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

2021-02-01 22:01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院校

杜 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现代社会高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分制因为具有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一)学分制与学年制

学分制、学年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制度。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前者的核心是选课,教师指导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学习的质和量主要是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进行考量。学生取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数就能拿到毕业证书。通常采用教学班授课,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后者是以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时、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采用固定学制,执行刚性计划,通过行政班授课,整齐划一,便于管理。但是,管得过于死板,不利于因材施教,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能力和天赋上是存有差异的,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甚至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它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1]因此,实施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产生及特色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为了相互区分,习惯上称为“××教学模式”,如学分制教学模式、学年制教学模式等。[2]

学分制的英文是“Greditsystem”,它的前身是选修制。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在柏林大学主张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学生享有选科、选课、转学等学习自主权,鼓励教师和学生自行安排学习顺序和进度。这就是“选修制”的初级阶段。“选修制”进入美国后开始发展成熟,美国大部分高校20世纪初均已实行“选修制”。但是,“选修制”要想判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对课程的学习量进行计算,由此产生了“学分”的概念。1871年,哈佛大学评估了学校所有课程的难易程度,并根据学习时间花费量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学分”引入“选修制”后就产生了学分制。“学分制”的出现,不仅使“选修制”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而且有效地促进了“选修制”的推广。最初的“学分制”管理体系非常简单,它可以对学习量进行控制与管理,但是对学习成效的考量却缺乏有效手段。为弥补这一缺陷,“学分制”又引入了“绩点制”和“统考制”两个概念。 “绩点制”可以量化管理学习成绩,“统考制”侧重于综合评定。在“绩点制”“统考制”与学分管理相互配合下,“学分制”才能实现教学活动质与量的全面管理。[3]

二、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并不久远。20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从思想上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积极探索我国现代教育的出路。尤其是在“学分制”的确立与教学模式的形成上成就斐然。1919年北大率先试行选科制,除必修课程外,选修课一般不受限定。同年,东南大学通过改良课程提案,也开始实行选科制。从1919年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国高等院校大都采用学年学分制的教学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开始学习苏联的学年制教学模式,全面停止实行学分制。直到1978年才再次试行学分制改革,中间经过了近30年。在这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等特点。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我国的“学分制”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改革主要经历了恢复试行期、徘徊停滞期和重新发展期,其间的起起落落反映了教育改革的艰辛历程。

三、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少。这对学分制改革的推行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短,旧的条条框框对它的影响也会较少,这就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很多障碍;另一方面,办学时间短,管理基础薄弱,教学改革经验不足,也会对学分制的推行造成一些困难。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1.可以加快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实行学分制可以加速推进高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实行学分制以后,选修课不仅所占的比重会增大,而且类别也会更加多样化。在保证一定比例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已是大势所趋。从学生角度来看,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兴趣需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对学习进度的不同要求。从教师角度来看,选修课的开设使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相应发生变化,课程内容也向综合化、小型化两个方向发展。这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长。一方面,学科知识间不断融合、渗透会把课程内容重新组合,改变原有结构;另一方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工艺,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也要不断更新。因此,学分制改革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教育制度,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课程结构都将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

2.有利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效仿苏联,采用的是学年制模式。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效地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曾经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适用面窄等隐患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专才教育模式已经开始落伍,现在社会更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含量的多面手,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的特点,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而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需要成为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具体来看,必须增强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既可以选择本专业课程, 也可以选择其他感兴趣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科门类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扩大了学生知识面,从而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进程,最终满足了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3.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和授课教师,在客观上也增强了教师之间的竞争。高职院校部分课程长期不变化,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还有一些教师工作中缺乏压力感,实践水平较低,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照本宣科。实行学分制以后,如果这些课程和教师还维持原状,必将被学生淘汰。因此,实行学分制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督促教师主动深入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通过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解决部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接触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新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

(二)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的实际与需求之间有差距,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在学分制基础上进行教学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选课也灵活开放。因此,相比传统的学分制,这种学分制对教学资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校要有足够的师资、教室、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图书资料、活动场地与校舍。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高职学校近几年不断扩招,再加上大部分高职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基础本来就弱,因此出现了师资严重不足、实验实训设备滞后、学习与活动场地拥挤、校舍紧张等现象。而且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得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和配套设施跟不上需求的现象越发突出。这种实际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是制约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主要因素。实施学分制不仅对教学资源有要求,各种问题的协调和保障还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单个教学管理部门或教学单位是无法实施学分制的,它需要全校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例如,高职院校应当针对学分制的有效实施配套制定学分互认制、课程重修制、教师的考核制度以及学分收费制等。这些制度的实施涉及教务、人事、财务等多个部门。实行学分制后,拉长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战线,同时也需要食堂和保卫等后勤部门做好相关的保障工作。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很难满足学分制的实施要求。[5]

