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探析

2021-02-01 23:04:52胡佳哲崔力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农民体育

于 巍 ,胡佳哲 ,崔力文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全面认识并准确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空间与标准,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农村体育蕴含的条件与优势,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明确发展新农村体育的意义和困境,恪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基本原则,进而积极探索并践行新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已经成为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举措。

1 发展新农村体育的价值意蕴

1.1 体育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构成和素质教育的关键手段,发展体育事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农民依旧属于农村劳动力的中坚力量,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报端,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来说,体育事业发展在提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减少农村居民发病率、降低医疗开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因而体育以间接的方式促进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以隐性的方式产生持续而显著的社会财富。由此观之,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1.2 体育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

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属于“软实力”。在各种标准迥异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错落交织和交互冲突的新时期,文化的特质凸显出经济、环境等“硬实力”难以代替的特殊作用。从本质属性上看,体育属于一种以文明和道德直接作用于人,进而间接作用于社会的社会文化[1]。而在全面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当下,强化体育文化建设始终正向引导着农民群众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进而推动农村落后生活观念的转变和劣等文化的作用削减,最终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为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提供坚实载体。

1.3 体育是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民群众的消费意识随着增长的收入得以转变,高质量的生活已经成为农民推崇并追求的目标,农村场地设施增加,体育服务功能的提高为全面健身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此为契机,依托体育“休闲+服务”的服务模式及产业化发展方向,可以为农民群众拓宽就业渠道并增加从业岗位,刺激其体育消费。与此同时,推动原生态农村体育与旅游事业的全面对接和有机结合,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进而充实农村社会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以体育为杠杆,撬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权重,可以为农民群众创收提供有力途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践行。

1.4 体育是新农村生活环境优化的基础保障

依托自身生态环境的重要优势,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以“体育旅游、休闲养生”为模式的休闲旅游地[2]。因此,结合乡村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开发的体育运动项目纷纷涌现,优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激发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动性,助推了居民生活观念的积极转变。另一方面,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依托体育运动,引导农村居民在锻炼中愉悦身心、释放压力,在运动配合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强化了农村人口之间的凝聚力,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状态和整体风貌,助力了新农村人文环境的构建与营造,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与加速。

2 发展新农村体育的现实窘境

2.1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整体生活水平偏低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农改措施的执行和落地,农民群众的收入渐趋增长,农民消费增长随之出现积极变化,农村生活得到积极改善,昭示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从根本上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转变,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为视角,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依旧偏低,城乡差距日趋明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而导致我国城乡体育事业发展处于失衡状态,制约并阻碍了新农村体育的全面建设和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的偏低致使农民群众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失衡,因而其在体育建设中的参与热情不足,导致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助推力量不够,使农村体育建设处境窘迫。

2.2 管理部门重组整合,政府支持力度削减

在县、乡一级政府精简机构的改革过程中,为了贯彻国家精简机构的政策,部分地区对经济建设部门和管理部门实施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而对未能引起群众高度关注的文化、体育等部门进行重组与整合。而当下基层公共体育事业建设尤其是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依旧有赖于国家和政府投入,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势必导致新农村体育事业投入力度减弱,得不到政策与制度的支持,没有重组的资金投入作保障,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新的突破。

2.3 发展导向机制不全,带动辐射效应较弱

目前,“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的基本形势依旧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主流格局,依托乡镇这一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将城市的生活方式辐射至农村,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实际,然而其在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也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县、乡镇两级政府在地方体育管理中所承担的事权、财权尚未厘清,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上事权与财权的承担并未高度统一,因而可能会对乡镇一级政府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3]。与此同时,乡镇与狭义上的农村虽然具有地域亲和力,然而在人情风俗方面依旧存在隔阂,加之乡镇体育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在带动新农村体育建设上心余力绌,因而导致其带动辐射效应比较微弱。

2.4 劳动力流失,主体力量无形削弱

自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涌进,“农民工潮”现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上演,迄今为止,大部分流动人口为农民群体,农民外出务工的比例逐年递增,且在外流的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占据了绝大比例,而这些青壮年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通常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本应作为新农村体育建设的主体力量,然而却因劳动力流动频繁,导致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劳动力的全面流失使得“空巢”老人、“空巢”学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因缺乏关爱和陪伴,“空巢”人员思想与性格的开放性和积极性较弱,甚至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新农村体育组织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

3 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体育的行动准绳

3.1 区别对待,立足实际

我国各地农村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民俗风情等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广大农民群体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与兴趣方向也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在组织开展新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工作中,首要原则是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当地农村地区的主要特点、资源优势、受限条件等因素,进行因地制宜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因势利导地逐步开展实际工作,促使新农村体育建设与当地的客观条件与现实情况深度契合,为新农村体育的全面建设与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3.2 以民为本,科学指导

从属性层面看,新农村的“新”指向以人为本,要全面开展新农村体育建设,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对农民的终极关怀。因而要求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全方位围绕农民的兴趣取向和健康需求,以全面、科学、协调的发展观念解决农村体育问题,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意见,推动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与农民自身选择的深度契合,以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自觉投身于实施方案的制定与执行,主动出资出力,全面推动新农村体育的全方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3 公开透明,制度激励

