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喻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1-02-01 05:12赵楷夫冯景波
关键词:辜鸿铭年轻一代文化

赵楷夫,冯景波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1],曾担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米德先后提出文化决定论、三喻文化理论和代沟理论,并被誉为人类学之母。米德从文化传承模式入手,着重于文化的间断性,根据传授者与接受者传承文化的走向[2],并通过对不同代际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进行描述和分析[3],将文化分成三类,分别是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前喻文化是把过去的社会生活作为启示今天和未来生活的范本;后喻文化是以未来创新性的思考用于指导今天和未来的范本。

一、三喻文化的内涵阐释

前喻文化又称“老年文化”,其自然传承是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遵从、沿袭与复制。其背后蕴藏着一种对文化的承诺和对原始文化的绝对遵从[4]。它存在于传统社会,在这种文化传递模式里,年长的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传统的生活方式依赖经验、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逐渐积累和继承的,越是年长的人,越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经验和生存技能,年长的人成为知识和智慧的化身。晚辈毫无疑义地接受长辈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礼仪准则等,长辈在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为了维系世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年长者致力于文化基因的传递,这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人。晚辈几乎不做选择地复制着长辈的生活模式,长辈也寄希望于年轻一代能够顺利继承世代相沿的传统[5]。这种镜像式复制的文化传承模式,令习俗有着毋庸置疑的威严,年长者成为社会知识、经验、权威的代称。米德认为,前喻文化之所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长辈文化与生活深度融合的生命力使其在世代延续过程中仍然适用,并成为这一约定成俗的习惯传统[6],即对于传承上一代文化内容的些许变革,都是在世代保留下的文化技艺和行为模式中进行的修补,保持较强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具有绝对的价值宗奉。这种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以及理所当然、毫无疑义地接受长辈传下来的一切,是维持前喻文化的两个关键性条件。其不仅缺乏疑问意识和自我意识,也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

并喻文化是发生在年轻一代或年长一代之间的共学与共处,是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的。其基本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以目前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即每一世代的成员,其行为都应以他们的同类人为准,他们的行为应该和自己的父母及祖父母的行为有所不同。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过渡性文化,其中往往掺有后喻文化的成分,同时也含有前喻文化的因素。米德认为,并喻文化的产生源于科学发展和移民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悄悄改变了年轻一代与年老一代之间的相对地位。社会变迁的加剧,使年长一辈的一些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年轻一代已经意识到他们的长辈不能向他们提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生活模式或应付挑战的经验与智慧,于是,他们在将前辈文化作为经历的存在进行经验调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发展新的形式,并向同代人提供榜样,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虽然老一辈人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他们树立典范,其主导的传统价值标准仍然具有决定意义,但年轻一代在不断更新的环境中,与不同群体的接触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适应新文化的高度可塑性。因此,在并喻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最初的代际冲突随之产生,但也蕴含了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可以说,并喻文化在传承模式中,要完成当下与传统的双向对接,即在承继前喻文化之时,选择了传递文化传统的承诺,但正在发生的文化进化与整合,又将开启后喻文化的新时代。

后喻文化又称“青年文化”,是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更新与整合,可以带动年长一代对新文化进行内容关注、行为模仿,并逐步接纳。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后喻文化是一种反向社会化。换言之,这是一种与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它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模式,这里更强调的是创新,同时也要注意,创新的前提是要保证文化的核心不被破坏。由于后喻文化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造成了代与代之间激烈的、不可逆转的分裂。年长者的经验传喻价值式微,而已适应社会的年轻人在更多地获取信息的情况下,凭借其开拓精神,可创造出新的文化整合,年长者不得不向年轻一代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这里面也蕴藏着一种自下而上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按照这一模式,传统文化可以保证自己在传承过程中得到创新发展的同时,又不会被强势文化所取代、篡改和侵蚀。

