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宾 刘海邦 魏 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为彻底解决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及少数党支部书记党务能力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少数教师党员党的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8 年出台了《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力争在2020 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1]
2020年,是实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之年。如何悟透“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持续强化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尝试最大优化教师党支部的建设路径,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双带头人”培育模式,最终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新时代高校要完成新的使命,实现新的内涵式健康发展,政治保障是前提和基础。高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其主要目的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党建和业务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凝聚教师党支部向心力,最终实现将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主体责任通过层层传递并最终压实到基层组织终端。[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精神、新思想、新要求和新战略,强调党支部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必须把党支部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党支部的育人功能。[3]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就是要求高校将政治品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德才兼备人才充实到基层党建工作中,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保证高等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将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高校培养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是极度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的,是高校对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和有效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需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提升政治功能,强化政治表现。高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是落实党管人才的具体体现。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要想成为真正的“双带头人”,不仅要党性过硬,更需要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业绩突出。同时,党支部书记作为“双带头人”,也为党支部书记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决策中提供更多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党支部的决策力量。一方面,教师党支部书记拥有学校事业发展决策话语权会使党支部的工作更加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学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4]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任务目标,就需要在教育管理改革方面实现突破。高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一方面是重点解决目前高校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党建”“教学科研与党建两层皮”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党支部书记集学术带头人、党支部负责人于一身,可以将党建活动有效融入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中,极大改善教学科研与党建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双融合”。
《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带头履行好党支部书记基本职责的同时,应把工作重点聚焦到强化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中心工作上来。”[1]而这些要求也正契合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因此,落实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体制,优化基层党支部建设机制,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组织力和创造力,为进一步规范党支部建设,力争打造样板支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各高校均积极落实相关精神和要求,启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经验不足。《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各高校积极应对,积极选拔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但这些教师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更多的教师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突然担任支部书记,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受困于经验不足,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手忙脚乱。其次,“双带头人”没有直接接触过党建管理工作,不熟悉党建业务,只能在党建专职书记或副书记的指导下摸索着开展工作,影响工作实效。
首先,“双带头人”很难平衡党建与业务的工作关系。业务出身的教师担任“双带头人”,受限于教学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审压力,还是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上,党建工作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即可,缺乏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建设和党建工作质量。其次,由于“双带头人”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党建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其很难主动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推进党建工作,甚至是应付了事,导致党支部建设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首先,部分高校只是按照《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在三年内完成所有教师党支部的“双带头人”配备任务,并没有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对“双带头人”设置具体的目标考核、激励措施等指标,导致“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党支部的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其次,部分高校缺乏长远规划,没有针对“双带头人”建立长效的培育机制,没有在一些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中进行针对性培养和选拔的规划,导致将来有可能出现“双带头人”断层或后备人才储备匮乏的问题。
强化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突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在于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5]
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是高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选拔任用教师党支部书记,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时段,即选配前,要科学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选配中,要严格程序,坚持标准;选配后,要注重培养,加强后备人才储备。[5]
1.科学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以系或专业为单位的党支部设置方式,转而要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和高校党建工作实际,科学优化调整教师党支部设置。首先,要把支部设在教学或学术团队上。主要依托教研室、课题组、教学科研小组等团队,以促进工作为出发点进行布局,必要时可设党小组,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支部活动。其次,要科学配备党支部支委会成员。一是选配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协助支部书记做好党费收缴、学术活动组织开展等工作;二是选配有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担任支部宣传委员,协助支部书记做好“三会一课”会议记录、会议组织等相关工作。这样不仅能减轻支部书记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会更大激发支部的活力,更好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合。
