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让,李明建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从资源扶持角度来讲,要想真正实现农村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必须以人才为驱动,将整个人才体系贯彻落实到不同发展阶段中,才可有效构筑出基于时间与空间资源整合的发展体系,缩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将人才资源转移到整个农村发展体系中,通过人才驱动来实现农村体系的健全。整个政策机制及发展过程而言,其本身所呈现出的社会效果则是真正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导,通过创业就业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既可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令城市资源反哺到农村体系建设中,以此来提高农村发展效率。但是从目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情况来讲,受到教育体系、政策体系与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大学生群体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并不强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对于此,必须深度解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所产生的各类影响问题,制定相对应的策略,确保学生群体真正具备返乡就业创业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强化整体实践效果,真正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推动农村发展。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下,各个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双创政策的号召,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实现对相关专业内容的职业化塑造,进而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经验等。通过大学生群体打造出高质量的创业团队,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查显示在1000名学生中超过25%的学生具有创业经验,且52%的学生对于返乡创业的意愿度较高,主要是由于在现有的社会市场竞争下,大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校园兼职课外兼职等实现经济独立,进而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2]。当此类需求映射到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中,则是以学生自主观念为主体,实现对返乡创业不同规划框架的有效支撑,这样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毕业生可以依据自身经验以及经济体系,实现对整个创业项目的解析,进一步提高实际创业质量。
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最主要的是以人才为驱动,将创业与就业进行整合,从现有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来讲,更多的学生是愿意回到农村或者是二三线城市进行创业。因为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与经济发展较快,而对于学生现阶段存在的创业经验、社会经验不足等问题,则可通过向二三线城市及农村转变来实现对自身经济欠缺的有效补充。这样无论是在生活成本,还是在经验等方面,均可以通过创业过程中的逐步完善来实现对创业本体的反馈性支撑,保证城市在发展与推进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由大学生返乡创业进行的资源扶持。
在双创政策的不断推进下,高校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而当此类教学属性落实到学生职业化理念过程中,则是以专业导向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真正作用于整个创业思维中,保证学生在自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中,以自身主导趋势为主体的创业意向,服务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体系中。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其本身的经验不再局限于固有的专业体系中,而是通过多元化内容的呈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服务为基础进行行业领域的突破。例如针对企业销售类、生产制造类行业等,学生本身的创业特性大多集中于自身兴趣爱好之上,然后以地方优惠政策、地理优势等为基准,确保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符合学生现阶段发展诉求的,进而保证学生专业行业对接过程的精准性。例如在2020年中国高校学生创业创新调查报告中,数据显示约为22.32%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经营店面,18.93%的学生倾向于微商电商行业,9.87%的学生倾向于加盟服务行业[3],受到不同行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大学生群体在创业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性也具有多样化特点,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保障学生具备自主创业意识的重要根基,其本身所呈现出的教育特点是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导向,结合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具体政策的落实保障创业教育可正确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诉求中。这样学生在不断发展与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整合,为后续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但是从现有的学校教育角度来讲,部分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具备实践性,其主要体现在下列几点。第一,承接双创教育工作的指示内容不完善。从学生角度来讲,大学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将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进行有效过渡,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渗透,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能力,保证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活学活用,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从现有的双创教育工作来讲,整个知识内容尚未能普及到整个乡村发展体系中,更多的是以宏观方向为主体进行教育内容的延伸,而针对微观视域下的乡村发展而言,大部分创业教育内容的建设,并未能普及到整个乡村发展体系中,令学生未能深度解析出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的惠民作用,造成创业教育存在空白区。第二,教师对于创业课程的认知度不足。从现有的社会市场发展而言,返乡创业政策的落实与社会市场发展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对接性,为创业工作的落实与深化奠定坚实基础。但是从实际开展效果来讲,部分政策的落实大多集中于理论阶段,并未能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进行整合,这就造成政策对于创业工作呈现出滞后性特点,而此类问题映射到教师执教工作中,则将造成教师教学指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善。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在落实某一项创业工作时,可以看成是自身知识转变为经济价值的一种模式,但是承接学生创业继续教育功能的社会教育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并不知道哪一项政策可对自身创业起到支撑效果,此类创业信息与社会教育起到的不对称问题,将造成社会服务缺失的问题。
