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伟,赵 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15年1月,习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在于精准”。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和迈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特有优势,实施体育扶贫工程,构建“体育+”扶贫模式,推动体育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1]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贫困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和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2021—2025年国家体育总局定点帮扶实施意见》,持续丰富“体育+”综合帮扶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此,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既是落实体育行业扶贫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2]
群众选择锻炼场地主要是自家庭院和公园小区,这些活动场所都是在露天、自由空间进行,这种形式基本上是自发、松散的、广泛的,基本体现了“随心随性、就地就近”的原则。农民群众大多选择喜闻乐见、简单自由的项目,这也说明了山东省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组织性差,自家庭院和项目简单是农民体育活动的理想选择。
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人锻炼、与家人朋友一起锻炼、有组织的锻炼等形式,农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与家人或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也是比较多的,占到锻炼形式的80%以上,参加社区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相对较少,这也充分暴露了农村体育的自由性、松散性。
通过对过去一年的调查发现,从未参加有目的、有意识的体育活动,占调查人数的80%以上,这充分说明在我省农村群众中还有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在农村的普及率并不高,这并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群众的年龄构成来看,36-55岁的群众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家庭的中坚力量,生活压力比较大,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子需要抚养,这部分人群把精力都投入到打工、劳作和家庭中,没有过多的精力从事体育活动。
首先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但从我省群众对体育法规的了解程度,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两项法规,以上说明,农民群众对体育法规了解很有限甚至是盲区。因此,政府部门很有必要加大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视,做好宣传和组织管理,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村体育工作与我省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其次通过我省群众运动会开展与组织情况发现,很大一部分群众反映,本乡镇或社区从未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会,只有少部分群众反映,乡镇或者社区偶尔开展农民运动会。农村体育的开展能大面积起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加交流、提高和谐的作用,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为新时代农民的生活增加新的气息,所以定期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和运动会,是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再次乡镇干部认为领导对体育 “非常重视”和“重视”的占80%多,而群众则认为重视的不到20%。而乡镇干部认为农民对体育的热情程度“高”以上的只占30%,农民群众对体育的热情程度“高”以上的占50%以上。从这些信息表明,乡镇领导干部对农村体育的重视程度还有欠缺,但农民对体育还是充满了热情,对体育活动有本能的需求,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广阔的天地。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每个村庄都安装有简单的健身器材,没有专用球场;学校的体育场所配置相对较好,但只有居住在学校附近农民偶尔到学校进行体育活动;另外,很多学校体育场地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体育设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客观上阻碍了我省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
农村群众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原因,无设施占第一位,由于运动场地不足,农民把活动场所选择在自家庭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这说明,缺少运动场地设施是制约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我省是个农业大省,资金投入到农村体育方面的显然不足,也不符合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和农民体育锻炼的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普及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更是举足轻重,从调查的情况看乡镇很少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是很严重的一个社会现象。[3]
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农民的参与。[4]农村的体育指导员主要应该集中在农村,而乡镇体育指导员几乎没有,调查的结果发现,农村的中青年大部分在外打工,而他们却是新农村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长期飘泊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体育建设事业的发展。
学校是所在社区、城镇体育设施比较完备的场所,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发动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可以使周围的农民进入学校,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学校老师的指导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农民的体育兴趣,增加技能,对于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
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仅限于学校自用(封闭管理),通常不对外开放。调查还发现一些农村教学点的体育场地荒废,破破烂烂,设施陈旧,无人管理,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造成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5]而一些企事业单位所有的体育设施,也仅限于内部使用,也是不对外开放,由此可见,农民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条件受到很大限制,根本没有像样的体育场所锻炼。
对于农村家庭土地数量和分布的调查发现,1-10亩土地的家庭占到90%以上,家庭的土地分布也是相对分散的,这对于集约型的生产劳作造成很大困难,致使生产效率低下而劳动时间大大增加,相对丧失了农民的很多空闲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前提,生产方式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生活方式的前提,如吃饭、工作、体育娱乐等。[6]我省农业的生产方式分为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和传统方式,调查中发现还有小部分家庭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传统生产方式。
