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娅楠,徐 婧
(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研究制定有关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培训计划。2000年我国开始出现大批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现象,导致农村儿童的教育工作开始转移到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身上[1]。2007年进入校园的留守儿童被社会广泛关注。而缺少了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农村留守儿童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变化。尤其中小学时期是儿童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缺少良好教育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长期性的影响。2019-2020年第一代有留守经历的“00后”农村留守儿童开始已经迈进大学校园。当这些有过留守经历的“00后”孩子们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心理健康上潜藏的问题会不断凸显,对他们的学习、社交以及就业形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为保障这些有过留守经历的学生也能够正常的学习、社交和毕业,校方有必要针对这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定位,并针对性地给出教育对策,维护好这些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的未来成长保驾护航。
封闭心理指的是人格相对被动的一种状态。在高校内常见表现为,无论是与同学、教师还是辅导员产生必要的交际任务时,这些学生会本能的逃避交际。除非是他人直接主动地与他交流和对话,否则他们根本无法主动地去与他人沟通,更不要说进行有目的的有效沟通。在对类似学生的舍友进行调查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也不善言辞,很少会参与宿舍内的闲聊。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没有任何主动参与的意愿。部分封闭心理严重的学生,甚至会出现经常性的逃课和旷课行为。但调查发现他们即使逃课也只是在宿舍内上网或者看书,并没有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只是为了逃避人数较多的课堂而选择逃课和旷课。封闭心理的出现,不仅影响了这些学生们正常的生活、学习质量,也对他们的社交能力造成了消极影响。如果不尽快进行解决,这类学生很有可能无法正常毕业。
社交心理敏感指的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对一些正常的现象或行为产生过于敏感的反应的心理状态。例如,一般来讲学生之间在就一个课题或者话题进行沟通、辩论的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观点上的冲突。而表达观点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和语气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冲突的表现,如声音加大、声调变高等等。这些现象本身并不带有恶意的看法,也基本不是针对于个人,只是个人情绪变动后产生的对应表现。但社交心理敏感的学生就会对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动过于敏感。会认为同学声调变高、声音变大是对自己的攻击。是看不起自己家世的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轻视。而当学生产生社交心理敏感的心理问题后,就会对社交行为产生恐惧、厌烦等情绪。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地参与社交活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拘谨放不开,无法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友谊,进而对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认知偏差指的是在感觉、知觉、想象、思维和语言方面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为,许多有过农村留守经验的“00后”学生经常会表示,自己的父母虽然常年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给予了自己良好的呵护,家庭条件也没有达到贫困水平。但自己的内心深处就是会认为存在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导致他们一直在否定家人的付出,即使他们内心深处明白家人为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这种心态就是很难克制。也有一部分学生似乎无法正确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也无法对现状进行客观的认知。对相关学生的室友们和辅导员们进行走访调查后发现,明明在寝室中室友们都会非常照顾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但该名学生仍然认为自己没有收获到友谊,室友们始终对她有隔阂。辅导员也表示自己在看到学生档案,得知学生有留守经历后,会额外的对这类学生进行课外的照顾,主动询问他们的情绪、学习状态并提供帮助,仍然会有学生表示自己在学校受到了不公平对待。这种心态,实际上就是认知偏差的直接表现。
性格极端指的是在待人处事上只会做出比较极端的举动,要么死心塌地的相信别人,要么完全相信自己不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部分学生的性格更是呈现出了两极化的状态,要么极端自卑,要么极端自负。极端自卑的学生在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自怨自艾,遇到一些问题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否定自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等等。极端自负的学生对自我没有准确的认知,经常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自视甚高,当事与愿违时就会否定一切的客观条件,唯独不去审视自身。通常极端性格会和社交心理敏感一起出现,导致学生会在自卑和自负的过程中,不断将自身与社会割裂,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地进入到社交环境中。极端性格在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00后”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概率不高,但是性格极端的消极影响作用更强,更容易造成负面的结果,需要得到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在对出现了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背景调查后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在他们中小学时期,成长环境中缺少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心理健康教师方式方法错误所致。农村留守的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去抚养,这些年长者在教育方面缺少经验和科学认知。普遍认为让儿童吃饱穿暖就是根本任务,忽略儿童在心理上的需求与需要。导致儿童为了满足心理需求,会通过比较极端的方式去吸引他人注意[2]。例如做鬼脸、说空话大话、吵架打架等等。也有一部分家庭中,监护人所采取的教育方式过于强硬,导致儿童长期在行为压抑思想压抑的状态下长大,对社交产生了恐惧心理,习惯用封闭自我的方式去保护自我等等。而农村地区内由于父母远行,许多孩子为了体谅父母,会刻意地隐藏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情绪压力不断增强,导致学生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基本不会定期开展。调查发现,越是在乡村这类偏远地区内,越是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使在国家持续要求针对儿童开展心理教育的情况下,也会有学校占用心理健康课程时间去开展其他学科教学活动。这使得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们在儿童时期,未能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心理情绪调节方法。那么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状态下,这些留守儿童们便在长期的压抑情绪影响下长大。对于很少能够受到他人正确情绪反馈的这些留守孩子来说,没有榜样使得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面对他人、面对社会。而家庭在经济条件、生活条件方面的欠缺,也会进一步导致他们出现畏难心理,逐渐封闭自己、出现极端性格。