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艳慧
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美食类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于2019年4月上线,至今已播出三季,豆瓣评分分别为8.1分、8.9分、9.1分,成绩斐然。
传统美食类纪录片通常采用宏大叙事,跨越多个时空讲述多个故事,单集时长达到四五十分钟,运用高超的拍摄手法,解说讲求专业精准。《早餐中国》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单集时长约为5分钟左右,只拍摄一个地方的一个早餐店,表现早餐的制作、出售以及老板收工后的平凡生活,内容纯粹、结构简单,没有厚重的故事和背景信息,需要表达和选择表达的内容都呈现在5分钟的单位时间里。央视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文斌提出:“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20分钟之内,大部分时长在5分钟以内,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传播,适宜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①所以单集5分钟左右的《早餐中国》是短视频式的美食类微纪录片,再配合工作日早晨8点上线的播出设计,成功吸取观众通勤路程中5分钟的注意力资源,符合移动传播时代的媒介内容特性。
《早餐中国》的内容构成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先呈现一分钟左右的快速剪辑,内含老板的自我介绍、店铺历史还有买卖早餐的火热场面;主体包括早餐的制作秘诀和要领,以及分工信息、搭配吃法、食客评价,最后一般表现老板歇业后的平凡生活,再利用歌曲、表现当地风土人情的空景镜头、店铺信息来结尾。5分钟的单位时间呈现什么内容,基本可预见,甚至连具体内容的前后顺序也较为固定,整个结构简单且容易复制。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著作《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由于艺术生产的工厂化、工艺化或制作化,因此可量身定做、机械复制、批量生产②。
模式化、流水线式生产制作的《早餐中国》,上线后仅一个多月腾讯视频播放量超2亿。2019年腾讯视频纪录片影响力榜单中,《早餐中国》位列第一。巨大的影响力缘何而来?笔者认为与其模式化生产背后的创新路径密不可分。
《早餐中国》以每个人都会食用但又在快节奏生活中易被省略和凑合的早餐这一生活小事为切入点,实现小微选题的转向。而从早餐这一生活小事中引起观众的共情则需要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选题内容和观众的关联度。所以《早餐中国》制作方对所拍摄早餐店的选择十分讲究。选择由两代人以上经营的、当地民众每天都去的早餐店而不选网红店,店里早餐种类虽单调但在当地足够地道和经典。早餐这一选题和经过具体选择的早餐店固然小而微,但具有天然的亲民属性,可以展现普通中国人的早间生活,消弭距离感。
“最好吃的永远是人”,陈晓卿此言意在赞美食物背后的人。《早餐中国》在早餐这一小微选题背后,不乏饱含感情、富有温度的故事。宁夏羊杂碎店老板再忙也去接闺女放学回家,“从小学开始就天天接送、不能让女儿早恋”是父母心的直接流露。四川乐山牛华豆腐脑店,老板娘以前是“豆腐脑的头号粉丝”,最终与老板终成眷属。这些“父女之情、夫妻之情”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易引发共情。共情虽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共情心的触发是有条件的,《早餐中国》正是通过表现与观众有关联的、能被认同的故事,引发观众的共情心并产生共鸣。
如果说小而微的早餐、平凡而温情的故事让观众深感亲切,那么相应的叙述与表达则让观众收获了极佳的观看体验。《早餐中国》的叙述方式与传统纪录片不同,没有精心提炼的解说词,采用“去专业化”的叙述方式。店铺开张了多少年、每天销售量多大、美味早餐的关键取材等信息都由老板自己来解说,距离感被最大化降低,多了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屏幕内外产生人际传播式的交流感。《早餐中国》还利用食客的言语表现进行连贯叙事。《螺蛳粉》以“螺蛳粉里有没有螺蛳?”这一字幕来设问,紧接着食客一说“少了螺蛳就不叫螺蛳粉”,食客二说“好像没有螺蛳”,食客三说“她是拿那个螺蛳来熬成这个汤的,没有螺蛳肉在里面”。这个片段没有专业化的解说,但巧用素材呈现出的蒙太奇效果,可看性极强。去专业化的叙述方式还体现在不那么“专业”的镜头上,如编导和相关人物聊天的边角料镜头画面,甚至还有一些轻微晃动的镜头,这些抓拍式内容的选择运用让观众感受到鲜活与真实。
作为移动传播时代的美食类微纪录片,《早餐中国》选择早餐这一小微主题并以去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内容表现是合乎时宜的,而且去专业化并不意味着制作团队偷懒,看似是拍摄主体自行解说美味早餐的制作过程与要领、主动讲述家庭故事,但其实是制作团队将各部分内容进行有序安排,呈现出内容叙述与声画表现流畅衔接的效果,隐秘的专业安排与去专业化的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使观看体验轻松舒适。
