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嘉欣
“云录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诞生的节目创作新模式。疫情之下,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节目录制被叫停,传统形式下素材的采编受限,电视节目输出被迫按下“暂停”键。面对各大卫视电视节目库存不足、录制困难、受众需求激增等问题,电视媒体工作者积极探索,借力5G、云端技术、人工智能等,作为电视节目创作的主要手段,改变原有的既定制作流程,由嘉宾或采访对象通过智能媒体终端自主拍摄的方式来进行轻量化节目录制。由此推出了多档“云录制”电视节目,弥补了一度被搁置的生产工作所造成的内容缺口。同时也促使短视频互联网基因向电视大屏“投递”,真正实现了跨屏互动、媒介融合的新传播模式,为电视节目的制作形式与内容生产带来了新风尚。
电视节目运用“云录制”创作手段以陪伴式、亲民式方式参与大众生活,使其节目的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达到高适配性。在内容互动上选取共鸣感强、话题度高的生活题材,聚焦主流热点,分享美好,传递希望。这种兼顾主流价值与主流热点的制作方式使电视节目同时兼顾创新与“共情”意识,既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又打造了电视媒体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积极应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公共治理的实践样本。如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分享互动生活创意秀《嘿!你在干嘛呢?》,主持人以Vlog形式记录自己的居家日常,再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与嘉宾互动,分享“蜗居”状态。这种明星与观众之间的陪伴式体验,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共情感。如节目中“何炅下厨”“维嘉教妈妈用Siri”“海涛健身”等多个话题成为网络上议论的热点,这一系列居家视频为明星和观众搭建起了分享式精神交流平台,成为特殊时期人们居家生活指南。通过云分享,电视节目心系观众,做好防控示范,引导正向情绪,通过有温度的声音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除此之外,湖南卫视出品的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3》,精心策划了特别节目《声临千万家》,以星素搭配的方式带动观众共同参与,用全民宅家配音将声音的力量传递到千家万户。综上,节目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主要以打造云录制+分享生活、云录制+配音表演、云录制+音乐竞演等方式呈现,同时探索“云录制+”的更多可能性,实现全民互动、星素结合。此外,栏目的内容呈现打通了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共情”意识,这种线上构建的情感空间,为不同人群营造出一个线上即时分享与交流的虚拟社区,消解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隔阂,使共时无障碍交流得到最大化利用。
“云录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科技手段,以互联网思维作为节目制作的出发点,实现在疫情特殊语境下节目数据的连接、录制、存储、共享等节目创作过程,打造高效率、低耗能的节目制作模式。
生产流程轻量化。相比以往一档节目从策划到立项、从定档到实景拍摄这一系列复杂采编播制作全流程,“云录制”的“降维”操作,即生产节奏加快、摄影流程压缩、场景空间限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升级了节目模式,确保了电视节目生命力的延续。其次,信息来源多元化、制作技术非专业化。不同于传统录制节目,“云录制”节目更易与短视频、Vlog等结合,打破了传统单一的采编来源,取材于网络社交平台更接地气、更具草根文化的UGC内容。
科技的革新将会带动电视节目拓展更广的思维空间,创建交互式思维,打造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空间,将成为技术引领下电视节目的新考题。正如电视节目《嘿!你在干嘛呢?》形成的散点录制,后集合成整体的节目思维,同时进行节目中与网络中的大小屏联动,真正实现了用户自主选择、自由参与,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强了受众黏性,在交互式思维引起观众感官刺激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其经济效益。
疫情之下的“云录制”模式,基于互联网思维方式,以“用户生产内容”的UGC模式推进传播形态革新。对传统电视媒体来说,“云录制”的“破圈传播”使其加速了台网联动,为跨界融合提供了契机。同时,以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载体,让大众私人生活状态进入电视媒体“公众消费”领域,使传播话语具有亲和感与共鸣感,接近自媒体的表述特征,满足受众的自我表达与情感宣泄。在UGC模式下,受众获得了主体地位,受众既是传播内容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既是参与者也是围观者,为融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新传播形态。