新农村体育建设需要以阶段性规划的公示向广大人民群众敞开透明度,接受农民群体的全面监督,并依据农民群体的广泛意见进行集中性和系统性整改以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人公意识和对组织的信任。与此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针对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制定群众体育激励制度,综合物质与精神双向层面,对新农村体育建设做出贡献的个体与团体实施奖励,并将其树立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模范典型,进而全面助力新农村体育发展。

3.4 横纵沟通,上下联系

在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因而需要构建信息交流渠道,强化地区与地区间的纵向沟通,加强各地间横向的交流,进而汲取先进经验,学习科学的工作方法,使新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少走弯路。此外,各地区体育部门需要实时掌握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政府信息,并全面掌握乡镇、农村、农民等各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对体育工作部署实施全面调整,为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4 新农村建设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探索路径

4.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作为一项兼具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健全的组织作保障,而体育组织主要以政府型体育组织和群众体育组织为主,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对此,首先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对新农村体育建设提起高度重视,进而明确各级责任,统筹资源配置,对区域内的农村体育进行科学规划与有效协调。其次,乡镇政府要切实提升农村体育建设在乡镇整体发展规划中的地位,确保基本建设经费与体育事业经费的充足,为农村体育软硬件建设提供保障。再次,基于农民体育协会的自发性和生活性,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并支持其参与到政府各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并充分尊重、采纳农民体育协会的意愿和建议,以充分激发其能动性和参与热情。此外,充分发挥村委会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作用,使其牵头组织开展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自身需求的体育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农村体育氛围。最后,县级体育部门与乡镇一级政府需协同配合,大力选拔并培养体育积极分子,为农村体育建设培养体育骨干,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4.2 夯实物质基础,构建多元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依旧是制约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拓宽融资范围,构建并促成多元融资渠道,是助推新农村体育得以全面建设的基础保障。第一,政府应加大体育资金向农村投入的倾斜力度,立足新农村建设,在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从宏观环境和基础设施视角加大农村体育建设供给力度,规范基层政府在体育建设资金运用中的行为和方式,并在预算资金中预先空出维修资金,确保维修的可能。第二,以体育彩票为引领,积极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使社会公众成为助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第三,完善体育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鼓励并支持社会资金注入新农村体育建设,号召社会各领域、各产业企业、境内外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投资新农村体育建设,从税收、水电费征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构建布局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体系,加大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融资吸引力[4]。第四,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助力新农村体育建设,针对出资的农民制定并落实奖励机制,将其树立为先进典型,加大媒体宣传范围与力度,全面激发农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动性,进而助力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创新内容形式,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以创新思维优化农村体育的内容形式与设施结构,是提升农村体育整体水平,强化农村体育吸引力的必要举措。优化内容形式,首先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立足农村民俗文化特征,将健美操、广场舞等现代时尚活动引入农村地区,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体育活动形式。其次要结合农村本地特色,实现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结合,赋予常规竞技项目以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100米拾麦穗”“插秧比赛”等。此外要大力挖掘并创新富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体育项目,例如舞狮、龙舟、秧歌、摔跤等,对其进行精神继承和内容创新,可以丰富新农村体育的内容形式。改革健身设施结构,需要以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为依据,使体育场地建设与体育组织建设、活动建设紧密结合,同时以资源共享为原则,依托农村中小学建设体育基地,并落实管理和维护的长效机制,提升健身器材和体育场地的使用年限和功能效率,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健身条件和体育氛围。

4.4 完善监测机制,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建立新农村群众体质监测机制,一方面可以为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激发农村居民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为农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助力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结合区域内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建立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站,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当地农村居民进行重点抽查和全面检查,鼓励并支持乡镇成立“体卫结合”的体质监测点,逐渐扩大检测人数,拓展检测范围。其次,国家体育总局需牵头号召,组织国民体质监测车深入农村地区,同时组织关于体育健身和科学生活方式的讲座,并为农村地区居民义务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和健身指导,以实践的方式促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理念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全面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农村体育建设事业的机制健全,助推新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5 强化宣传培训,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提升农民对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有益于农村地区体育文化的良好形成。因此,定期开展健身宣传活动,借助媒体和网络,以“线上+线下”的双渠道模式,全面宣传体育项目和健身活动的现实意义,广泛报道全民健身实践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优秀案例,使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5]。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广大农民地区的居民进行体育知识的正确传播和体育锻炼的科学引导,纠正其在运动和健身方面的认识偏差,帮助农村居民构建正确而充实的体育知识架构,同时安排展专业团队深入农村开展定期培训,兼顾农村传统体育特点和现代农村新的健身需求,使农村居民正确掌握健身技巧与运动方法,为其“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提供助力,进而推动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建设与深度发展。

依托新农村建设背景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实现全民健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对此,各级政府、社会各领域、农村居民等各利益相关方应强化协同配合,统筹资源,共同发力,立足农村客观实际,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资源,推动体育建设事业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农民体育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冰雪运动(2021年4期)2021-11-20 05:56:48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今日民族(2021年3期)2021-09-30 01:22:5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风尚(2018年1期)2018-01-29 00:05:42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