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亮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改善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内容。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是能够满足农民对住宅条件与环境改善需求的基本举措,加强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能够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新农村建设结合农民的生活特征和生产特点,切实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使新农村建筑呈现出协同性、绿色化、持续性的发展特征。
新农村主要指新风尚、新农民、新环境、新设施、新房舍。这五项缺一不可,是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其中新房舍主要指农村应因地制宜地构建出具备地域风情与民族特色的居住房屋,并且契合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出能源节约、材料节约、土地节约的基本特征。新设施则指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使农村具备电信、通讯、广播、水电、道路等基础设备,让居民更好地享受到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实惠。新环境则具体体现在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层面上,需要合理规划并治理农村污染问题,使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系统的整体[1]。而新农民则指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农民,指农民在文化道德、专业素养上的提升。至于新风尚主要指提倡法制、文明、科学的生活观,注重精神文明的构建力度。新风尚、新农民、新环境、新设施、新房舍是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内涵,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基本抓手和主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还应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教育得到健康发展,使农村能源建设更加绿色化、节约化、生态化。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建设与发展,更包括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的完善与更新。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在住宅环境艺术设计上,我们应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即对各种人工环境、生态环境加以利用、改造、组织,使之符合居民心理需求与行为诉求,并且拥有更高审美价值的环境设计类型。在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新农村对新环境、新房舍的基本要求,使房屋具备相应的审美功能、精神功能及物质功能,进而使环境、行为及人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自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生态环境与“人的行为”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中,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人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当人的行为转变后,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譬如交通设施完善、工业体系健全,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将导致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受到影响,致使人类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及生产活动受到制约。所以如何均衡环境、行为、人的关系则成为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点。譬如通过设计建筑空间与活动空间、水景空间、绿地空间的休息、交通、色彩、尺寸及造型,都能使人与环境、环境与行为的关系更加和谐,可以将新农村对新风尚、新环境的要求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果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新农村住宅艺术设计可以切实提升住宅与环境的审美内涵,满足农村居民对审美内容、生活品质的需求,能够在氛围营造的层面上,推动新农民、新风尚的形成。但从新设施的角度出发,住宅环境设计虽然探讨住宅环境的结构、形态及表现形式,但由于对环境、行为及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地探讨,使新设施的建设与应用能够呈现环保性、节约性、持续性的发展特征。所以在某种层面上,推进住宅环境艺术设计对我国构建小康社会新农村,拥有鲜明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虽然可为农村居民提供可观赏、休憩、停留、居住的场所。然而由于新农村住宅环绕在社会、历史及风土人文的脉络中,所以其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应拥有复杂性与层次性的特征。为方便分析和设计,我们可将新农村住宅功能划分为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及审美功能三类。首先是物质功能。新农村住宅的物质功能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行为需求三部分。其中生理需求主要指居住、停留、观赏、休憩等功能。而心理需求则指住宅能给农村居民心理上带来的安全感,可以满足居民追求私密性的需求。至于行为需求,则指农村居民开展各类活动的基本需求,如运动锻炼、儿童游戏、社会交往、文化娱乐、休息散步等。其次是精神功能。物质环境通常会通过空间渲染的方式,来体现出某种思想内涵,给居民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启迪,特别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住宅环境不仅要体现当地的民族风尚和地域特征,保留农村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理念,还需要通过形式上构建出“新的风尚”。譬如通过空间造型来象征最基本的文化氛围、思想哲理等[2]。而在实际的环境设计与氛围营造中,需要设计者通过创建与改造的方式,将特定的文化符号嵌入到环境设计中,使居民通过联想、推理、感知的方式,体验到特定的文化内涵或思想理念。最后是审美功能。新农村住宅环境的审美功能具体包括形式美、意境美,两方面的内容,在形式美上,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应同建筑、雕塑、绘画一样,拥有质感、色彩、对比、变化、统一、韵律、节奏、对称、均衡、尺度、比例等审美要素,使环境艺术的工艺美、色质美、“意匠美”构成住宅环境的景观美。而在意境美上,需要环境艺术设计者通过写意、抒情等方式,创造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空间意境,使空间环境拥有全新的审美特征。综上所述,在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从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审美功能等层面,建构并优化新农村住宅环境,使其更契合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和要求。
