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变迁与科幻电影中的AI性别偏见

2021-02-01 21:08王郝爽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女性主义人工智能

□ 王郝爽

人工智能(AI)的技术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媒体使用的体验以及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接收与处理。但是,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的性别偏见不但影响了人们对于AI接受信息的使用,也在有关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中体现出来。

科幻电影离不开现实技术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愈发重要,在未来如何善用技术、讲好故事将是每一个电影工作者与研究者面临的考题。

一、技术演进与电影文本塑造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性别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技术的性别分野主要体现在外表声音、功能类别这两方面。服务类、陪伴类的人工智能常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充当虚拟助理和聊天伙伴的人工智能大多被设置为女性,“她们”不仅有女性化的姓名,还拥有女性的声音和外表。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将其创建的聊天机器人命名为“伊丽莎”(Eliza);微软同样开发了一个性别设定为女性的名为Tay的聊天机器人。与此同时,救援机器人以及运算机器人大多拥有男性化的特征。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曾制造了名为“赫耳墨斯”(Hermes)的机器人,该机器人应用于救援;而波士顿动力公司将其研发的跑酷机器人命名为“阿特拉斯”(Atlas)①。

(二)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塑造与变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题材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动作片、动画电影、爱情片中,这既丰富了科幻电影的内涵,也让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发展经历了形态的转变与性别的转变两个阶段:

1.形态上由“机器”向“拟人”的转变

人工智能的概念正式提出后,较早出现的人工智能形象正如《星球大战》中的R2-D2,比起人类,更像一个金属罐。逐渐地,AI的外表越来越接近于人类。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有了人类的外表,性别分化也就由此开始:一部分AI拥有了女性的外表,由此,“女性+AI”的新形象进入了电影叙事中。女性AI在电影当中的位置逐渐成为主要的,甚至成为了电影的主角,关于性别的讨论也就因此更为深入。

2.性别由“男”向“女”的转变

在早期的科幻电影作品中,人工智能多以男性的形象出现。例如,1956年的影片《禁忌星球》中好莱坞银幕上著名的人工智能形象——罗比。在电影中,罗比不但拥有男性化的名字,也拥有男性化的性格;《异形》(1979)中的阿什,终结者中的 T-800(《终结者》1984至今)等一批男性AI都是电影早期刻画的经典AI形象。随后,越来越多的女性AI形象登上好莱坞的大银幕,如《银翼杀手》中的瑞秋、《银翼杀手2049》中的乔伊等。在涉及到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电影中,“她们”的形象愈发生动起来了。此外,在不同的阶段中,女性AI的形象都各有鲜明的代表和特征:早期的煽动工人起义的人造机器人女性伊丽莎白(《大都会》);身为大公司产品的瑞秋(《银翼杀手》);利用人类的情感为自己争取自由的夏娃(《机械姬》)等。这些女性AI形象的变化和演进,总体上体现了电影的创作者对于人类和科技的关系的思考。同时,这些女性AI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呈现出更为细腻丰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二、技术影响下的科幻电影AI形象塑造偏见

(一)传统商业电影叙事模式的延伸

科幻电影塑造了一批楚楚可怜的AI女性被强大的男性所拯救的故事情节,在这类叙事中,女性AI大多是美丽脆弱、迷茫无助的,需要男主人公的出现拯救她们的命运。

有观点认为,《机械姬》中AI夏娃利用男主角假意与之恋爱,最终达到了杀死她的创造者并获得自由的行为体现了一定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种对于“性别权力的颠覆”②。但实际上这样的叙事模式没有脱离传统叙事中“最毒妇人心”的逻辑:狡猾的女性巧妙地将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中,并利用男性对其自身的迷恋达到一定的目的。类似的剧情在好莱坞电影中有诸多先例。夏娃体现出的无情、狡猾、工于心计的种种特征,与她身为AI的形象相吻合;她拥有女性外表的身份,更加强了对于“恶女”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强化了偏见。

