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探析

2021-02-03 04:36潘梓介王梦圆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传播力古村落

潘梓介 王梦圆

摘要:古村落是乡土历史的现实载体,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情感,保留着地方文化的基因。但随着商业化的推进,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逐渐成为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难题之一。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古村落的重生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使古村落的发展搭上新媒体发展的快车,是本文探究的首要议题。

关键词:古村落;数字化生产;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243-03

查济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之一。现存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明代的“涌清堂”“爱日堂”“走马楼”“二甲祠”等。

近年来,泾县利用文房四宝之乡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一方面,文旅产业成为彰显泾县特色的名片,在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文旅产业的发展牵涉多元利益,尤其是古村落的开发,凸显出人与空间、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让古村落的发展搭上新媒体发展的快车,使古村落重生,是保护、传承与发展古村落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语境下古村落的保护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護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1]。这就指明了对查济的保护必须坚守两个原则:一是守正。查济是查济人的查济,这是当地居民世代相守的生活环境,也是走出查济的当地人的精神家园,无论以何种方式开发,都不能违背这一根本的底线。二是创新。时代在不断变迁,墨守成规已然不适应当下的发展,对查济的保护必须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才能使查济走得更加长远。

(一)作为原生纽带的家园

查济能完美重现江南古村落的诗意生活,本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作为当地居民的家园,村落的整体风貌必须保留下来。如果只是单纯地保护宗祠、寺庙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显然是本末倒置。这里不得不提到查济的普通古民居,这些古民居随着开发不断被拆迁、改造、重修,其整体风貌和最初始的皖南村落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古村落保护最基本的要求是整体保护,而随着商业化的发展,查济变成了游客的查济,已不再是当地人作为原生纽带的家园。

对查济的开发是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查济原有的古代建筑以及空间格局分布应当被延续下来,查济的寺、祠、居、桥等都是按照传统的风水格局规划的,剔除迷信因素来看,这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最好的体现。查济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乡土环境,切不可用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一刀切”。对于古建筑而言,最好的保护就是恢复它的历史环境,这是古建筑能长远留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考量古建筑文化意义的必要条件。

查济的风貌有其自身独特的乡土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中蕴含着查济的历史文化。泾县有着“十里八乡不同音”的文化背景,即使同在皖南的徽州和泾县,虽然总体上都归属于徽州建筑,但是在空间利用、具体零件、装修繁简程度和建造理念上相距甚远。

徽州建筑和泾县建筑有很大不同。徽州传统建筑在空间利用上精打细算,装饰和装修上极尽奢华,并向外炫耀;泾县的传统建筑在空间利用上宽松舒展,装饰和装修上简繁适度,且向内律己[2]。

近些年,在泾县其他古村落如黄田洋船、茂林老街、桃花潭古镇的开发中都出现了这个问题:把原有的真正的古建筑推倒拆除,然后寻找各种仿古材料或从其他地区古建筑上拆卸下来的零件拼凑成徽派建筑。然而,徽派建筑并不能代表整个皖南的地域特色,如果全部是清一色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皖南地区和而不同的乡土韵味也将被消磨殆尽,为了满足旅客对皖南乡村的想象而忽视地方文化基因的开发亦不可取。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留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原真性,这是乡村生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去生活化”带来的必然是人情味的缺失,这只会让查济成为只顾商业利益的旅游景点而非有灵魂的皖南村落。

例如,查济当地的米酒酿造工艺、木榨香油技法、炒茶制作等虽然在皖南地区很常见,但是这些生产生活方式背后是查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并不是落后,反而更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

如果说保护查济的原风貌是保护古村落的“形”,那守住这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则是守住查济的“神”,二者缺一不可。

(二)古村落的数字化重生

在新媒体语境下,保护古村落应当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进行。刘沛林指出,充分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真实地记录和存储人类传统文化特征,定量分析和揭示人类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既是国际趋势,也是契合我国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的重大实践问题[3]。实际上,古村落的重生必须拥抱数字化技术,这要求我们对古村落进行数字化的记录并保存。

首先,建立专门的查济古建筑数据库,将古代建筑的实体照片、文化内涵、历史渊源整理成档案。

数字化的优势显而易见,几乎能永久性地保护这些珍贵古村落的原始数据,而且更为详细、全面。当地政府只有把散落在泾县乡村的文化遗产悉数整理,掌握县域内独特的建筑、文化、非遗资源,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保护与开发。

近些年,黄田洋船、章渡吊脚阁等知名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在进行整理,但显然工作力度不尽人意,如泾县城内的北门老街,随着棚户区改造被弄得面目全非,真正留下的数字记载少之又少,最终这些古建筑只能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其次,可以通过数字动画场景技术对查济珍贵的古代建筑进行3D建模。

例如,数字动画场景的设计者可以对“德公厅屋”“二甲祠”“走马楼”“红楼桥”“如松桥”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进行观察、捕捉、图像分析,并用 MAYA、3Dmax等软件根据真实造型、比例、材质制作一个虚拟空间,几乎能做到完全还原。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2年就正式启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如柬埔寨吴哥窑、墨西哥玛雅文化等都已经顺利完成数字化保护信息系统的建构。

当然,数字动画场景具有假定性、夸张性等艺术特点的视觉影像,对现实中真实的古建筑的表达,本身应属于一种创新[4]。这可能引起文化传承过程中对原真性问题的争论,但数字技术为查济的数字化生存俨然注入了新的生命。