2.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选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首先,要确立选拔标准。必须坚持以政治标准为首要标准,以道德素质高、学术能力强的“双高双强”为基本标准,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为根本标准,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进行历练。其次,要严格选拔程序。要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结合工作实际,以个人意愿为前提,在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组织程序的基础上,选拔出真正有意愿、有热心投入到基层党建工作的优秀人才担任支部书记。最后,要强化动态式管理。一方面,党组织要及时关注党员同志对支部书记的态度,要积极引导党员支持、配合支部书记工作;另一方面,党组织要及时跟进支部书记的工作状态,积极引导支部书记重视群众基础,发挥好集体智慧。对反映比较集中的个别不适合担任支部书记或极其不配合工作的党员同志,党组织要通过谈心谈话、批评教育等方式进行引导,必要时可稳妥有序进行调整,以求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发挥最大效力。
3.持续发展后备人才队伍。现阶段大部分高校都能实现三年内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的目标,但效果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对三年后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导致目前以至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不好选”“不好用”。尤其是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有工作热情的党员不一定符合“双带头人”标准,符合标准的又可能缺乏足够的精力和热情。因此,高校必须以供给侧需求为导向,强化构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长效机制,一方面加强对支委成员的培养,使其在党支部书记的“传帮带”作用下不断磨练、成长;[6]另一方面要在青年教师中积极挖掘并培育业务工作和党务管理“两手抓”“两手硬”的优秀人才,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
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党性素养,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是“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各高校对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培养与能力培训更多的是表面性、临时性的,甚至是没有培训直接上岗,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实效和质量。随着“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深入,将涌现出更多的“新人”担任支部书记,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系统的培养规划和培训体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1.充分发挥党务骨干的指导功能。首先,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专职党务干部的引领作用。书记、副书记要从角色转换与定位、责任与担当、方法与态度等方面对支部书记进行整体指导,进一步提升支部书记的政治站位、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其次,要发挥好专职组织员的协助功能。基层单位的组织员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党务工作经验,要依托其丰富经验,从细微入手,有针对性地对支部书记进行党务工作培训,并协助支部书记熟悉业务直至独立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支部书记的党务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注重发挥“能力课堂”的辅助效应。首先,要办好党性课堂。党组织要充分依托“互联网+”新载体,构建“线上+线下”党性教育新模式,采用全员轮训、专项提升等形式,对教师党支部书记进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和培训,切实提高党支部书记的业务水平。其次,要办好实践课堂。党组织定期选拔优秀骨干支部书记到党校、校外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部门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既可以发挥其专业特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7]
3.持续发挥师德师风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强师德。党组织要引导支部书记准确对标新时代高校教师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师德的重要性,牢记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使其带动广大教师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要正师风。党组织要引导支部书记坚持“以本为本”,做到“四个回归”;要引导支部书记坚守教育初心,践行育人使命;要引导支部书记主动服务社会,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引领学生探求真知、追逐梦想,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时代责任。[8]
优化机制,完善体系,是高校党组织有效推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深入、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要想让党支部书记真正发挥出“领头雁”作用,做到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高校党组织就必须在履职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机制上做出有效尝试和改变。
1.构建规范合理的监督机制。高校党组织要采用制度监督与自我监督、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学术监督与党组织监督、自上而下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现实监督与媒介监督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党支部书记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跟进调整,对履职不到位的,要及时调整,及时解决,确保增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履职实效。同时,高校党组织要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生活上对教师党支部书记进行监督与强化。[9]
2.构建科学健全的考核机制。在考核时间上,要采用学期末中期考核和年底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内容上,要把党建工作和学术工作统一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重点要突出党支部工作成效和党员群众评价。在考核方式上,要将教学、学科与科研等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党务工作统筹起来,实施师生评议、党员群众评议、领导专家评议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党支部书记作出综合性评价。在考核结果运用上,要将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运用到教师党支部书记的薪资待遇、奖励惩罚、职务晋升、职称晋级等方面工作中。
3.构建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高校党组织要落实好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待遇。要全面实施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将党务工作计入工作量,推行党支部书记工作津贴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条件地将党支部书记纳入决策群体,让支部书记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在单位事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其次,高校党组织要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谈心谈话制度,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时刻关心党支部书记,让党支部书记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着力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加大力度培养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党的领导,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织保障。同时,也对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提升教学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