同时,“云录制”创新实践了大小屏联动,实现了跨屏幕互动,并通过重构传统叙事方式,打破了时空壁垒。大屏融合小屏,小屏端内容辐射大屏,发挥小屏端用户高粘度、高密度、高活跃度等优势,为大屏传播进行预热发散。央视与抖音联合出品的《希望搜索词》则开创以主题小视频作为电视节目全新形态的呈现方式,这种大小屏联动也伴随着观众的情感联动。从用户角度来说,这种情感联动包含个体情感与社会情感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打破传统节目的观看模式,加速了信息传播的接收与共享。
纵观各大卫视平台以及线上视频网站,不难发现节目制作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常常围绕美食、聊天、唱歌等内容进行创作,长此以往,题材选择单一化并在节目中频繁出现,促使“云录制”节目形成固有模式与套路,造成受众审美疲劳。如在智趣类脱口秀公益节目《天天云时间》中出现的家常唠嗑内容,呈现出拖沓时长、叙事注水、刻意放缓情节导致千篇一律。在疫情之下,有关家庭、情感等温暖的话题所营造出的情感空间本该是电视节目主题升华的创新之举,却成了跟风随流、情感搪塞的滥觞。由此可见,内容创新不足所导致的审美疲劳现象会形成对“云录制”的制约。
“云录制”模式下的电视节目,依托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进行创作。虽是科技影响下所产生的创新电视节目录制方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节目录制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如场景空间单一、录制设备简陋、摄制画面非专业化等不可控因素,使节目美感降低、视听效果不佳。因此,生产制作上摄制流程压缩、生产节奏加快,视听品质无法得到保障,使节目更依赖于后期制作。如《宅家点歌台》《宅家猜猜猜》《鹅宅好时光》等节目在场景选择、后期包装上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云录制”作为特殊语境下诞生的“新生儿”,承载着受众情感的自我表达与想象,但在节目策划中叙事常常结合疫情进行宣传引导,一些节目出现言语生硬、情感疏离等问题。如《我们宅一起》在第一期开篇提到疫情的相关问题,但在台词设计和视频剪辑制作方面略显生硬,导致情感体验降低、叙事空泛。相比之下,在传统电视节目中,其内容的呈现具有较强的仪式感、现场感,语言的冲击力能够激发荧幕前观众的荷尔蒙,在视觉与听觉的对抗下完成一场极致的视听体验。在疫情信息大量充斥于大众日常生活的当下,电视节目应当思考特殊形式下节目制作内容的呈现与表达,为受众带来温暖的陪伴与精神的寄托。
“云录制”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呈现的不足,如粗制滥造以及内容奇缺会导致节目呈现疲态化发展状态。因此,应注重节目内容输出质量,提升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如“云录制”下大部分节目对准嘉宾的宅家生活,展示公众人物私人生活场景,虽满足了受众猎奇心与窥探欲,但难以实现长久发展。因此,电视节目应不断扩大多元文化态势,寻找在不同文化圈层中的最佳表达方式,进而丰富创作题材,真正做到“为民而生、以民为本”。
科技发展促进电视节目更多思维空间的发掘,是融媒之路创新实践的“硬要求”。但“云录制”存在画质偏低、信号不稳定、网络延时等问题。因此,要重视技术的升级与研发,为优质的内容保驾护航。同时,要避免“云”传播过程中的网络卡壳与瘫痪,确保线上传播的高效性。总体来说,“云录制”为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为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但疫情过后的正常录制,使“云录制”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的变化与受众需求的更迭,未来“云录制”的发展应保持节目创新性,深耕并延展更广领域的融合发展。
“云录制”作为特殊时期电视媒体节目制作的应急之策,为节目传播提供了问题解决之道。“云录制”的互动性、灵活性、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并获得大众认可和关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面对这样一种新兴事物,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云录制”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用当下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去概述,而应该在“云录制”的基础上去拓展、探索更多可能性,以保持持久新鲜市场。
总体来说,“云录制”作为疫情之下的产物,为电视节目开拓了新视野,拓展了新局面。但疫情终将过去,若不及时与时俱进地谋求创新发展,则随时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保持“云录制”创新性发展,才能获得大众的喜爱,赢得市场的青睐。值得肯定的是,“云录制”所呈现的线上录制、跨屏互动、台网融合等创新理念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激发了潜能。相信未来“云录制”电视节目将会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融合传播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