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党百年的全媒体报道是新时代中国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宣传实践,在特殊的时代意义下承载着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媒介事件这一理论解释建党百年这一大事件时,可以发现其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此事件也是一次既承载着深厚传统,又融入现代科技手段的全方位传播实践,对“同向式”社群营造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应用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媒介事件;建党百年;社群;集体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013-0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100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因此,建党百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修·卡茨认为,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对受众来说,它们是带有一定仪式化特征和象征意义的活动[1]。从这个角度来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现场直播、仪式编排等方式成为了能够凝聚共识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媒介事件,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构建了具有集体认同感的社群,增进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这些视觉、听觉符号等形成了新时代的集体记忆。
一、建党百年宣传活动构成媒介事件的分析
(一)官方组织规划前期宣传,多角度构建党的形象
媒介事件前期通常会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宣传,其组织者会投入大量的人力、技术和资源等。一定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代表着近代中国到新中国的发展史,因而构建新时代党的形象就是当前媒介通过多种形式要达到的一个传播目的,“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演化的重要平台”[2]。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媒体经过规划,向受众传播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关的新闻以及献礼电视剧频繁出现。这里以主流媒体的微博为例,其中人民日报微博最早从2021年3月23日,即建党百年倒计时百天这一时间节点开始展开宣传活动,微博内容主要以党史的宣传教育、百年发展成果为主;央视新闻微博的宣传以视频和照片的形式为主,内容更侧重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及文艺演出,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头条新闻微博宣传方向则比较特别,从平常人的视角出发,主要探寻群众生活与建党百年之间的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媒体在关于建党百年的宣传工作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可以使受众了解党的各方面知识,追忆党的发展历程,展示建党百年发展成果。
而在影视作品方面,电视剧等视听传播手段相对于新闻来说更具有传播优势,从献礼电视剧中不难发现,其通过多样的镜头语言,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浓缩了建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
例如,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通过将相关历史事件浓缩进书信、奖牌等特殊符号当中,电视剧《觉醒年代》除了着重展现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等宏大场面,伟人的真实情感也占据了较大篇幅。这些符号形象的构建突破了以前传统形象的能指,使得受众心中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浮于书本和文字的刻板形象,而是针对革命精神、时代潮流、个人情感等深层次意涵,赋予了受众一定的想象空间,更立体更全面地构建了新时期受众所能接受的党的形象。
综上,不同的前期宣传策划都是在营造建党百年的热烈氛围,多角度构建党的形象。
(二)直播手段突破时空局限,强化群众国民身份的赋权
与一般重大新闻事件相比,此次基于建党百年的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是国家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的媒介事件。各类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直播都“展现了共同的社会事实”[3],同时也保证了媒介事件的传播效果,通过直播手段使它关注的问题迅速被广大受众知晓,并且引发社会讨论,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共同思考与见证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的光辉历程。直播、转播紧紧把握现场热潮,及时传递出其中所包含的巨大能量,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提振了人民的士气。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增强人民对党的认同感。
“一个国家的国民地位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与在这个国家中的个人理想的实现程度”[4],因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通过强调平凡的个体与国家发展的深刻联系,凸显了国民地位,实现了国民从精神上“被赋权”。
例如,为强调青年之责任与初心,通过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在大会上的集体致辞,突出我之主体,彰显我之国民地位,以我为载体,进行了从国家到个人的价值传递。
在诗朗诵中,以新时代的青年为主体,将中国共产党“发展初期星星之火,到发展中期坚定道路曲折前进,到未来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逻辑与在场的青年代表联系起来,以“妈妈对我说”“老师告诉我”“你看”“你听”等表達拉近重大历史事件与新时代青年的距离,对主体的我们进行了价值传递,从而增强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感,将强国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相联系,实现了精神升华。
(三)共享仪式性氛围,建立集体认同感
仪式是媒介事件的表述和特征。通常媒体会结合媒介事件的社会文化背景、传播渠道、传播环境等特点,通过对特定表征空间的塑造和分享,让不同的受众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共享式的活动,受众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对仪式的传播参与到重大的媒介事件当中。而在建党百年的宣传活动中,这一目的则是通过文艺晚会实现的。
文艺晚会的仪式感体现主要借助 “4+3”的表演模式。晚会共分为四个篇章,每个篇章的演出可以看作三个“程式化”环节:“话剧或歌曲——大型集体舞蹈——屏幕显示这个社会阶段领导人的指导思想”。它们纵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达到时空穿越、使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效果,打造了沉浸式的体验。各个表演空间都有精心设计的运镜、道具、舞美等等,力求真实还原历史场景,背景则辅以烟花、灯光、特效等技术,增强仪式感的同时也增强舞台表现力,同时演员们在空间中充满信念感的诠释也为这个表演空间赋予了意义——展现伟大征程中的中国精神。
而传播者通过引导受众利用直接体验到的视听符号构成的新符号系统,再结合受众自己的情感加工,在抽象层面打造共同的精神空间,从而达到改造受众精神世界的目的。
例如,“浴火前行”篇章以红军长征为主要的象征符号;“风雨无阻”篇章则提炼出“军人”“工人”这两个形象符号;“激流勇进”篇章以“特区”“改革”为主要的符号;“锦绣前程”篇章则可用“小康”“和合之美”这两个符号为概括。
