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利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自2019年12月31日以来,新冠病患一度遍布中国各个省份,病毒的传播速度超乎人们预期。到2020年2月末病毒登陆六个大洲,新冠疫情已经席卷了除南极洲外地球上的所有大洲。这些都提示人们,疫情呈现全球传播的风险。一些学者也认为,疫情大规模全球流行的可能性现在是相当现实的存在。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在其传播原理尚在探索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下,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问题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当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展开了疫情防控阻击战。[1]为做好防控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设立了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各地高校更应抓住这一契机,分析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顿,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020年1月13日,泰国率先通报首例外国确诊病例,随后东亚和东南亚多国陆续出现输入型疫情,继而扩大到欧洲、北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比尔·盖茨强调新冠肺炎可能成为百年不遇的大流行病。新冠病毒的传播原理尚在探索,在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若叠加各国防疫部门检测能力不足、推迟广泛排查、不及时隔离高危人群等政策疏漏,或将致使防疫的黄金窗口白白流失。而在诸多公共卫生条件相对薄弱的国家,更埋下了局势终将失控的隐忧。全球疫情尚未出现扩大或平息的关键拐点,各国的公共医疗防线正迎来巨大考验。这次疫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染性很强,它能够很快地通过人员的流动带往世界各地,如果一开始控制不严,极易形成社区感染,造成快速的蔓延。目前除了坚决的隔离,避免人际传播之外,特效的治疗手段欠缺,只能进行支持性的治疗。 大学生群体构成更具有复杂性,同时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灾难, 压力来源更具广泛性。面对来自新型冠状肺炎这位不速之客的挑战,网络上出现各种流言, 产生各种紧张、惶恐、盲动等各种消极的情绪,更是引发一些非理智性的行为。尽管多数学生可以以积极的态度自我调节,配合政府和社区安排,认真完成学校任务,做好自我防护和安全保障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导向。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存在心理负担过重、紧张或盲动等心理状态,心理素质较差,不利于自我人格的完善,对防疫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不少同学心存侥幸,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疫情离自己还很远,没有清晰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和生活中防疫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有些学生自由主义倾向严重,个人作风懒散,纪律观念较差,认为自身免疫力强,对别人的意见建议不够重视,忽视学校的教育引导。存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在周围还没有感染病例的情况下,误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离自己还很远,不需要担心,忽视个人卫生安全和各种防护举措,常常处于焦灼困惑的状态。面对党和国家的预防措施和宣传,认为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正逢春节假期,本来应该是阖家欢乐、欢聚一堂的美好佳节,新冠病毒袭击了大江南北,部分学生耐不住寂寞,在外通宵上网,聚众喝酒。这些学生忽视国家和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理解社区居家隔离的举措,不理解、不支持,更有甚者产生抵触心理。这种不遵守国家特殊时期的政策制度的行为,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开展。
部分性格敏感、胆小和精神脆弱的学生面临如此严峻的疫情考验,缺乏独立性和主见,容易听信各种关于疫情的流言,从而产生过度恐惧和惶恐的消极情绪,整天忧心忡忡,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度紧张,通过各种各样防护措施抵御疾病的侵入,在自己家中也时刻戴着口罩,甚至不与家人接触,偶尔感冒发烧,就担心会感染病毒,不停地喝板蓝根,时不时地洗手。这部分同学过分高估疫情的严重性,认为新冠病毒疫病无法控制 ,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担过重,而忽视了人类具有战胜困难的强大生命力。这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表现在抗挫能力和应对危机能力较弱。
自从2020年1月20日国家高级专家组宣布武汉新冠肺炎病毒可以人传人以来,武汉新型肺炎疫情的发展如井喷一般迅速蔓延,一度形势曾非常危急。疫情的严重性也反映在人们的情绪中,在家中隔离的人们在网络上关注着疫情相关的各种新闻,而民众构成更具复杂性,认知能力千差万别,对于别人所谈及的各种办法,都要一一尝试。在现实生活中,抢购药的事情也有发生。如1月31日晚,有新闻说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于是,当晚不少人去排队买双黄连,甚至有人因此被推挤摔倒。好在不少医疗团队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澄清:体外研究可抑制,但没有临床研究的成果。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群体,对新型冠状病毒认识片面化,过分强调其严重性,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他们无法正确辨别各种防疫知识,无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预防,盲目被动接受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没有辨别能力。随着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各种盲目被动各种预防措施办法增加了学生群体的思想压力,影响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身心疲惫。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大,群体构成更具复杂性、压力来源更具广泛性,承担的压力也比中小学生更重。大学生处于由青年期向成人期转化过渡的特殊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认知能力不够完善。[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各地高校受疫情影响推迟开学,要求不得提前返校,采取在线教学的方式,而不可否认,线上教学存在师生互动性不够、学习状态不能保障和师生平台操作不熟悉等缺陷,这些对大学生来说更是一大挑战。新型冠状疫情防控狙击战中,我们不仅需要拯救生命,也要从整体上改善应对疫情爆发的方式。前者更加紧迫,而后者应从长远出发。因此,在“普通群众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护,就是最大的贡献”的号召下,自新型冠状疫情防控狙击战打响,我们选择“宅”在家,最大限度保障自身安全。而“宅”在家里无形中给学生们带来许多压力,不少人感受到的却并非是闲暇时光带来的愉悦,而是无聊和空虚,以及对校园的渴望。互联网上流传纷繁复杂疫情信息,各种流言不胫而走,而大学生群体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很容易听信网上的谣言,表现出紧张、盲动和身心疲倦等非理智状态。
