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峰 陈黎
摘要:融媒时代来临,纸媒退居媒体矩阵一隅。纸媒如何坚守已有阵地,搞好新闻生产,稳定读者队伍?唯有不断创新。通过创新,生产丰富优质的新闻产品,提供精准有效的新闻服务,从而赢得读者,赢得未来。文章以江海晚报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为例,从报纸编辑的角度,对纸媒的创新路径进行分析、点评和概括。
关键词:纸媒;创新;编辑策划;版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77-03
一、引言
融媒改革方兴未艾,全媒体体系构建正当其时。在媒体竞争的大风大浪中,纸媒如何才能屹立不倒,保持自己的精气神?报纸编辑责任重大,唯有创新是良方。江海晚报在一年多的融媒改革实践中,围绕“本土、主流、实用、温暖、好看”的定位,再造报纸的策、采、编流程,在强化编辑策划、加强媒体互动、优化内容生产、创新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二、强化编辑策划,投身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
(一)深度报道是融媒时代纸媒新闻报道的优势之一
融媒时代到来,受众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吸引受众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哪一种媒体能够以最便捷、最高效的方式提供权威、适用的信息,谁就能成为媒体竞争中的赢家。报纸受传播方式的制约,虽然不能最早告知读者消息,但适合在读者求证新闻时,帮助读者确认、解释或分析信息。在融媒体时代,读者对报纸的要求,不只是传递信息,更需要专业媒体人深度解读新闻,理清逻辑,挖掘意义。增强新闻的权威性,使受众对新闻报道从可读变为必读,是报纸在融媒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础。
(二)编辑策划是融媒时代报纸编辑的必然选择
所谓编辑策划,就是通过编采有效互动,将编辑思想融入记者采访写作过程中,实现新闻生产的最优化,从而生产出符合编辑思想,更符合读者需求的新闻产品,达到服务读者的目的[1]。编辑策划要求报纸编辑在记者报道事实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记者摒弃曾经采用的浅表化的新闻采集和呈现方式,抓“大”放“小”,将新闻做深做透,进行深入式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同样的新闻题材,不同的媒体报道,报道的影响力大小,常常取决于编辑的策划水平。所以,纸媒要在融媒时代的媒体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需要报纸编辑增强新闻策划能力。
(三)编辑策划是具体新闻实践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深入推進媒体深度融合,重建策、采、编流程,打造了中央厨房式的多个媒体统一供稿机制。这一机制运作后,稿件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传统媒体记者集体向全媒体记者转型需要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江海晚报适用稿件一度出现相对减少现象。虽然晚报编辑可以通过稿件改写等方式化解,但这无疑不是最佳解决方案。加强编辑策划,是对新闻报道有意识的设计谋划,可以使报道的范围和目的更加明确和集中。报纸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采制,这种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符合编辑思路,让稿件符合晚报的定位。所以这一稿件供应问题,也成为江海晚报加大编辑策划力度、推进新闻内容“供给侧改革”的契机。
(四)提高编辑素质,推动编辑策划从自发向自觉转变
编辑策划要求编辑在选题立意、稿件写作、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谋划。一个优秀的编辑,要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高超的采访技巧和深厚的写作功底,还要有做好“幕后人”的自觉,必须不断提升素质,才能在策划的全流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编辑策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以往的新闻实践中,编辑策划一直存在,不过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如今江海晚报正推动编辑策划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将偶发的编辑策划变成编辑工作常态,由个别环节的编辑策划转为整体系统的编辑策划。在这一过程中,其注意从已有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发现不足,用实践指导实践,进而全面推进编辑策划工作。
三、加大媒体互动,在全媒体矩阵中“左右逢源”
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今天,一家地市级报社除了拥有纸媒发布平台之外,往往还拥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视频号等诸多信息发布端口,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大平台。报纸编辑作为纸媒一员,应该明晰纸媒在传播体系中的定位,发挥纸媒在新闻报道方面的长处,高举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旗帜,和兄弟媒体积极互动,推动新闻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相互补位,实现报道成果共赢,不断延长新闻传播链,为读者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一)兄弟媒体间的协作,成为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抓手