2.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近几年不断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虽然教师的数量也在增加,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分制由于实行选课制,学生选择的上课时间和课程类别也更加灵活多样,同一个教学班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要想实现选课制,必须开出足够的高质量的课程,这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来完成。这样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这加大了学分制改革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需要开出足够的高质量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更新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工作难度也增大。同时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意愿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这种不确定性增大了教师的压力和危机感,也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因而许多教师对学分制改革存在抵触情绪,这也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职学生的选课及管理难度加大

高职生源主要为高考统招生和单招生,这类学生学习情绪化比较明显,自律性、自觉性以及学习能力相对来说偏低。由于其自制力较差、缺乏韧性,所以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成绩基本上处于中低水平。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习进度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很多学生缺少主动的思考和独立的选择。这就导致部分高职学生选课时陷入迷茫或者无所适从,从而造成在选课、选专业时,容易随大流,甚至有个别学生为了更容易拿到学分,不是从专业角度选课,而是看哪门课更简单更好通过。这种“凑学分”的选课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欠合理,创新能力下降。[6]部分学生等到选修的专业或课程上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因而选择逃课或玩游戏,不仅荒废了宝贵的大学时光,还更容易造成挂科或重修。另外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更加强调教学班,而行政班的概念弱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性、随意性,辅导员的凝聚力和权威性也有所减弱。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班集体观念淡化,管理难度增大。

四、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相关对策

(一)实行学分制要有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作保障

学校要加大对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和改造,加大教学设施的开放度,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可以在学校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和调配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另外,可以实行流动式全天开课。这种办法不仅能满足学生对不同课程和时段的选择要求,多开出课程,同时对资源的利用也能达到最大化。除了对校内资源提高利用率,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不断拓宽筹集经费的渠道,通过校企共建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场所。还可以开设和引进微课、慕课等多种线上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上课方式,从而缓解资源不足的压力。[7]学分制中的选课管理、教师业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成绩管理等过程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管理的业务量大大增加,要想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就需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来进行教学业务管理。因此,学校可以选择合适的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来有效地进行学分制管理。

(二)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

学分制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场所、师资、课程、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一种管理手段,这就需要学校的很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互相配合,包括教务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后勤保障等。这和原来的学年制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来保证它的秩序性、稳定性和实效性,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关制度可以包括补考重修制、学分互认制、学分收费制、导师制、专业主辅修制、选课制等。在设置学分制配套制度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与空间。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做好保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师资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到校任教,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师资方面做文章,通过加强教师考评机制不断鼓励教师开出新课好课,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通过学生评教的方式促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教师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同时还可以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课教师。这既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把企业的新思想、新技术带给学生,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学校可以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训激励制度,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专任教师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并在经费、时间和精力上给予政策支持。例如,聘请专家到校讲座,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培训、访学、进修的方式加大教师培训投入,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跟岗培训,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本人也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把握专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要善于将专业内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对相关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了解。随着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出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将成为高职教师的工作能力乃至生存能力的基础,高职教师要适应形势要求,通过提高学习能力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努力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开出更多好课、新课,更受学生欢迎。

(四)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

对于部分高职学生选课难度大的问题,各专业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专业选修课可以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组块来进行设置。限选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大专业方向下进行选择,任选课则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长,并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而设置的。各学校在具体实施选课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可以实行不完全选课制。尤其对于一些理科专业,课程体系之间有连贯性与严密性,有的课程必须以前一门课程作基础,有的课程可以同时修读,还有的课程虽然名字不同,但内容非常相似。学生在选课时不一定清楚课程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选课时的引导作用,比如在新生刚入学时,要端正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 强化其学分意识。具体选课时,专业指导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在制定人才方案时要对这些课程加以界定或在选课系统中做一些限制和说明,或者把限选课做成菜单式组合, 供学生选择, 以此对学生的选课进行指导和限制,从而避免学生乱选课。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行政班管理在学分制下被弱化,以班级为整体的活动相应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时间主要集中在社团活动以及宿舍活动中。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可以把行政班与课程班管理结合起来,以行政班管理为主,以教学班管理为辅,形成教育合力。[8]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要对行政班和课程班的管理和指导进行加强,尤其要加强对社团和宿舍的管理。学生管理人员可以从学生当中选择具有较强责任心、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由其担任辅助管理人员。采取学生管理学生这种管理模式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做到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环境。

学分制的实施要在学校资金、教师资源、教学软硬件资源充裕的前提下,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承受能力,稳步实施,逐渐完善。目前国内各高职学校在学分制的内涵和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学分制,只有适应国情地情校情,才是最佳选择。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学管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