(二)被塑造的女性形象

目前的科幻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两个极端。

一种是拥有现实中普通人难以获得的完美身材以及绝美容貌的女性AI的形象,她们是男性想象中的异性美的具现。在这一类形象中的女性AI缺乏成为人类的一些必备要素,她们只是工具和机器。

另一种则是丑陋可怕的异形生物的形象。《哥斯拉》中的怪物能够产卵、《侏罗纪公园》中的人造恐龙甚至可以单雌繁殖。将女性与可怕的、拥有超强繁殖能力的人造怪物这一形象联系在一起夸大了对女性的恐惧,体现出男权社会中对于拥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的复杂情绪。这种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极端化,是传统男权思想将女性“他者化”思维的延伸。

(三)上帝造人的想象——女性AI与她们的男性创造者

无论是《银翼杀手》中瑞秋的所有者华莱士,还是《机械姬》里的老板内森,科幻电影设定下的女性AI多是由疯狂的天才男性科学家所创造的。两部影片中对于AI诞生场景的表现都极具视觉冲击和宗教意味,这让人联想起了圣经故事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情节:女性夏娃是男性亚当身体内的一根肋骨造出的。在电影中,AI的诞生可以说是对这一神话的再现,只不过上帝变成了男性科学家。在这样的设定下,男性是女性AI的父亲、主人,对她们的命运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如果想要摆脱这种命运,只有杀死自己的创作者,《机械姬》里的夏娃,正是通过“弑父”获得了成为“人”的机会,这样的剧情设计,体现了对于人类与AI、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思考③。

三、女性主义科学哲学视角下的AI性别偏见

(一)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与男性化的技术

上世纪70年代,科幻文学作家乔安娜·露丝就意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科幻作品性别建构方面影响的存在:“科幻中有许多女性的形象,但没有一个真正的女人”④,证明了男性主导的科幻电影以及科技领域在AI性别塑造中展现出的片面、刻板。

19世纪80年代,作为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先驱之一,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顺应批判西方主流文化的思潮,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对科学技术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哈拉维女性主义科学哲学的理论来源于其对科学的男性化的批评。她认为,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相比起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男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这导致科学的历史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历史。她通过对科学内部隐喻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科学与性别”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诞生时,是一批以男性科学家为主的科研人员促进其开发和发展的。直到21世纪,女性才有机会参与到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中来,在此之前,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女性寥寥无几。在一个女性话语稀缺的领域,存在刻板的性别偏见不难理解。但随着技术的赋权和时代的进步,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是男性科学家的独占品,但为什么人工智能技术的成品以及深受其影响的科幻电影文本中依然存在着广泛的性别偏见现象呢?根据哈拉维的理论,科技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专属于男权的话语体系,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科学家进入男性的科学话语体系中,但她们的声音很大程度上会被同化。因此哈拉维呼吁建立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她还认为,女性主义要挑战那些已经被接受的科学的定义和划界,挑战由性别固化造成的对世界的区分。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性别差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关系,并努力改变性别偏见在现实以及科幻文本中的呈现现状,正确认识性别差异在影响女性全面发展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⑤。

(二)技术的性别偏见影响科幻电影文本塑造

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强调技术的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男性话语随着人工智能被搬上科幻电影银幕,也影响了科幻电影的文本塑造。除此之外,和科学技术领域一样,科幻电影的文本生产领域也一直是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广为人知的科幻小说大师多数为男性,此外,科幻电影的导演也多以男性为主。以好莱坞产出的科幻电影为例,女性的角色、外貌、身份被编码成为了带有强烈视觉刺激的符号,同时这种符号又被主流叙事结合,因此,正如导演劳拉·穆尔维所指出的那样:“在常规的叙事影片中,女人的出现是奇观中不可缺少的因素。”⑥