这一系列的表演实践和符号意指,打造了一个基于视觉和听觉的民族性的“想象的共同体”[5]。观众在这样的精神场域中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综上,此次建党百年媒介事件通过策划宣传、直播、仪式性三个要素,使得这次媒介事件发挥了三个作用:有效构建了党的形象、促进了中国各民族间的融合、使受众共同遵守同一价值观和积极弘扬爱国精神,进而使受众在此次媒介事件的互动与分享中增强对党和国家、对同一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媒介事件和社群的生成与同构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广泛交流,人们很难将受众群体中的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人与人之间因为信息的交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介事件通过多角度的仪式化传播,为大众提供了拥有相同认识和了解共同信息的途径。
福柯在其理论当中曾解释过,权力在主体的形成中具有构建性和生成性的作用。因而媒介事件凭借大众媒体传播中心的地位,向受众进行知识、信息、价值观的传播,社群则围绕其中心的价值观构建,社群内部的维系则依赖受众对知识及价值观的认同。因而媒介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种拥有话语权力的主体,在社群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塑造性、生成性的功能。
具体到建党百年的宣传活动中,就体现在主流媒体通过这一媒介事件对国人情感的召唤,全方位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念,将国家发展与个人价值联系起来,使受众认同党和国家的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建立了具有集体价值观认同的社群,同时社群内的受众“同向式”解码。
这里的“同向式”可以理解为完全认可媒介事件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通过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明确个人的努力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建立更有集体认知和民族意识的社群,使其内部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大型的文艺表演,构建新时代中国发展历程的符号系统,以艺术化的形式使受众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给受众以形式美和社会进步成果的巨大满足感,凸显建党百年的仪式性和特殊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意义与启示
媒介事件的成功构建对事件本身、事件的策划组织者、大众媒体以及受众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而可以总结出媒介事件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有利于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提升
“伴随中国社会泛政治化状态的消解和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大众文化异军突起”[6],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媒介事件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传统媒介事件发生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主流价值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价值体系也趋于多元化,因此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被不断削弱,除去传统的宏大场面传递的主流价值观以外,受众自我的权力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而对于参与建党百年媒介事件的具体策划以及活动直播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来说,此次影响广泛的媒介事件能够有效帮助主流媒体、传统媒体提升自身形象。
此次建党百年的宣传活动从精心宣传,到引发共鸣,再到抒发爱国情感,出现了一系列多角度的媒体间的有效联动,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地位,使主流价值观重新获得外部的话语权以及内在的感召力。
(二)有助于受众情感联系的构建
媒介事件前期宏大的宣传造势以及事件过程中的传播效应深深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7],再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受众也迫切地需要一个抒发爱国情感的窗口,此次媒介事件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
这次媒介事件能让社会大众在同一时间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在同一时间见证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以同一种声音对抗对我国不怀好意的攻击,因此这种对于记忆和个人观点的重组对改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国人的集体记忆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三)有助于社会精神正能量的传递
新媒体时代,特别是自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使用以后,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7],网络上偶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十分刺耳。此次媒介事件围绕建党百年这个契机,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精神信念,重新引发受众正视和推崇民族精神,对于全国民众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有极大的正面影响,不断传递着爱国爱党的社会精神正能量。
(四)启示
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应以掌握意识形态塑造的话语权,增强社会责任感為主,以多种形式参与媒体联动,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受众视听效果、构建新时代党和国家形象的符号体系等技术手段为辅,从而大力宣扬中国精神,增强国民爱国情感,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四、结语
文章借助媒介事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建党百年这一媒介事件,指出它符合媒介事件所具有的策划性、直播性、仪式性等特征,提出媒介事件对社群生成的意义,指出其实现了新时代党的形象的构建,同时增强了国民的集体认同感。
文章还梳理了这一媒介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意义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因而能够为以后具有特殊意义的媒介事件的传播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
[2] 张立春.社交媒体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三大央媒VK账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为例[J].传媒,2020(11):76-80.
[3] 黄雪敏,吴秋仪.“共和国勋章”颁奖典礼的传播图景、新闻叙事与价值取向[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90-95.
[4] 张娇阳.想象与认同: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主旋律电影探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视听,2021(4):72-73.
[5] 汤筠冰.媒介事件视域下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以张艺谋导演的大型文艺演出直播为例[J].青年记者,2020(30):46-47.
[6] 王长潇,刘瑞一.网络影像奇观的生成逻辑、类型建构与意义解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4):86-91.
[7] 刘馨.媒介事件的构建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闭煊萱,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