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宇,董玉萍
(沈阳工程学院 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36)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由此,减少与外界接触的生活方式,使在线教育、在线通讯、在线医疗、在线娱乐等活动喷发式增长,对社会数字化的要求骤然凸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21年4月发布《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其焦点便聚集在“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1],数字素养因此成为热点。
“数字素养”的概念源起于20世纪90年代,被描述为对数字时代信息的使用与理解,并强调数字技术作为“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有效区分了数字素养和传统的印刷读写能力[2]。2017年发布的《国际图联数字素养宣言》指出:“具备数字素养意味着可以在高效、合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技术,以满足个人、社会和专业领域的信息需求。”[3]2006年,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及数字素养概念[4]。2019年,国内有研究成果专门对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数字素养是指本科生在学习生活中自信和批判地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涉及通过数字技术对数字内容的分析、理解、选择、批判和创造的能力,不仅仅面向学生的学习,也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数字技术的情况,是学生在数字社会必不可少的通用能力”[5]。后疫情时代,有国内专家认为,“数字素养是指对数字信息和技术的使用和理解,包括辨别和运用信息、把信息与数字技术结合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将数字技术用于情感交流和价值评价等社会生活的能力”[1]。由此可见,数字素养内涵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即数字意识、数字能力和数字伦理。它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涵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一脉相承,是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更新迭代。
数字素养是对一个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对于身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必须达成的一个“硬性指标”。这已在2021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得到充分体现[6]。高校在响应国家号召、厚植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大学生数字技能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一直以来的承担主体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理应对此进行多维思考与实践,探究数字中国建设人才的培养策略。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科学技术的进步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担当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所以,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教育,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培育爱国、爱党、奉献人民的深厚情怀和科学、客观、守法、创新等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载体的供给者和数字素养培育根基的奠定者,对此必须有清醒认知,牢牢守住思想意识输入关,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成长为我国数字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900万人,2022年预计将超过1 000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突破新高,就业市场形势严峻。而同是新冠疫情催生的一些新业态,如物联网安装调试、无人机的操控驾驶、电子竞技等领域,人才缺口又特别大,这种情况说明毕业生掌握一些数字时代新技能,还是很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有助于其在一定时期内低迷的就业市场中胜出。
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伴随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字人才规模稳步扩大。”[8]随着这一时间节点日益临近,数字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远程办公、云答辩、云毕业典礼、云招聘等,使数字化技能如同识字能力一样成为必须。大学生对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工作原理有初步了解,提升其安全、熟练使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完成学业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应对就业市场的“必修课”,也是数字化社会对劳动者的“普适性”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对位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对教学科研的辅助支撑作用,着眼于行业发展的新态势、新热点和新技能,在数字资源和纸本文献的订阅、采买过程中,及时购进、上架相关热点文献资料,切实满足师生的需求。
回溯数字素养的培育主体,无论国际或国内,图书馆一直都是当仁不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活跃于公民数字素养培育平台的“主角”。《国际图联数字素养宣言》提出:“图书馆在传播、应用知识及为读者提供非正式的终身学习场所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必须将培养读者的数字素养作为核心服务内容之一。”[3]对于这一原则,高校图书馆理应遵从并践行不悖,始终承担起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职责,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进阶和嬗变。
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图书馆顺应后疫情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在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中,建立数字素养长效教育机制,赓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举办了“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大数据’分析到底有多么智能?”等系列讲座,共享“疫情数据可视化”“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COVID-19”等新知识,又赋予参与图书馆活动的同学以“信息达人”的称号,深度唤醒学生对数字技术应用的兴趣,积极致力于学生“数字素养”的厚植与涵养,有效激发学习动力①信息来源于清华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图书馆则秉承助力学术研究的传统,赓续自身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升高地的功能和作用,利用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的“一小时讲座”板块,坚持与时俱进,将诸如“视频剪辑软件Adobe Premiere Pro使用入门”“图片处理软件Lightroom使用技巧”等数字媒介新技术新成果嵌入讲座内容,持续不断为莘莘学子的能力培养续航。二十余年来已有数万名学子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中受益,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②信息来源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显而易见,“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路径的探索上发挥了引领作用,模式成熟,行之有效。
自1984年起,教育部就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并指定由高校图书馆承担教学任务。三十多年来,文献检索课已经成为各类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后疫情时代,它依然是高校人才数字素养培育的主要抓手。
例如,沈阳工程学院图书馆在疫情暴发的2020年上学期,将科技文献检索课全部改成线上教学。尽管面临线上授课的重重困难,但授课教师更多藉由疫情带来的教学模式深度变革顺势而为,依托在线教学平台重新构建教学课件,精心打造“文献检索课数字素养版”。授课教师将理论授课、上机实习等不同教学内容重组,打造以屏幕为学习中心、以学习者参与度为主的直播教学模式,充分展示自身的数字素养、数字技能,率先垂范转型学习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主动修炼数字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文献检索课数字素养版”的在线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数字能力”最好的“言传身教”,有效唤醒了学生的“数字意识”。这种吸引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的课程再造,给学生以强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了文献检索课在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中的抓手作用。
阅读推广活动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书香校园”、宣传文化自信、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疫情改变了学子们的生活方式,阅读形式也更加多元。随着VR/AR、裸眼3D、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数字技术及设备的发展应用,数字阅读的力量彰显[9]。居家屏幕阅读、瀑布流电子阅读机滚屏浏览、有声听书等数字阅读的体验和装备正在不断升级,云书店、云博物馆这种“浸润包裹式”的阅读在高校图书馆随处可见。
众多高校图书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向学生推介有声有影、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云上参观、云端游览,使学生通过线上专区感受“5G+”数字阅读,进行“沉浸式体验”,感受阅读推广数字互动新“视界”。
数字素养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将数字素养课程融入国民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数字素养培养模式、标准框架和实施策略[10]。我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十余年来一直在路上,但培养框架、培育体系及评价标准尚未构成系统化的机制,取得实质性进展还要假以时日,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构建起数字素养培育的生态协作体系。如在国家层面,虽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全民数字素养的提升,但仍需进一步强化对数字素养培育的重视,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高校层面要舍得投入,重视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满足学生数字技能的“供给侧”需求;学术界应加强数字素养的研究,协助政府制定和开发数字素养标准和评估框架。总之,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提升,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大学生数字素养本土化的培养方案及成效,代表了我国全民数字素养教育的最高水准,应该参与到公民数字素养教育全球一体化体系中,为全球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中国案例、中国经验[11]。
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社会大变局之下,高等教育培养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数字化国家建设人才,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和使命。高校图书馆配合高等教育新形势,在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上,进行多维度、多途径、全方位、大格局的探究和实践,意在创新服务策略。可以说,培养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数字公民”,任重道远,努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