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与饮食:浅析日本美食类影视剧的治愈功能

2021-02-01 21:08姜平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食家食堂美食

□姜平

治愈系文化在日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韩思齐将“治愈系”定义为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的舒畅感的一系列事物。这一定义与日本传统禅文化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禅宗思想于12世纪初自中国传入日本,经本土演化,禅在日本发展成为一种相信本来的清净、本来的善,力图使各自的心灵自由无碍的一种人间精神。笔者拟借用传播学分析中常用的拉斯韦尔5W理论模型,从Who(谁,即主人公)、Says What(说了什么,即情节内容)和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即场景设定与镜头表达)三个角度出发,以《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小森林》三部代表性治愈美食剧为研究对象,探究禅文化如何渗透于视听语言中,发挥治愈功能。

一、人物设定:于简单中寻求清净

禅宗思想中“简单的清净”意指脱离世俗利益的烦扰,回归人心本身的自由。美食类治愈系影视剧中的人物关系设定通常是简单、纯粹的。主人公从某种程度而言,都脱离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束缚。无论是《深夜食堂》中的老板、《孤独的美食家》中的井之头五郎还是《小森林》中的市子,都是独身形象,不带有原生家庭和其他世俗情感的羁绊。剧中主人公的身世也保持着神秘性,三部作品中都尽可能简化一般影视剧中对人物身世背景构建的重头戏,五郎之前的经历、市子与父母的过往、深夜食堂老板脸上的刀疤、开店的原因都不曾详细勾画。《深夜食堂》中的老板甚至没有角色姓名,观众观看到的只是主人公当下的状态,过往经历一概被淡化。此外,主人公与其他出场人物的关系通常都是平淡的,并没有浓烈的情感关联,但仍能让人体会到角色间简单对话中的放松与愉悦。

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使角色简化对角色本身的限定,给观众搭建了一个可以暂时不为世俗所累、回归纯粹本心的乌托邦,找寻对食物的渴望,同时赋予观众对角色想象的自由,从而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同主人公一般,或身处自然山水,或穿梭城市街头,或偏安一隅,制作品尝美酒美食,旁观人间百态,得到禅文化中强调的心灵的自由与片刻的解脱。

二、情节发展:物哀审美贯穿始终

物哀论由江户时期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王向远认为,“‘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温为才在论及禅宗与物哀关系时指出,在形成物哀审美意识的过程中,禅宗的无常观提供了完备的哲学观。受“物哀”理念的影响,日本文学善于表现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追求纤细柔美的感触以及对事物最原始的感动。这种感动包括悲哀的情调及优雅、含蓄、沉静的情绪。《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小森林》三部作品的叙事风格也都弱化剧情的冲突,在温暖、安逸的基调中也体现着物哀的特点。

(一)在未知中收获惊喜

三部作品都由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小森林》以明确的四季更迭为线索展开,但市子在山林四季中将要获得哪些食材、如何烹饪却是未知的。《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的情节发展则都是围绕主人公的制作或选择的美食展开,观众观看之前只能凭借每集独立的标题获知最基础的信息,至于主人公如何发现、如何制作该集的美食以及下一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则都要通过剧情发展和剧集更新才能得知。这样的设定放大了美食的诱惑力,使观众能够在未知与惊喜中将注意力聚焦到美食本身,并对下一集抱有期待,获得持续的积极的动力。

(二)于无常中触及柔软

《深夜食堂》的各集故事中,尽管主人公身份背景简单,但其五季故事出场的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种种群体的缩影。人情冷暖与世事无常通过剧情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设定上,午夜钟响,在略显拥挤却温馨的小店中,食客们不期而遇,有的常客之间或彼此、或与老板结为仅在深夜食堂相聚的朋友。虽然每个夜晚的深夜食堂都热闹非常,但等夜幕褪去,相聚在这里的人们便各自离场,互不打扰对方的生活,在这里形成的微弱羁绊随着阳光的出现而消逝。夜幕降临,人们或许会重逢,或许失散,或许又有新的面孔出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经历也充满人情意味:一份土豆泥沙拉背后母亲对游子的惦念、一碗猫饭背后命运的玩笑,等等。每一集故事都以食物为标题,以食物为线索,将一个个食物背后回归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之间看似独立,实则却串联起一个残酷、冷漠却又充满温柔与感动的现实世界,直抵人内心深处关于友情、亲情最柔软的依恋。剧中的不少经典台词也透露着世俗生活中禅意的启发,如“人生如尼罗河中沉浮,不要轻视人生啊”“命运的安排总是缓缓推进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而这些,以为是巧合的来来去去,在经过之后才知道,命运,自有它的道理”,等等,都在意图表现无常命运中的物哀美,让观众在观看一出出动人的小品的过程中,与人物故事的不圆满共情,同时又能在情节发展中接纳不圆满的事实,得到不圆满生活中仍有温暖的心灵宽慰,进而生发对世间情感的珍惜,感受到生活中一餐一饭背后饱含的温情,得到治愈。