并且,在进入到高校环境中,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同学后,这些有过留守经验的孩子们会本能的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会由于条件差异产生自卑心理,即使他们成长过程中相对幸福,也会认为自己活得并不幸福,这就是出现了明显的认知偏差。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留守经历的确是导致这类大学生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性格原本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留守经历催化和放大了问题,导致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健康缺陷。例如,部分学生性格本身就十分内向,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与他人产生交集,以避免和他人对比。但这些学生内心深处实际上又非常渴望和他人友好沟通。于是在心理需要和行为持续产生冲突的状态下,这些学生的情绪长期被压抑,负面情绪不断催化。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潜藏的心理问题会爆发,导致学生的消极心理持续出现,对正常生活与学习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留守儿童时期就形成的心理创伤。形成时间较早,负面影响时间较长。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如果要解决这些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去实现。高校应该在课程以及课外的方方面面,都要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而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一个宏观的、全面的监控体系。对此,建议校方通过背景调查去确认具有留守经历的“00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有效统计学生数量以及基本情况后,去创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3]。该档案要随时跟踪和记录这些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接受心理辅导教育以及治疗的过程情况。以及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具有怎样的实际成效等等。校方需要派遣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或者是专门负责心理教育的教师,去持续更新档案,用动态监控的方式保障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开展效果。
在精确定位了学生们拥有哪些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需要以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方式,去具体解决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出现消极心理的产生原因。具体可以通过简单的对话方式去挖掘,或者使用专门的心理干预手段让学生敞开心扉。关键在于要令学生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认为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内,自己处于安全的、被理解的状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绪,倾听学生的表达。再去针对性地疏导学生的不安情绪或者错误情绪。例如,面对社交敏感的学生,教师需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告诉他们之所以对于他人敏感并不是过错,只是没有掌握更好的手段。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正常交往的范例,告诉他们真正的友情不会被客观条件限制,鼓励他们积极的面对社交,更加自信地认识自我和与他人相处。
仅仅改变学生的看法,而不改良整个环境,很难让这些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们真正认可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观点。如果教师告诉学生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我,不要重视家庭经济条件方面的欠缺,但高校环境内出现了大量的拜金事件,以至于学生遭受到了歧视,那么学生就会更加否定教育人员的教育方法,因此,光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校方必须在宏观领域内发力,去塑造一个更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校方需要彻底整治校园内的不良思想,例如学习无用论、拜金思想、虚无思想等等,让这些思想远离大学生,更要远离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让校内的整个教学环境都充斥着积极向上的状态。这样一来,这些曾经的留守儿童们就会逐渐被周围环境所影响,不再过于纠结自己的客观条件。而与此同时,教师们也需要为这些学生积极组织一些社交活动,邀请学生之间参与,并且要鼓励这些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们分享留守期间,自己对于父母亲情的深刻感悟。通过演讲,他们能够更加透彻地将自己潜藏的感受和感情加以抒发,也就能够有效排解心中的压力。
学校可以进一步开通专门的情绪引导课程,例如心理建设课程、心理游戏课程等等。形式上没有过多的限制,主要就是通过教育去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接纳自我的消极思想,更要学会如何调节消极的情绪。对于对互联网比较熟悉和依赖的“00后”学生,教师们也可以开通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开展的方式,为这些学生们提供更加长效和方便的心理疏导渠道[4]。当学生们再次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时,教师们可以通过线上疏导,进一步维护和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教师们也需要定期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们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情绪,什么是不正确的应对方法。重点在于要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的确会让他们产生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可以通过哪些正确的渠道和方式去排解。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将所积累的压力转移到自己或者他人身上,要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参与社交活动、社区志愿等方式,去正确的调适心情、排解压力。同时,对于已经具有良好心理调适能力的有过农村留守经验的学生们,去承担起心理教育的责任。也就是可以让学生们与下一届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学生进行沟通。以一对一责任制的方式,让他们以身作则去帮助更多的有过留守经历的学生。
综上,对于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0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是在童年阶段没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得到疏导,也没有人教导他们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事物。他们的思想在混沌的状态中生长,能够辨认出什么是美好的事物,但却不能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他们进入到高校阶段,学生们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思维逻辑。那么高校心理健康人员要做的,就不能是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从零开始的教育。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每一位学生遇到的是怎样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哪些因素的困扰等等。只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知负面情绪、有效消解负面情绪,才能将这些学生们拉回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形成自我认同的自信,逃离留守儿童的标签,成为健康、有活力的大学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