这次重大社会应激事件对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必须采取一些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使他们的心理得到一次“洗礼”和“再生”,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
心理健康引导在防控、治疗、修复等各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就强调了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有效地提供心理援助,提供积极向上的心理引导,减少面临突发事件时的非理智倾向。[3]伴随着病毒的全球性蔓延,不论是由于自身遭受疫情重创,还是有感于他国遭遇,不少国家纷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提升防疫力度,相关部门提高了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关注度。2月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为做好防控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什么比“人”更加重要。在疫情期间的相关热搜,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钟南山院士,其次是医护人员、医生、医疗队和护士,我们身边不乏优秀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但是在节骨眼上,能够挑起大梁的还得依靠钟南山、李兰娟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2003年,66岁的钟南山带领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非典的一线,打赢了那场几乎席卷全球的疫情;17年后的2020年,83岁的钟南山再次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成为全体国人民最敬佩的硬核男神。从“钟南山说动才动”这条热搜,足以看出全国人民对他的信赖。
我们也可以看到,李兰娟等一批顶级专家已经成为全国最亮的明星、最有影响的意见领袖、最重磅的人物担当。他们的专业意见被亿万民众所听从,他们奔忙的身影被亿万民众所牵挂。职业精神和使命担当,是他们众望所归的根本原因。正是这些 “国宝级”专家的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苦心钻研,铸就了医者的职业丰碑。我们更应时刻铭记李兰娟院士的肺腑之言:“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次突发事件,我们个体更应该反思在危难之中是否对社会承担责任。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战“疫”前线的典型人物 ,从内心里正确认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榜样学会在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向这些迎向危难、勇于担当、守护安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呵护百姓生命的平凡英雄学习。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他们是社会文化的领航者。他们良好的美化环境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次疫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染性很强,它能够很快地通过人员的流动带往世界各地,如果一开始控制不严,极易形成社区感染,造成快速的蔓延。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势必给人们不良的卫生习惯重重地敲了一个警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出彻底的生活习惯改革。高校必须在今后工作中加强卫生防疫知识普及教育,关注当代青少年的卫生安全问题,如艾滋病、性病、毒品及成瘾等方面。提高学生群体的卫生防范意识,改善我们的环境卫生状况,重视美化环境,阻断各种疾病在我们身边传播的渠道。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仍不能及时准确地辨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产生盲动等非理智行为,缺乏科学精神。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和接受已有的知识体系,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批判的很少。通过这场危机,我们必须意识到培养大学生正确搜集信息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判断有用信息,而不是单方面的搜集,却不考虑其真实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多数大学生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心理素质较差。他们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缺乏防范意识,大局观念不强。在这场战“疫”中,缺乏对疫情的全面认识,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缓解疫情给大学生造成的精神负担,增强大学生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自我调适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缺失,面对灾难,沉着冷静,减少心理负担,在师生的沟通中释放压力,以平常心对待隔离期的学习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正如人类历史上经历的各种战争、自然灾害和艾滋病等灾难性事件,它们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尽管危机和挫折并非长期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边,但以往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强危机意识和抗挫能力教育,时刻做好应对各种灾难的心理准备,避免产生极端行为。[4]大学生总会在生活中遇到复杂多样的事物,如宿舍舍友关系受阻,失恋、学业繁重和求职失利等,这时就需要得到有效干预和指导,提高心理素质,需要较强的受挫能力,能够从容应对。
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他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迅速行动,广大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挺身而出、扎实工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
为了切实拒新型冠状病毒于校门之外,维持学校秩序和全体师生安全,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要投身志愿服务,宣传学校的教育思想和防治措施,发扬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