纸媒通过文字、图片等向读者传递信息,以深度报道见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新兴媒体拥有动图、视频等更丰富信息传递形式,在动态新闻播报上得天独厚。这些媒体的特点为报社兄弟媒体间的协作提供了空间。今年“七一”期间,南通报业传媒集团融媒视频制作部为南通6位优秀老党员拍摄了短片,准备在视频号播出。江海晚报编辑觉得这一活动富有创意且采访内容的故事性很强,也适合在晚报上呈现,于是向视频制作部记者提出“报视”合作的邀约:在视频号推出视频的当天,由视频号记者提供文字稿件和相关图片供晚报刊登。晚报编辑在版面上刊登二维码链接,读者通过扫码可在手机上观看视频内容。当然,这种协作不是单向的。晚报也会积极向新媒体推荐自己刊登的深度报道,这些报道被新媒体采用发布后,经常成为“爆款”产品,成为新媒体“圈粉”的利器。
(二)兄弟媒体间的相互补位,成为服务读者的重要方式
因为纸媒版面容量有限,有一些资讯类信息,晚报只能报道信息梗概。而新媒体,特别是移动端,理论上容量没有上限。所以在报纸版面上,编辑会生成二维码呈现在版面上,让读者通过扫码链接到报社其他信息发布平台,方便读者了解信息详尽内容或更多相关数据。这种媒体间的补位行为,弥补了纸媒的短板,也给新媒体导流了受众。这种补位方式不仅仅存在于晚报与新媒体之间,日报与晚报也经常互为链接对象。这种新闻传播链的延伸拓展,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也能让整个全媒体平台受益。
(三)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自觉为报社的发展添砖加瓦
报社组织架构包括采访中心、编辑中心、广告中心、发行中心、行政中心等部门。各部门紧密合作,将形成推动报社发展的巨大合力。今年11月3日,江海晚报要刊登一篇小记者活动的综述稿件。当下正是报刊征订季,报纸编辑意识到这篇新闻报道很好地宣传了晚报的“江海小记者”品牌,可以视作一则精彩的晚报征订广告,于是便与相关人员联系,在版面上提供了小记者招募和报纸征订的二维码链接。在报道刊登的第二天,报社就接到了多位家长的咨询,他们要求订阅报纸,或为孩子报名加入江海小记者。
四、优化内容生产,在读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内容为王,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媒体拥有优质新闻内容,可以提高其在新闻市场中的竞争力。江海晚报的定位是“本土、主流、实用、温暖、好看”。报纸的定位是这样,对于新闻内容的要求也是这样。江海晚报强调新闻内容的原创性,增强贴近性,提升服务性,加大民生新闻报道力度,旨在为百姓生活提供实用资讯,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让报纸成为读者的有力工具和亲密伙伴。报纸更通过输出优质新闻内容,收获品牌价值,收获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精选新闻素材,提供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随着融媒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纸媒的信源越来越丰富。报纸编辑每天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从中挑选符合报纸定位、版面定位的新闻内容,是一个披沙沥金的过程。对于晚报来说,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读者的需求是编辑选稿的重要标准。有了合乎读者口味的新闻素材,版面编辑就能捧出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大餐来。举个例子,今年11月2日,城市上空的云多姿多彩。早晨的云,像金凤起舞;傍晚的云,如幕垂天际。神奇的云景成为当天市民关注的话题。编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于是搜集图片,并在头版予以呈现,后续配发相关天气知识。有读者评价说,当天报纸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二)增强新闻贴近性,让远方的新闻落地开花
新闻的贴近性是新闻价值的判断要素之一。读者总是关注与自己关联度较高的信息,比如身边的人和事。加大本地新闻的报道力度,按照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进行新闻生产,狠抓本地新闻的原创性、时效性和服务性,是纸媒创新的重要方向。另外,因纸媒新闻生产滞后性的特点,弱化国际国内动态新闻的报道,可避免报纸成为隔日新闻的打印纸。
将远方的风景拉近,挖掘国际国内新闻中本地相关元素,或报道远方有着本地元素的人和事,也是增强新闻贴近性的手段之一,同样会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改革开放以后,南通成为新侨乡,在国外经商、务工、求学的人日益增多。江海晚报对他们的报道,成为家乡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今年10月27日,晚报独家报道了南通籍旅英华人奚建军在英国打造“一带一路”博物馆的故事。报道中,奚建军讲述了自己受先贤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的影响而矢志建馆的心路历程。这篇报道让本地读者倍觉新鲜、亲切和感动,反响强烈。
