代隶书创作的表现形式,使得隶书更加活泼灵动,例如当代书法家张海的草隶开创了隶书新的风格面目,推动了隶书的创新发展。此外,汉碑与汉简的结合也是当代隶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部分书法家通过舒张自如的用笔塑造粗细相间、长短不一的线条,呈现出了变化多端且夸张的字体形态。通过对碑中浑穆之气和简牍中灵动之韵的糅合,使得作品厚重之余亦不失率意。隶书对行草书中连带关系的借鉴也被当代书家所认可和应用。行草中的减省可以加快书写节奏,气息更加连贯,为隶书的静态中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生气。

三、当代隶书创作的审美倾向

(一)突出“书写性”

近现代以来,更多学者投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研究。随着西方美学思想的渗入与清代以来对“金石气”的推崇,许多书家在隶书创作中追求“书写性”。当代书法艺术创作越来越追求视觉张力和视觉效果,以吸引欣赏者的目光,满足欣赏者的视觉享受。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美术化审美倾向越来越明显,创作者在隶书创作中更加注重墨法,在汲取和借鉴中国水墨画中墨色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能够表现线条和画面墨色效果的技法,加强视觉冲击,例如水墨画创作中常见的涨墨用色技法可以使作品呈现出水墨画的视觉特征。另外,部分创作者在当代隸书创作中借鉴了绘画的构成形式,线条疏密有致,笔画结构呼应配合得更加生动自然,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绘画倾向的趣味性。

(二)突出“自然性”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当代隶书创作除追求笔墨意趣之外,亦重视作品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心手双畅”,以期达到“自然天趣”的审美意趣。例如当代书法家张海在隶书创作中没有生搬硬套和“装腔作势”,其部分作品具有浓郁的翰墨风采,浑然天成、自然流畅的表现将隶书的“书写气”与“自然气”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四、结语

隶书作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书体,其自身成熟度不高,书家可发挥空间性较大,这就给当代人学习隶书提供了极大的可创新性,在用笔、用墨、结体和章法中均有较大发挥和创造空间。加之受西方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审美倾向的影响,形成了风格、形式多样且极具影响力的隶书佳作,为隶书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案例。

参考文献:

[1]迟亚妮.当代隶书创作面貌浅析[J].美术大观,2016(5):42-43.

[2]赵际芳.论当代隶书创作的风格拓展[J].美术观察,2017(8):25-27.

[3]刘於清.论当代书坛隶书创作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书法赏评,2017(6):24-27.

作者单位:

太原市瑨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等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一
书法三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