总体来讲,三喻文化中的前喻文化是一种怀旧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前瞻文化;并喻文化是一种中和文化,连接着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二、以文化事例试析三喻文化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主题曲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在这两句歌词里能体悟到一些哲学的意味:对于故事而言,是与不是本身没有十分清晰的界定,是与不是有时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讲故事是属于前喻文化,续写故事是属于后喻文化,把过去的故事与续写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就属于并喻文化。这令人联想到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两个阵营,一边是辜鸿铭、黄侃、刘师培领衔的前喻文化阵营,其中辜鸿铭是主张旧传统的,刘师培是主张帝制的;另一边是陈独秀、李大钊带领的后喻文化阵营,他们是主张新文化的;而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所代表的就是并喻文化。蔡元培认为,文化应该兼容并包,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因此,也就出现了在这些学者主张各异甚至相互对立的情况下,北京大学能有相聚一堂教书共事的盛况。在这之中,有一位人物极易引起我们的兴趣,那就是辜鸿铭。可以说,他是前喻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北京大学,蔡元培邀请了一大群才子来教书,这里包括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胡适、没有文凭的陈独秀,还有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李大钊。对北京大学这种“非正规军”教育下的管理模式,辜鸿铭非常不服气,认为他们既没有文凭,也没有杰出的学术成就,怎能担当教育大任?就是这样一群人,却在此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看出,蔡元培的并喻文化思维,很好地融合了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既能够容纳旧的文化思想,也能够接受新文化运动,为北京大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与很多人一样,笔者对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守旧派作风是不认同的,尤其是在当时的旧中国,极需要新兴思想的引领去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刚开始,对辜鸿铭没有好感,甚至觉得他不配拥有教授这个头衔。可是,后来因为他的一个有关中华文化的演讲,让笔者对他的看法产生了变化。所以,对传统的前喻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不要一味地肯定或否定,有必要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从三喻文化看中国文化教育的走向

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也有自己的一些弱点。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

辜鸿铭强调,有些人觉得温良就是温顺和懦弱,认为温良是一种不好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一种缺陷,这种思想是大错特错的。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同情和心智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正是温润善良的力量,赋予中国人心灵上更多的同情与理解,这或许是真正的人类智慧,这些智慧力量,让他们形成了言语无法形容的温良。从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是人类之爱的情感。比如说,为什么与欧洲人相比,我们中国人有惊人的记忆力?因为我们具有温润善良的性格力量。它使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某种情感或人类情爱,以此来记事,要强于用头脑来记事。比如说,中国人比外国人讲究礼仪,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这是全世界公认的。这种礼仪是发自内心、懂得感情的,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和照顾的特征。再比如说,中国的毛笔,或许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因为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也难以掌握,但是一旦熟练了,就可以得心应手,创造出非常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能写出代表人物性格或气质的毛笔字,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也正是因此,可以看出辜鸿铭的顽固和守旧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匹敌的文化积淀。他不希望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丢掉我们中国人的根、中国人的本。

不过,革新派和守旧派往往是相对的。守旧派代表前喻文化,革新派则代表后喻文化。今日的保守派,从前可能也是革新派;今日的革新派将来也许会成为保守派。世界进化的大流倘若没有止境,那么保守派和革新派的抗争也便没有止期。即使再过一百万年,世界终究还是革新和守旧的抗争之世界。也许辜鸿铭在今天是保守的,但是如果明天环境变了,也许就会颠倒过来,这就是辩证的历史观。到了一定时候,生活条件变了,人们对新旧之争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甚至还会逆转。所以说,三喻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在一个人不同的思想阶段也是可以转变的。

当下年轻人多数比较关注外界的评价、外部的标准、外在的价值体系,期望获得认可[7],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独立的思考、发散性思维不足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教育模式需要转变。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复制过去、适应现在,更要面向未来[8]。

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需要在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背景下逐步向并喻文化模式靠拢。以学校教育为例,以往的学校教育多数是前喻文化模式,即教师更多是单一的传递知识定理、技能,而现在学校和教师则会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青年人的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入手,去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逻辑、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所以,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学概念涵盖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教学,这同样也是并喻文化的体现。不仅仅在教育方面,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味地原封不动的崇古思维,不是历史复制,而是需要思维模式不断地改变。因为我们处在并喻文化中,变化已经是常态。这种变化更多地体现在年轻人身上,需要建立两代人平等的对话机制,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文化传承氛围。

猜你喜欢
辜鸿铭年轻一代文化
年轻一代集体登场改写这历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年轻人月均储蓄1624元
谁远谁近?
各行各业的炫富摔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
最尊贵的中国人
“清末怪杰”辜鸿铭
精通九国语言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