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杨
(齐鲁师范学院 学生工作部,山东 济南 2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中爱国奉献、诚信笃实、仁爱孝悌等优秀元素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繁荣发展的精神血脉和基因。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我国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指导,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思潮侵蚀,非常重要。
一是讲仁爱。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其内涵为:第一,“亲亲”,是指对亲人的爱,应爱护和尊重家人,讲孝道,懂感恩;第二,“仁民”,是指不但要爱亲人还应爱人民大众,互帮互助,博爱大众;第三,“爱物”,是指不但要爱人类,还应爱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顺应、尊重和保护自然。
二是重民本。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其内涵为:第一,民贵君轻思想,孔孟都对老百姓的作用高度重视,认为老百姓的生活是否幸福关乎国家存亡;第二,敬民爱民思想,孔子指出国家领导人要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做到“子欲善而民生”。孟子提出施政者应做到 “与民同乐”。习近平在十八大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明确了党对人民的重大责任。
三是守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即一个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应符合事实。诸子百家尊崇诚信,倡导做人应言而有信,真诚踏实。孔子指出,只有讲诚信才可在天地间立足。古人将诚信列入“仁义礼智信”五常内容,高度推崇诚信品质。
四是崇正义。正义在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为:第一,应坚持和树立“天下为公”的理念和精神,构建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学会平等对待他人,维护人类根本利益;第二,做到公平道义,要重义轻利。孔子称追求私利的人为小人,不计个人利益的人为君子,高度推崇义,认为义大于利;第三,个人要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奉献于国家和社会。习近平在管理党员干部方面吸收了正义观思想,要求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
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和思想基因,对每一代中华儿女在思想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使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发展和长久生存。
二是有助于提升人民大众道德水平。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迅猛冲击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严重影响到人们的道德防线,一些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衡问题。传统美德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一是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文化观点。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网络与媒体中新思想的冲击较大,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大学生接触的文化思想有明显的差别,同时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活跃,所以部分大学生受国内外错误思想的影响,抛弃主流文化,行动上特立独行,对我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当前大学生的错误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文化虚无主义,他们不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作用与价值,盲目信奉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思想,鼓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没有正确的认识。二是文化复古主义,这类学生主张不加鉴别地全盘接受传统文化,甚至片面地认为儒家思想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此可见,文化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对立,而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可以纠正思想上的偏差,使大学生树立辩证的传统文化意识,认识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用辩证的思想有选择的继承传统文化;同时对于外来文化也是如此,要有选择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理念,从而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观。
二是树立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的论述中,习近平尤其重视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对传统文化建立自信心,方能全面理解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精神。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对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提出了很多中肯的见解,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是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使之得到弘扬,并使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到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直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每个朝代都有优良的文化思想,其中仁者爱人的伦理精神被世代沿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流淌在每个国人的血液中。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渊源、内涵及作用,并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指引下,加深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其爱国情怀,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团结奋斗。
二是提高道德修养。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一是理想信念缺失,不能适应学习环境与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未来感到迷茫,追求享乐并失去奋斗动力;二是诚信缺失,考试作弊、求职造假、交际撒谎,不断触碰道德底线;三是人际关系紧张,不能正确处理师生、同学与亲人之间的关系,极易走极端。大学生的这些问题,是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正义等思想背道而驰的,这也说明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缺位,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指引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并处理面临的思想问题,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
一是创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容,能使人文社科、哲学教师更好地创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限于社会制度及人们的认知水平等因素,难免存在陈旧落后的东西,这要求我们在研究、学习传统文化时要本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并结合时代需求有选择地学习,而不能生搬硬套。高校思政教师要按照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传承原则与方法,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理论,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利用新形式、新载体,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特色。
二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不仅有个体化功能,还具有社会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就是思政教育的文化功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讲授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容,使教师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统美德传授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学习,也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方式把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校都很重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其中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怎样将其写入教材、走进课堂并形成学生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当前高校还处在探索阶段,指导与推动力度都需加大,从高校党政部门到教务部门,对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并无现成的文件政策可参考,也缺乏一定的配套措施与组织机构作为支撑,也无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做好融入的顶层设计,导致该项工作处在被动状态。
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思政教材与教师拓展的内容,就高校思政教材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其中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相关的内容仅在思政教材的相关章节涉及到部分内容,并无专门章节讲解该内容。同时教师授课内容是完全按教材大纲来的,因大纲并未明确要求必须讲解该部分内容,所以思政教师的授课多数不会专门讲解这部分内容,主要以传统文化的通史教育为主要内容,涉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容很少。