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是保证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各类资源扶持的根本。通过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政策资源的倾斜,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着力点,缩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但是从现有的政策落实力度来讲,国家所下达的文件落实到地方时其更多的是以宏观调控为主,而乡村则需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设定一系列的发展对策,保证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对于现阶段乡村高速发展态势而言,针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建设及推行,将存在对接性、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此类创业就业模式也将造成现有的政策无法匹配到实际项目中,这将造成部分政策落实的片面性,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效用[4]。
近年来,在高校、社会、政府等资源的不断倾斜下,返乡就业创业结构也正逐步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返乡就业创业体系中。然而,从实际落实效果来看,大学生返乡创业氛围尚未能达到预期设定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热情。例如,在融资方面,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属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却并未能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在部分家长眼中,一份稳定的工作远高于艰苦创业。同时,社会资源并不能通过融资渠道投入到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中,造成学生创业项目中断的严重问题。此外,大学生创业未能得到服务保障,特别是针对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其本身不具备相对应的项目扶持能力,再加上整个发展环境较差,与大学所处的一二线城市相比,各项服务设施存在严重的缺失问题,当大学生从原有的城市生活转入到农村生活中,极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落差,降低学生的返乡创业信心。
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主要是以自身主观思想为主,通过客观影响因素来构筑出基于创业理念,创业行为于一体的导向模式,保证大学生群体真正以主观驱动来进行相对应的创业。而在此过程中要想树立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则应通过创业教育框架的建设来逐步影响学生的创业思维及创业行为,保证大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基于自身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的创业驱动效果。对于此,必须进一步优化返乡创业教育体系,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学习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创业教育为基础,深度解析出农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内容的持续性跟进,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导向,保证学生在创业及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不仅仅局限于固有的教育体系内,而是通过教育内容本身所具备的创业指导形式,全过程延伸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思维框架,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度解析出农村地区发展与整个行业及职业规划所存在的关联性。这样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便可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结合专业属性、职业特长等建构出一系列的创业规划。通过逐步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全过程、全方位的为学生核心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教育服务,保证学生在毕业可更为理性的进行创业,确保项目开展的针对性。除此之外,必须保证承接创业教育的师资人员具备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教师可以依据创业知识内容,解读出学生在创业及返乡发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原则,然后以自身经验为导向,对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对于农村地区来讲,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撑资源。在农村地区结构下,大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及动机是跟随着社会主流发展趋势而产生的,这就造成固有地区所呈现出的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双创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创业意愿,进而实现对现有农村发展内驱力的有效支撑,保证学生群体将知识力量转化为经济力量,强化农村体系的发展[5]。对于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返乡就业创业政策,保证每一项政策的落实可以深度运用到学生创业动机之上,保证在学生创业规划及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政策扶持来削减相关资源的消耗,实现以中央宏观规划为方向、地方政府政策支撑为指导的实效性创业。例如,针对特色化产业进行税收减免、针对性补贴等,保证在前期以经济扶持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期产业化布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返乡创业则是通过此类政策扶持实现对资深创业意愿以及经营收入的良好支撑,进一步提高创业的可行性,为学生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现阶段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失败经验来讲,部分学生是因为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所导致的项目中断问题,当然其中也包含着创业经验以及经营问题所造成的关联影响[6]。对于此,为进一步强化整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则必须加大资金项目的推广及应用,保证资金扶持体系,可以正确落实到大学生创业项目中,例如为大学生开设独立的贷款申请项目,然后在税收方面以及贷款利息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结合政府政策,将更多的企业吸入到农村大学生创业项目规划体系中,保证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资金持续性补充,进一步为学生解决资金扶持难的问题。令学生可更为自主的将整个创业理念应用到实际项目开设中,提高创业项目落实的具体性与科学性,打造出基于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化结构,将各类经济风险通过均分的形式予以承担,真正实现共赢的效果。
返乡就业创业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的导向标。通过大环境的建设,保证学生在自我完善与发展过程中,可以切实融入到就业创业环境中,了解到自身所学知识与创业之间的对接性,保证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的实现,有效推动农村经济体系的完善。为此,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打造出一站式的教育服务格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理念,同时也可在相关导向作用的支撑下,强化学生的创业信心,令学生在投入到创业体系中不会产生盲目创业与投资的问题,可结合多方资源,建设出更为完整的创业规划路径,保证创业项目建设与落实的质量性。
综上所述,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可进一步加快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策应城市化发展步伐。为此,承接创业项目开设的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政策资源等,必须结合市场大环境,设定相对应的扶持体系,深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理念,强化实际教育效果,提高创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