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银,杨玉林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书院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凝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尤其是所积淀的书院式教学法,对于今天的高校文科教学极具借鉴价值。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复旦大学、汕头大学、暨南大学等一些高校已尝试推行书院制教学模式。除了制度层面的借鉴之外,我们还可以吸收古代书院式教学法的精华,将其融入文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中。“文学概论”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修读人数众多,是目前中文学科中最具基础性、人文性和理论性的课程,也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重倡书院式教学法,汲取和发扬书院式教育的精华,有助于解决“文学概论”课程目前的教学困境。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学者张正藩肯定了书院对我国的教育、社会、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产生的极大影响:“仅就教育而言,如院址之优美,讲学之自由,教训之合一,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自动自发之研究精神等等,若与现代之大学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1]民国初年,教育界人士对清廷废置书院,建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而扼腕不已。胡适认为,废置书院使得千余年来学者自动研究精神不复现于今日[2]。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书院式教学法,汲取其精华,从而发挥书院式教学法所具有的如下优势。
张正藩曾以“教训合一”概括古代书院讲学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明确指出:“我国真正之书院教育,原系人格教育,至其倡导学术自由研究之风气及知识之传授,尚余事耳。”[1]65中国古代书院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宋代的著名书院都强调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以学规、学箴的形式强化德性培养的意识……白鹿洞书院树立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理念。”[3]
古代书院的德育不仅包含道德教育,还包含对家国、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培养。从孔门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训诫,无不强调读书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4]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文专业的学科教学贯彻课程思政时,有必要借鉴中国古代书院“教训合一”的教学方法,寓价值观的培养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们“群居相切磋”,采取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5]“求”和“欲”体现了求知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充盈的求知欲;“愤”和“悱”其实就是学生自学、自修与独立思考的过程。
中国古代书院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孔子践行的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朱熹提出:“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6]王阳明则指出:“夫君子之论学,要在得之于心。众皆以为是,苟求之心而未会焉,未敢以为是也;众皆以为非,苟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为非也。”[7]他们都强调自修,重视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这也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华。
这种重视自学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文科教学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提示我们要打破文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研读、动脑思索,而教师要在学生有疑难处予以适时的点拨。
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中国古代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出特点。朱熹便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指出:“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6]223“践履时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真知,知行合一,而教师在教育中扮演引路人、证明人的角色。中国古代书院一般采取升堂讲学与“会讲讲会”制度。前者与现代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相似,后者类似于当下的学术讨论。“质疑问难”环节的设置加强了学术探讨与交流。这种教研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的机会。章柳泉在《中国书院史话》中指出:“清代朴学盛时,学术上颇多成就,也得力于师友讲习,这一有实践基础的好学风,很有现实意义,在今天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有吸取精华加以发扬的必要。”[8]中国古代书院教研结合的具体做法,对当下新文科建设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文学概论”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其包括绪论和十章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这是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集中在《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界定文学的性质、价值和功能,包含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的性质论、文学的价值与功能论。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二是文学原理部分,包含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体裁论、文学的历史演变论和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论。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三是文学批评部分,包含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文学风格、思潮与流派论。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内容丰富、包罗广泛,既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原理,又包含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从课程性质上看,思想性、人文性与实践性兼具。因此,“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困境就在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足以涵盖“文学概论”课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不足以兼顾复杂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书院“教训合一”、重视自主自修的启发式教学、教研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为“文学概论”课程提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的借鉴。从教学内容上看,中国古代书院的学习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与当代高校的文科尤其是文、史、哲等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相近之处,所以“文学概论”课程借鉴中国古代书院式教学法具有可行性。
“文学概论”课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部分因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理论中有关文艺的主张,蕴涵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采取“课程思政”的方式组织教学。借鉴中国古代书院“教训合一”的教学思路,寓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典的阅读和阐释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思想蕴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坚定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文学概论”课程中文学原理部分的内容,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史知识和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对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有很高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有很强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量不够、重知识轻感悟的状况。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借鉴中国古代书院重视自主自修的教学理念,采取师友讲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作品为中心,以体验为基础,重视情感性和文学性,让学生感受到“文学概论”课堂的温度。
“文学概论”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可以借鉴中国古代书院教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
将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法应用于“文学概论”的课程教学,以满足丰富的课程内容与复杂的课程性质的需要,可以采取的策略与实施办法如下。
首先,在“文学概论”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借鉴中国古代书院“教训合一”的理念,寓品德培养与价值引领于理论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教学中,我们采取集体研读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原典。以《绪论》中“文学理论的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在教材基础上拓展阅读,布置预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上的讲话文稿,通过课下预习与课上的集体研读、讨论,真正领会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及文艺政策,发挥中文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作用,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理论进课堂,切实做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及其他各学科专业课程,特别是人文与社会学专业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实现各门课程之间协同育人。
其次,借鉴中国古代书院重视自主、自修的启发式教学法,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借鉴古代书院中的“讲会”制与师友讲习制,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以学生分享为主的展示环节与“质疑问难”环节。我们将班级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提前布置读书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一起阅读研讨,准备读书报告。每节课由一个小组展示读书成果,教师和学生针对读书报告展开对话和讨论,并对读书活动进行指导和反馈。例如,针对“艺术情感”专题,我们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围绕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水”与“月”意象,让学生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前赤壁赋》,体会作者是如何“情动而辞发”,读者又该如何“披文以入情”[9],从创作和鉴赏两个角度理解“艺术情感”。
最后,借鉴古代书院“教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的第八章涉及文学批评的类型与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实践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侧重培养学生从事文学批评的实践能力。因辽宁大学地处东北,很多学生对班宇、双雪涛等作家创作的以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感兴趣,所以我们就鼓励同学运用所学的批评方法,对这类题材的作品进行品评和鉴赏,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学批评文体的写作。我们还拓展校外教学实践平台,设计实践项目、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领悟文学理论、提升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书院式教学法凝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当今的新文科建设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借鉴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还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层面汲取书院式教学法的精髓,融入文科课程教学改革中。书院式教学法在“文学概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种可行性,未来可以推广至中文专业的其他课程,乃至历史、哲学等文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