《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指出,当今82%的纪录片受众年龄为18—35岁。这说明纪录片受众十分年轻化。《早餐中国》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创新使用了特别音效、花字、鬼畜剪辑等包装手段,这些新媒体元素的使用符合年轻观众的媒介内容偏好,有利于提升观看体验。
新疆乌鲁木齐奶茶里竟然要放盐,于是制作方在此处采用表示惊讶的魔性音效,与画面花字“what?奶茶居然是咸的”相呼应,从对应画面的弹幕可知,这一处理精准反映了观众的疑问。如此不硬性使用特殊音效,而是站在观众角度对恰当的内容点设计使用特别音效元素,让观众产生“被懂得”的感觉。
《早餐中国》中,花字的作用不可小觑。涉及早餐制作工序的名称一般用花字体现,这些花字经过制作方的提炼归纳,与老板的画外音解说和特写镜头配合,共同实现“划重点”的强调作用。与传统单纯式的画面加解说相比,这种后期的精心设计有助于观众对重要信息的接收,并且毫不费力。
除了适时使用特别音效和花字,鬼畜剪辑的使用让《早餐中国》的趣味性大大增加。鬼畜视频由日本传入中国,它以对音视频素材的高超编辑处理、声画高同步率的快速切换与重复,形成了一种极具“魔性”、可给人“洗脑”的独特搞怪风格③。所以鬼畜剪辑手法的使用会把被处理的细节进一步放大。与花字、特殊音效的使用相似,鬼畜剪辑需要站在观众角度去考虑使用位置,并根据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来选择使用与否。拌水粉那一集中,食客问编导“你们是哪里的记者”,成片把食客重复编导回答“海峡卫视”的画面进行了慢放处理,同时把食客声音进行处理,达到一种鬼畜剪辑的效果,制作方也恰到好处地给自己打了个广告,十分讨巧。
《早餐中国》对特别音效、花字、鬼畜剪辑等新媒体元素的使用实现了纪录片后期制作层面的创新与突破,符合年轻观众喜欢对媒介内容进行创造性解读的习惯,观看体验极佳。
除了小微平民化的选题和趣味性十足的新媒体元素,《早餐中国》在宏观的节目采制方面也有所创新,即对“探店”和网络综艺节目边拍边播两种方式的借鉴使用。
“探店”是移动传播时代十分流行的一种推介方式,指的是实地考察某个商家,咨询了解关于商家店面、产品、店内环境等信息,对该商家的地理位置、服务特色、市场价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拍照写帖,做点评的过程④。《早餐中国》对探店做法的运用在纪录片创作领域首屈一指,并且进行了灵活处理。由于《早餐中国》的内容制作主体是传统媒体,盈利不是唯一目标,于是相比典型的探店,制作者更多弱化了探店这一行为,但内容表现和当下的探店内容创作者相似,每一集片头、片中会明确显示早餐店的地理位置、环境信息服务特色、市场价位,片尾会把本集早餐店的名称、所在地点、营业时间利用字幕进行展现,方便观众打卡消费,这就是对探店做法的灵活运用。节目播出后,有的粉店销量大增,店主表示食客太多“吃不消”。探店非但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抵触,甚至一定意义上带动了经济。
《早餐中国》还借鉴使用了“边拍边播”的网络综艺节目制作手法。每期节目播出后,编导们会特意看观众留下的弹幕,关注微博里来自网民的推荐,并据此对后续内容进行及时调整,这种和网络综艺节目一致的“边拍边调整”的做法是用户意识的集中体现,丰富选题素材的同时加强了受众黏性。正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总监所说:“节目不是强制输出,而是在与受众真诚沟通的基础上完成的。”⑤
正片之外,《早餐中国》还曾推出15秒的竖版预告、30秒的花絮以及1分钟的纯享版快剪,供观众任意选择,满足其多样化观看需求。这种“正片+”的做法也与网络综艺节目相似。网络综艺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会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即除了每期完整节目,视频平台还会选出一些小片段做成短视频供观众观看,实现观众任意“点播”的需求⑥。
作为移动传播时代应时而生的美食类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以五分钟的时长取代了鸿篇巨制,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契合观众对媒介内容的需求,但也没有一味迎合观众,而是积极挖掘快节奏生活中现代人的痛点,通过早餐来展现民间百态。音效、花字、鬼畜剪辑的精准运用体现出制作方对观众观看体验的重视,有效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而灵活运用探店做法、积极借鉴网络综艺节目制作手法,则是制作方在节目采制方面走出舒适区的表现。《早餐中国》开创的美食类微纪录片创新路径不但会丰富纪录片创作的样式,而且将推动更多的创作样式产生。
注释:
①汪文斌.以短见长——国内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视研究,2017(05):18-21.
②[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③王润秋.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B站鬼畜视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④探店什么意思[EB/OL].百度知道,2019-03-04.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57948149696010820.html.
⑤洪雷.《早餐中国》:“青春海峡”,因创新破局[J].新闻战线,2019(13):26-28.
⑥张稳.纯网综艺节目的创作模式与传播特征[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