首先空间组织。住宅环境艺术设计应拥有较为突出的主题,以此“导引”并“控制”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方向,发挥提纲挈领的效用。因此在新农村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设计主题。而在主题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当地的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民俗特色的凸显,使环境艺术设计主题更加鲜明,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让农村居民对新农村、新房舍、新居住空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次是现代材料的使用。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不仅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民风民俗的彰显,还应具备现代文明的特征和特色。所以在材料应用上,应选择复合材料及pvc、荧光漆、玻璃等特色材料,使材料的本色和特性得到更好地彰显与利用。再次是以人为本。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必须以居民的工作、生活、居住需求为抓手,注重对功能区域的划分,使新环境更适应居民原有的生活规律、生产特色及发展趋势。否则将导致新环境营造虽然能够在功能与艺术上得到极大地提升,但却难以帮助农村居民找到原有的“味道”,造成新农村出现“重物质建设”而“缺精神滋养”的发展倾向。譬如规划粮食存储区域、农具摆放区域等。最后,注重生态环保。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社会要求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必须均衡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住宅环境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设计生态”。譬如美国园林设计师德拉普特在园林设计中应用了半开放的设计理念,使生态环境与公共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3]。基于此,设计师也可采用半开放、半包围的设计思路,通过调整住宅环境形态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从精神功能、审美功能、物质功能等角度出发,依托组织立意、现代材料应用、地方特征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则,提出道路设计、绿化设计、水体设计等环境艺术设计策略和方向,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道路环境主要由两侧的水平景观 (草坪、铺地、人行道)与垂直景观(小品、树木、围墙、建筑)构成,能够使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作中,获得较高的审美体验。首先是周边环境设计。主干道是新农村住宅环境的骨架,是形成环境系统的基本枢纽,应拥有明确、简洁、便于分散人流、车流的功能。然而在主干道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将新农村住宅中的重要区域、核心场所衔接起来,使道路呈现曲折状;道路两旁应以绿色植物、历史建筑、人文景观为主,从而使悠长的道路,富有趣味。而在主干道设置的同时,设计师还应结合农村居民休憩、赏景、社交的基本需求,设置次干道。通过营造环境氛围、空间氛围、文化氛围的方式,让次干道与主干道形成层次感。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还应确保“道路”随着地形、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使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与各环境设施、植物植被、建筑设施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景观。此外,设计师可在道路两旁设置相应的水景、亭廊、花台及相应的建筑设施。至于色彩,住宅道路应以住宅环境设计的精神功能为依托,将情绪融入到景观营造的过程中,使其对农村居民产生作用,以此实现营造文化氛围、历史氛围、地域氛围的目标[4]。首先在地面色彩的处理上,需要设计师综合考虑道路与周边山水、植物、建筑的基调,随后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调整道路的色彩形态。通常来讲灰暗色使人沉闷、忧郁;冷色使人开朗、宁静,暖色使人兴奋、温暖。所以设计师要根据道路的具体位置及功能类型,选择相应的色彩。
新农村住宅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绿化设计是将新农村建设与周边生态保护有机融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可以切实提升住宅环境的艺术美和形态美。在植被选择及应用上,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貌特征和地形特点,将绿地结构融入到住宅环境中,让植被或绿地在改善环境条件、美化居住空间的层面上,彰显当地生态特征和特色。譬如选取乡村周边常见或珍惜的植被资源,绿化住宅环境。如果住宅环境周围山石较多,则考虑在环境中设置相应的景观石、如果滨水资源较为丰富,则需要大面积地设置水景景观。但在绿化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还需要考虑绿色植被的“娱乐”、“文化”、“游览”、“休息”、“散步”、“运动健身”、“消防”等功能。 譬如在消防层面上,应减少主干道和重要“次干道”绿化植被的面积和密度,提升消防灭火的效率。而在植被配置的层面上,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特征及植被分布特征,选择易养护管理、抗病害强的植被。而适宜居住的植被主要有花卉、草本、藤本、灌木、乔木等植物,设计师可根据空间形态,对其进行丛植、对植、孤植搭配。此外,在绿化建筑技术日渐成熟的当下,设计师也可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在空间绿化的过程中,通过屋顶绿化、隔离绿化、宅旁绿化的方式,使新农村住宅更贴近“大自然”。譬如在屋顶绿化中可选择低矮、生命力强、耐移栽的植物,如攀缘植物、藤本植物等。
水是最活跃、最灵性的生态因素,拥有寓意深远、以小见大的特征,能够使住宅环境更富层次感和生动性。在水景要素的构成上,主要包括小品设施、地面铺装、植物、山石、水体等内容,不同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可以发挥出协调空间变换、组织景观、串联景观的作用。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师可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采用椭圆形、多边形、圆形、方形等水体形态,使水体更切合周边植被、建筑特征,“蜿蜒曲折”、“连绵不绝”[5]。 为提升水景所呈现的功能特色,增强农村居民的审美体验,设计师应通过设置景观桥、木栈道或水景亭的方式,深化居民与水景的关系,使居民更直接地感受到水体所带来的人文氛围、生态氛围及艺术氛围。在水景装饰上,设计师可采用瀑布、喷泉等类型的水景,如采用斜坡瀑布、分层瀑布、自由瀑布,使周边的景观与水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驻足观看。此外,在庭院水景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结合居民的意愿及房屋结构特征,采用涉水池、瀑布、溪流、叠水等水体设计思路,使庭院景观与水景交相呼应起来。但在水体形态上,则需要考虑静水和落水的特征,明确其在声觉、视觉等层面上的表现,进而控制水流流速、反射程度,提升水景设置的质量。
新农村建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抓手,主要体现在新风尚、新农民、新环境、新设施、新房舍等层面上。在新农村住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理念,通过明确人、自然、行为之间的关系,凸显当地的地域特色、文化特征及历史特点,使住宅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表达出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满足新风尚、新环境构建、新房舍的需求,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新的依托和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