2.6.1 寿光市农村体育精准政策扶持
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中体竞赛管理有限公司将依托本市现有的城市资源,打造集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于一体的体育休闲产业带和体育休闲名城。预计通过3-5年的培育,将寿光打造为辐射山东和环渤海地区体育设施运营的标杆城市、高端体育赛事的举办基地、国家及省市级体育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城市。
2017年以来,寿光市以体育精准扶贫和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继续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健身条件,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推“健康寿光”建设。
整合巨淀湖湿地公园、蔬菜博览馆、农科院研究基地等寿光特色旅游资源,结合寿光体育旅游文化节、重大赛事,打造集体育竞技、体育休闲、农渔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暑期青少年夏令营项目,促进体育、旅游、文化、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助推寿光第三产业转型升级。
2.6.2 积极支持传统体育项目
寿光市成立太祖狄功拳研究会,且联系相关学校,对学生进行无偿太祖狄功拳教学。让大批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既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大融合,又使学校的资源与周边农民群众共享共用,如风筝节、民间传统武术等项目得到继承和发扬。
2.6.3 学校-企业-社区联动发展
调查中寿光市各乡镇均组织文体活动,如稻田举办各类文体活动 (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超过130多场。圣城、上口、化龙三个乡镇开展的农村体育活动较好。圣城街道群众文化艺术节暨广场舞大赛每年举行;在化龙镇53个村中,基本村村有广场舞队、京剧票友团等文艺组织。政府协调,学校-企业-社区联动发展,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牢固树立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是农村群众体育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统筹农村体育活动的发展,研究并制定城乡统筹规划和社区协同体育发展政策。布大局,狠抓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使农民健身活动普遍化、方便化,为发展农村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农村人口的体育渴望。
经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探索体育与经济的结合点,利用农村的广阔土地广泛吸收外部经济的投入,打通投资渠道,围绕体育建设发展经济项目。[7]增加农村体育活动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健身休闲运动,打造适合本地特色的体育项目群,不断改善农村体育活动场所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农民对体育的认知度是在经济条件提升、健康意识增强的前提下提高的,长期的农业文明使农民建立了劳动至上的文化意识,以至于对待体育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观念。改变这种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体育锻炼,比如耍龙舞狮、扭秧歌、广场舞等形式引导,逐步树立“生命在于运动”“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少吃药、多流汗”“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新型体育观,最终实现“全民锻炼,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
当地政府和社区要充分应用一切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媒介做好宣传,传播丰富的健身知识,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把体育价值理念融入到群众的血液中,使农民群众意识到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体育素质,决培养不出好的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
农村小城镇化建设是未来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依托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体育发展的突破口。将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小城镇体育,充分发挥小城镇当地的体育优势,重点开展传统项目的发展和创新,打造一系列的体育项目群。比如寿光市的化龙镇和上口镇,以“风筝节“为契机,发展广场舞、乒乓球赛等体育项目,将农村体育的发展置于城镇体育发展视野之中,由城镇辐射到农村,从而最终带动整个农村体育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中介地位,点多面广,背靠城市,根植农村,既不乏城市的特点和功能,又与农村保持着较强的联系,体现着城乡两种文化的结合与交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充足的缓冲力。体育小镇促使城乡体育在不断融合中走向一体化,从而完成体育普遍化和专业化,进而实现农村体育的大面积渗透,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体育发展的局面。
在农村体育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借助成熟的中小学软硬件力量,利用课余时间发挥学校体育在农民体育中的辐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是农村中开展体育活动比较有规律的场所,应充分利用学校中的体育资源,请体育教师指导以及与学生的沟通互学,培养和提高农民群众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同时可以影响和带动学校周边农村居民理解、支持、参与、热爱体育活动,形成以农村中、小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8]
加强体医高度融合,健立健全国民体质检测系统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体医结合”的科学健身模式,为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9]县、乡镇、社区也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体质检测站 (点),每年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农村群众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种进行科学检测,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从根本上提升我省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
精准扶贫是一个极具时代感的研究视角,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基础薄、经济相对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真正落实“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体育三下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实际性举措,势必要以农村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拓展了“体育文化+”研究领域,深入研究“精准扶贫”与农村体育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和新路径,对于振兴农村体育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