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等内容。当前,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以诗词歌赋、戏剧、绘画、书法等文体活动居多,另外,在报告、讲座等活动中也涉及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容,但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却不多,虽然一些党团活动以习近平的一些讲话为主题,要求大学生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习近平的很多讲话都涉及到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讲话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但高校把习近平讲话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汇总起来作为德育活动的主题活动还较少。
网上关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报道最早见于2014年,随后光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都做过报道,并在网上出现数十篇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主题的报道或评论,再如,当前的学习强国平台上每天推送一条习近平论述传统文化的每日金句,由此可见,网络平台对于习近平传统观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但相较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内容,如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从严治党、一带一路、红船精神等内容,在宣传方式、报道数量及宣传效果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大学生常看的网站、常用的APP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要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
高校思政教师具有思想观念的传导职能,负责向大学生传授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观、政治观及道德规范,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能,思政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并掌握必要的社会规范,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社会规范的整合与创新,使之形成大学生可以理解的教育内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同样要求思政教师首先自己先全面理解其思想的内涵,然后再传授给学生,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毕竟是一种新思想,当前高校思政教师自身还处在学习阶段,再加之部分教师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导致思政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高校要想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就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高校党委责无旁贷,必担此任。
高校党委应积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协调和统筹做好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准确引领好方向,管控好大局,强化高校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协同,统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高校党委要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理论指导,做好人、财、物等各种保障工作,积极打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育人的浓厚氛围。
一是在思政理论课程中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第一,挖掘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容,丰富思政课教材。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道德精髓要求讲仁爱,包括爱自己、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等内容,教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政基础》教材第一章的内容专门讲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人生观,因此可引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引导大学生奉献社会、以人民为服务对象,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先让大学生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重要讲话,仔细研读有关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讲话,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增强大学生认可、接受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价值情感,并内化成大学生实现目标的内驱力,认清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自己养成正确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培养的积极作用。
二是在实践课程中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第一,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在志愿服务中深入认识和理解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传统文化内化成道德行为。第二,组织大学生多参观历史古迹,尤其是本地的历史古迹、名人故居等,这些历史古迹富含历史文化魅力,可加深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丰富党团活动内容。第一,在党团活动中多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讲话,掌握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点,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程度;第二,组织讨论、朗读有关《习近平用典》等著作,深入了解习近平利用传统文化智慧开展国家治理的方法,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意义与途径;第三,邀请人文社科学者开展有关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二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第一,构建马克思主义良好学风,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弘扬传统文化;第二,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利用学校图书馆墙面、走廊过道墙面、操场墙面等地方通过电子屏、壁画、广播等方式宣扬中华民族精神、讲述经典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第三,学校可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的服装展示、知识讲座、书法绘画比赛、礼仪展示等,使大学生自觉学习传统文化、深入领会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核心内涵。
一是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第一,建立宣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题网站,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生成逻辑、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形成过程、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进行系统化梳理;第二,通过《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宣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使大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第三,开设学者专家解读习近平传统文化的栏目,深入剖析、集中解读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弘扬和创新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学校网络阵地建设。高校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引入校园网络,积极宣传先进文化,用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化立场武装大学生头脑。党委宣传部要通过学校网站加大宣传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力度,打造传统文化慕课、传统文化精品课程,通过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扩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渠道;大学生社团也可通过自媒体网络平台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网站、互动交流社区,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进行传播。
一是强化思政教师理论学习。第一,思政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全面掌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理论内容,充分了解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理论渊源、时代价值以及形成背景和过程,并言传身教给大学生;第二,思政教师要组建科研小组,不断进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理论创新,更好地发展和丰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丰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第三,思政教师应就如何让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头脑、融入思政教材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强化交流沟通,寻求教学方法,确保思政教育实效。
二是加强思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高校思政教师只有充分学习和了解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之后,才能将其融会贯通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作用。传统文化流派繁多,思想道德资源丰富,如敬亲孝老伦理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政教师员工着重思考用哪些资源结合思政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知识灵活融会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拥有怎样的传统文化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因此,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和民族观,更好地认识、弘扬传统文化,有力助推我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