二、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古村落传播力的策略

文化的传播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两个有机体。新的传播格局也为古村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古村落的传播力是古村落的必然选择。

(一)多元传播平台形成传播矩阵

立足于传播的立场,从渠道而言,查济可以积极运营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公众号,利用多元传播手段形成传播矩阵。但从目前来看,这方面做得并不够,截至笔者调查结束,查济并没有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相对较大的是商户私有账号“古镇查济”,粉丝量仅11.1万,进行一些查济旅游宣传。在抖音短视频上也主要是依托“泾县发布”“泾县文旅”等公众号进行宣传。由此可见,查济在传播渠道建设上动力不足。

在当下的传播格局中,短视频的力量不可忽视。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有网友戏称:南“抖音”、北“快手”、中有“火山小视频”。这些短视频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早已成为大众社交、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建设这些短视频平台的成本相较于专门制作纪录片、请重量级媒体宣传而言要低得多,甚至官方平台可以和普通公众积极互动,共同生产宣传内容。

例如,查济可以设立官方抖音公众号,发起“最美查济”的话题,征集優秀的摄影作品或视频作品,只要加上话题“最美查济”就可以报名,一旦作品被征集,就可以获得免费门票,通过这个方法收集大量的作品素材,再将征集的素材上传至B站和小红书,利用网友的力量制作宣传成品。如果成品被使用,作者可免费获得一次包括交通费用泾县全程游的通票,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属性进一步扩大查济的影响范围。当然,这不是否认专业团队的重要性,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团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风格单调、视频同质化、因设备问题导致的成品较差等问题。

此外,可以积极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查济的宣传中,目前抖音上的精准投放、微博的地点打卡等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查济当地的运营部门可以依靠这些技术手段对喜爱旅游、古村落、乡村生活的用户进行精准投放,也可以尝试与小红书、携程、美团、飞猪等旅游消费、推荐的APP深度合作,更大程度吸引游客。在这种多维度的传播渠道建设下,查济的传播力必然得到新的提升。

(二)策划热点事件提升游览体验

查济的文化底蕴深厚,但仅以古建筑作为传播内容主体,很难吸引当下的年轻人,因此要深挖地方文化资源,结合现代传播特点,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例如,人们一想到瓷器就会想到景德镇,这是千百年的文化积累形成的文化符号;人们一提到海边度假就会想到三亚的亚特兰蒂斯酒店,这是商业宣传营销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能根据当代受众的需求,将当地的自然、人文、生活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出一个与查济相关联的文化符号,进而不断通过宣传加深这种符号认知,就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的传播力。

查济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盛大的龙灯会,龙灯会不仅有传统的舞龙灯,还有与周边乡镇互动联谊的社神出游、唱大戏等项目,前后会延续多日。这就是一个天然的热点事件,这些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节目,极少见于城市,引入新媒体并不只是用APP直播这些传统节目,而是要将新媒体与传统节日融合,将之策划成新的文化节日。

例如,查济当地可以将龙灯会的时间延长,开办体验式的元宵灯会,在灯会期间可以将当地的各种文化综合起来,如看龙灯、猜灯谜、寻古建、尝美食等都可以拍照打卡,集齐之后游客可以获得门票和民宿优惠券,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

不过,在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这种传统的文化体验必须和现代技术接轨。活态互动式多媒介传播在推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丰富文化空间传播形式,以更强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来充分展现文化的精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5]。

查济可以利用中华写生第一村的便利,在新建街区,依托当地的“查公”传说,创作蕴含深刻人文意味的街区漫画,这也是当地人文景观的创新之举。以景观化改善小镇的建设形态,结合特色文化元素打造乡村生活的主题客栈、餐厅、酒店、商城等,彰显独特的小镇建筑文化风貌,并促成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6]。

值得一提的是,AR等新型技术的运用也极大地丰富了古村落的文旅体验,当地著名的“查济梦幻人生体验馆”将AR、VR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空间结合,只要带上VR眼镜,瞬间便可置身于明清的古建筑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

这种新兴技术的引进在视觉、听觉、感受等方面充分实现了媒介交融,向人们展示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这个时代,人类的生活、文明及其存在方式都在经历巨大的变革[7],古村落的空间形态也因此更具有想象力。

三、结语

古村落是传承农耕文明的基本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从时代属性而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考虑将新媒体介入古村落的发展时,不能使古村落丧失地方本色,而应与当地的文化根基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建构地方文化传播竞争力。古村落不仅是发展的对象,更是普通民众乡愁的归处。在新媒体语境下,以查济为代表的皖南乡村如何守住原汁原味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合理性开发,使原生乡土文化实现真正的、活的发展,仍需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2] 沈昕,陆文萍,戴伟.安徽古民居建筑的守正与创新:以皖南地区的泾县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9):21-25.

[3] 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6):104-110.

[4] 唐曼玉.传承与创新:古建筑数字动画场景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153-154,164.

[5] 杨飞飞.江苏特色小镇文化空间的数字化传播:以栖霞山非遗文创小镇为例[J].美与时代,2021(8):4-6.

[6] 张立波,张奎.“文创兴镇”视野下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1):82-87.

[7] 潘梓介.非遗媒介化生存路径探析:以涌溪火青制茶工艺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251-253.

作者简介 潘梓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王梦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出版。

猜你喜欢
传播力古村落
旅游视域下古村落文化研究综述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古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苍梧晚报》:多元跨界的空间与效益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