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病症中的一种,因存在突发性,且病情发展快、脑组织损伤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所占比重在脑卒中中占据榜首,也称之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是其主要症状,临床表明在短时间内完成溶栓操作,以促进脑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血流恢复,有效修复可逆性神经组织损伤,是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3]。因此,尽早确诊患者病情并及时发现缺血半暗带,及时明确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是否存在可逆性,为缩小梗死面积和后续治疗提供依据,降低患者残疾率。现今,临床针对脑梗死患者,主张以MR扩散加权成像ADC 联合作为首选诊断方案,能精准定位患者缺血半暗带,有效区分出患者脑组织损伤的可逆性,对提高其治疗有效率和减少残疾风险有较好的临床价值[4,5]。基于此,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298 例脑梗死患者的MR扩散加权成像检测图像,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收治的298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8 例,女180 例;年龄50~85 岁,平均年龄(60.25±5.18)岁;分期:超急性期65 例(发病至检查时间<6 h)、急性期135 例(发病至检查时间6~24 h)、亚急性期98 例(发病至检查时间2~3 d)。患者脑梗死均为首发,临床上均是以无力、失语、偏瘫、昏迷、呕吐等症状送至医院就诊,且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有知情同意权,均经临床伦理委员会认证。
1.2 方法 患者均行MR 扩散加权成像。选择设备型号为Philips Mutiva 1.5 T 的超导仪,完成MR 扩散加权扫描、T1、T2 加权像扫描,其中,MR 扩散加权成像操作中,基于操作、序列和划线尽可能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将序列、回波时间(TE)、重复时间(TR)、矩阵、层厚、视野(FOV)、B1 值、B2 值分别设置为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SSEPI)、105 ms、3600 ms、165 mm(长)×130 mm(宽)、5 mm、25 cm×15 cm、0 s/mm2、1000 s/mm2,最大程度减少检测误差,保证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MR 扩散加权成像、T2 加权像的诊断准确率;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其对侧镜像区的ADC;超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病灶中心区rAD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MR 扩散加权成像、T2 加权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MR 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显著高于T2 加权像的88.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06,P<0.05)。见表1。
表1 MR 扩散加权成像、T2 加权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n,%,n=298)
2.2 患者病灶中心区和对侧镜像区、缺血半暗带和对侧镜像区的ADC 比较 患者病灶中心区ADC为(3.92±1.44)×10-4mm2/s,对侧镜像区ADC 为(7.62±1.05)×10-4mm2/s;患者缺血半暗带ADC 为(8.02±0.62)×10-4mm2/s,对侧镜像区ADC 为(8.33±0.45)×10-4mm2/s。患者病灶中心区和对侧镜像区的ADC 显著低于缺血半暗带和对侧镜像区的A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的rADC 比较 超急性期患者缺血半暗带、病灶中心区的rADC 显著低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的rADC 比较(,%)
表2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的rADC 比较(,%)
注:与急性期比较,aP<0.05
脑梗死作为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中的一种,其梗死区域的缺血半暗带中主要含中央梗死部位和周围缺血半暗带。有研究指出,当患者出现缺血半暗带时,表明其周边是严重缺血区域及正常灌注区,当血流受脑血栓形成堵塞而影响血流动力学时,基于细胞膜泵和离子梯度水平不变基础上,会中断其神经元功能和相应电活动[6,7]。现今,临床有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灌注程度会受其组织内部区域影响出现明显差异,如患者发病时,其灌注程度在6 h 前会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此时配合有效的动脉溶栓治疗,对部分损伤且具备可逆性的核心区起到改善作用[8]。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处如何快速判断其累及范围,是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
历年来,随着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检测研究的不断深入,常用检测方法都相继在临床得到了试验,患者行平扫CT 难以判断其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患者半暗带检出率较低,也只能在极少数情况下判断半暗带的存在,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后续提出分析CT 灌注成像的灌注参数,虽能有效鉴别出脑组织梗死部位与缺血半暗带,但操作需行碘对比剂注射,不适于药物过敏患者操作,适用性有待商榷[9,10]。因此,如何选择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确诊患者缺血半暗带,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是现今尚待解决的医学问题之一。
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脑梗死患者主张配合MR扩散加权成像作为检测方法,结合ADC 来评价患者正常脑组织、脑部中心坏死区域和缺血半暗带,研究结果显示:MR 扩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显著高于T2 加权像的88.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06,P<0.05)。MR 扩散加权成像中,患者病灶中心区和对侧镜像区的ADC 显著低于缺血半暗带和对侧镜像区的A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患者缺血半暗带、病灶中心区的rADC 显著低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综合结果可分析出,患者ADC 会受其脑梗死影响而显著降低,其缺血半暗带的对应值也会相对有所下降,但是降低幅度并不大,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其信号强度均能恢复至正常脑组织水平[11]。而病症处于超急性期或急性期患者,其病灶中心区域存在严重的缺血现象,导致细胞膜、细胞器长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供血,导致细胞外水情况无法得到有效弥散,此类情况,在其检测所得ADC 均能得到有效反映,并以此判断患者病情[12]。此外,脑梗死患者ADC 会受区域、发病时间影响,而其中ADC 最低的为病灶中心区域,之后以中心为基础,越向外围扩散,患者ADC会随之上升,临床即可判断缺血半暗带内部脑细胞损伤程度,并为其治疗有效性提供有效的评估标准。
综上所述,MR 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检测中,能有效鉴别出患者缺血半暗带情况,诊断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