(三)促进编读互动,让读者直接参与新闻报道
促进编读互动,能够让纸媒走得更远。晚报编辑通过传统的热线电话、读者来信,也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与读者互动。及时的编读互动,弥补了纸媒沟通迟滞的短板,吸引了读者,实现了影响力的提升。江海晚报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其推出的“我新闻”是一个以读者为新闻撰稿人的栏目,读者以第一人称讲述新闻的发生和过程,辅以记者采访,独立成篇,每周刊出两到三期。这一栏目让读者成为新闻主角,倍受读者喜爱和好评。
(四)做强新闻栏目,形成纸媒品牌效应
新闻栏目具有鲜明的专有属性,是报纸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来源。报纸做大做强新闻栏目,形成品牌效应,可以提高报纸美誉度,提升读者对报纸的认同感。万里长江寻飞虹、追寻张謇足迹、南通将军访谈录……江海晚报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策划大型新闻寻访行动,继而打造成主题宏大、读者喜见、获奖颇丰的品牌栏目。为庆祝共和国70华诞和喜迎建党百年,江海晚报以口述史的方式,在2019年至2021年推出“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系列报道,讲述南通风云流变,记录伟大瞬间,解密历史档案。这一系列报道获得了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
五、创新版面设计,占据读者视觉关注制高点
报纸版面设计是建立在视觉承载、阅读规律之上对信息传达、阅读感受、媒体形象的完整设计[2]。报纸要追求“第一眼效应”,版面设计必须在醒目、和谐与独特上下功夫。创新版面设计,通过调整版面元素,提升阅读效率,提高阅读趣味,从而留住老读者、吸引新读者。
(一)精制头版,扮靓“报纸的脸面”
头版是报纸编辑依据办报理念和编辑方针,展示当期内容中最具新闻关注度的新闻内容的地方,是报纸的脸面,也是报纸吸引读者的“第一视点”。近年来,江海晚报大力推动头版创新,加大图片的版面空间,加强图片创意与设计,优化导读设置,提升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增强了报纸传播力和影响力。
2020年4月1日,南通首批66名援鄂医疗队员结束任务回通,家乡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晚报封面制图打破常规,以一位妻子与丈夫深情拥抱的画面为主图,以大雁归来的意象画面作衬底,制作了一幅电影海报效果的封面版。这个版面图片生动,寓意精准,极富创意,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被评为这一年度全国晚报优秀版面。
(二)精拟标题,擦亮“新闻的眼睛”
题好文一半。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是新闻报道吸引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让读者产生悦读心理的“第一关卡”。在融媒环境下,纸媒编辑应把标题做得准确、生动、传神,还要让标题显时尚、有趣味、见格调,令读者一见难忘。新媒体特别是掌上媒体的标题制作,因阅读界面长宽限制,以短小灵动为主,而纸媒的阅读面积较大,所以标题制作应走一目了然、具体而微的路子,标题甚至可以新闻5要素齐备。标题还是版面设计的重要抓手,运用标题可分割版面、突出重点、美化版面。纸媒重点稿件标题应“浓眉大眼”,加大标题字号,运用厚重字體,这可以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江海晚报编辑注重学习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的优秀标题,定期就相关论文开展研讨,不断提高自己的制题水平。
(三)精选稿件,坚守“版面的格局”
报纸作为平面媒体,编辑在版面上如何选择和组合新闻稿件,是体现其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报纸版面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晚报编辑落实抓“大”放“小”的组版原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3]。所谓“大”,即是大稿、深度新闻;所谓“小”,即是小稿,动态新闻。所以在晚报版面上,区块分布常出现“大块头”与“密集阵”的组合。这种既保证深度报道体量,又兼顾信息量的做法,是遵循纸媒新闻报道规律的一种有益尝试。版面上应做到图文并重。因报纸版面所限,编辑对于图片的使用应持严谨的态度,应选择“决定性瞬间”“美图”或人物情绪饱满的照片,组图呈现宜选择不同景别、景深及视角的照片进行组合。版面照片的使用也应遵循抓“大”放“小”原则,这样可以在版面上形成视点突出且又琳琅满目的效果。
六、结语
在日趋激烈的融媒时代竞争中,报纸编辑应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纸媒创新是报纸编辑的职责。我们坚信,只要能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新闻产品,更加精准有效地服务读者,纸媒就一定能够守住阵地,赢得读者,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峰.报纸编辑当向“研发”转型[J].新闻战线,2017(10):130-131.
[2] 刘文强.版面设计也当大胆创新[J].传媒观察,2017(3):59-60.
[3] 温兴邦.“抓住一点”的编辑法则[J].新闻战线,2013(1):103-104.
作者简介 单峰,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陈黎,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