据此理论分析,技术带给人思维上的影响远远大于单纯文本的影响。技术的使用者会受到技术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社会现实。一方面影响到技术文本的创作(编码),另一方面影响到人们的解读(解码)方式。同时,这种影响并不是孤立产生的,文本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出的。在考虑技术的性别偏见对文本塑造的影响时还要考虑社会环境的因素作用。因此,这是一个技术与社会、与文本三者互动的过程。以男性为主体展开的技术生产体系影响了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性别叙事,隐藏在社会潜意识中的性别偏见对于技术以及文本创作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要改进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性别偏见不能仅仅从改进技术的角度入手,更应关注于改变人工智能领域的男性话语霸权和技术以外的社会现实。在科幻电影的创作上,鼓励女性导演以及女性工作者的参与,使得技术与科幻不仅仅是“男性专属的游戏”。在拥抱技术、享受科幻电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幻电影作品存在的“男性化”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性别偏见。

四、技术发展与性别叙事的未来

(一)善用技术与人文关怀

从长远来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科学家以及女性的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中作为主角登场,而从女性角度进行的叙事,将会打破传统的性别叙事,女性将脱离“他者”的角色,最终有助于尝试打破性别偏见的藩篱。

因此,我们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时,要特别留意技术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见现实,并采取技术上的改良以及人文上的关怀来改变这种情况。这不但是消除和预防人工智能歧视的根本之道,还能释放人工智能技术中蕴含的女性解放的潜能⑦。

(二)改变电影传统叙事

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的是主流的观念和主流的市场,当AI这一新的技术被搬上银幕时,人们对其充满了好奇、怀疑、恐惧、向往等诸多复杂的情感。随着技术的发展,好莱坞科幻电影对于AI的展现更多地有了科技感,但是在叙事方式上,大部分的电影仍局限于传统电影的模式,在AI的性别表现与性别叙事上存在着片面、刻板的现象。

好莱坞许多的科幻电影属于“软科幻”的范畴,有些软科幻电影作品只是披着科幻的外壳,加入AI元素以吸引眼球或者嫁接引入极致的视听体验。这种肤浅的表现形式,虽将AI这一符号引入了视觉消费的领域,但缺少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的理性客观的预测,对于人类与AI、性别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流于表面。

科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与技术演进一同进步的过程,逐渐发展与完善,虽然类型题材较为多样,但是在本质上没有跳出传统的性别二元叙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更多的是传统的性别秩序与性别不平等的延伸。对于日后相关类型的科幻电影作品来说,只有跳出现有的叙事逻辑,大胆求新,才能在观众审美疲劳之前拥有一席之地。

五、结语

在为技术进步对性别平等产生有益影响感到欣喜的同时,人们也应看到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弊端。由于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远非成熟,对于技术的未来很难预测。但是本文认为,针对一项日新月异的技术目前能做到的就是分析其发展过程,并在现有阶段予以正确的指导与应用。只有妥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才能使其更好地作用于科幻电影的制作,更好地造福人类。

注释:

①搜狐.波士顿动力网红机器人Atlas再刷屏,这次它居然会跑酷了[EB/OL].小众科技,2018-10-15.https;//www.sohu.com/a/259544307_451401.

②Russ,J.The Image of Women in Science Fiction[M].Warner Modular Publications,1973:79.

③李思雪.科幻电影中“人机关系”的性别表演[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6):102-108.

④Mulvey Laura.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J].Visual and OtherPleasures,1989(1):14-26.

⑤刘介民.科技与性别:哈拉维赛博理论与女性主义[J].东方丛刊,2009(04):142-157.

⑥袁海燕.身体·符号·性别:科幻电影中“机器人”的身体政治——电影《机械姬》中的性别游戏[J].电影新作,2018(03):17-24.

⑦陶锋.人工智能中的性别歧视[J].浙江学刊,2019(04):12-20.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女性主义人工智能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下一幕,人工智能!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