(三)于体验中放大满足

相比《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和《小森林》更偏弱剧情叙事,出场人物更加单一,注重对主人公个人的情感和细节刻画。《孤独的美食家》中,主人公五郎内心戏十足,从决定走哪条路到选择吃什么,五郎的内心活动毫无保留地以独白的形式外露。《小森林》中的情节推动也完全依靠市子的独白,其内容包括市子对天气、对环境、对食材等方面的个人感知。心理活动的放大使观众自身从一般对白的倾听者成为独白的完全接收者,参与组成对白的一部分,通过主人公心理波动的叙述与主人公一同感知食物和事物的淡泊、朴素、美好以及生活中随遇而安的安逸。

此外,两部作品都强调主人公自身对美食的探索过程,与禅宗中不需要通过媒介,注重内在体验的思想不谋而合,《小森林》中更是完整展现了市子从深入山林采集食材到制作和品尝的全部过程。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中,《孤独的美食家》的弹幕常出现“看了等于吃了”“叔吃了等于我吃了”等字样。尽管出现的美食看起来并不高端奢华,但也正是如此,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亲切,使观众在参与视听过程中也从感知上与主人公共同完成了一次体验美食的“修行”,实现对美食和生活无限期待的共鸣,得到观感和心理的双重满足。

三、场景设定:于自然中出离纷扰

禅意与自然同在。《小森林》电影中的设定即位于日本乡下,镜头多聚焦山林鸟兽、行云流水、阴晴风雨等自然元素,向观众展示市子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城市,但《深夜食堂》的开场却是从喧嚣都市转向小巷一角,有闹中取静之感;《孤独的美食家》中,五郎随心所欲选择餐馆,剧集中出现的店铺通常都是隐藏于都市中的不起眼的小店,老板也往往热情而富有耐心。这些美食类治愈影视作品都秉持回归自然、回归自由、寻找归宿的精神内核,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忙碌、冷淡、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的反抗,强调自然、慢节奏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人际关系,用影视化的表现手法为在现实生活中奔忙的观众创造了一个想象中舒适自在的精神家园。

食材源于自然,经人间烟火成为菜肴,美食也因此可视为沟通自然与现实的符号。三部作品中也处处可见对食物的敬意。《小森林》系列电影中,主人公市子对食材的选择往往按照时令的变化,遵照自然生长规律,在不同的时间接受自然不同的馈赠,各个系列——《夏秋》《冬春》也取自四季。随季节更迭不断变化的自然风光被镜头记录,由市子带领观众参观,让在城市中感到生活和工作压力的观众能够暂时代入市子慢节奏的生活,寄情山水,在田园景象中完成一次精神的出游。

都市美食剧则更倾向于以“大隐隐于市”的观念引导观众“参悟”平淡生活中的“禅意”,认真对待生活点滴。《深夜食堂》的老板对食物的处理虽然不复杂高端但也在日常化的烹饪方式中突出对自然的敬意。对于不同形状、不同制作方式的食物,老板会以认真的态度用不同的器具呈递给食客,最大程度发挥美食色、香、味的诱惑力。画面也会多用特写镜头放大美食与美器的和谐美。《孤独的美食家》中,五郎作为食客,也高度重视饮食的仪式感,在用餐前要对食物说一句“我开动了”,以示对食物和自然的感恩。剧中人物对美食的敬意和享受也向观众传达出生活的美好就蕴藏于简单的一餐一饭之中的理念,抚慰观众劳碌迷茫的心灵。

四、结语

“治愈式美食剧为我们带来的不是美好的童话……表面上说的是食物,实则讲的是人情,用人情来为迷失了的人指明一条道路,从而抵抗或是救赎‘人的异化’。”《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小森林》所传达的本质都是孤独。这种孤独感也迎合了都市年轻人普遍的心理状态,从而更能与观众产生共鸣。通过在人物、情节和场景设定中融入的日本传统禅文化这一古老、朴素的哲学观,以源于自然的美食为中介,让追剧、欣赏电影的过程演化成一次参禅的过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无国界地激发观众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和对朴素生活以及淳朴情感的感悟,实现从感官到心理上的双重满足。

猜你喜欢
美食家食堂美食
A taste of Jiangnan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美食家忽必烈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看不见的美食家
美食
大美食家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