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博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当代大学生对西方人文社会的了解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引导和影响。互联网、影视剧以及自媒体让当代大学生很难客观地、全面地了解真正的欧美社会。甚至有些政治立场不端、价值观扭曲、且极具诱导性、迷惑性的网络信息已经覆盖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从而阻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播渠道。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在不断出现令人忧虑的问题,先是厦门大学女生田某某在网络上发表辱华言论,后有留学生杨某某发文称,“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再到新冠疫情期间留学生许某某大骂,“中国人就是喜欢把苦日子当美德,都是‘贱骨头’”。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过分崇拜和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严重缺失。为什么这些人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共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会无视、蔑视甚至仇视自己的祖国文化呢?这里面的原因可以说错综复杂,宏观上讲,这种现象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忽视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而出现的。微观上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理念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育人需求。笔者在“知乎”网站上以大学生思政课体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很无聊,基本相当于自修课。而以大学英语课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中提到的最多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见,大学阶段的传统思政教学已经使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产生无视、漠视甚至排斥心理。如何使大学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切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这是课程思政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直接入口,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先天优势。在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教师理应在传授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政认知进行对比式的隐式引导,从而在价值引领方面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发挥更加积极、深远的作用。
一是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滞后时代要求。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史,最早大规模的英语学习始于清朝末期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当时,英语教学以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为主要目的。因此,将培养“听、读、译”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的理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2]。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我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也与日俱增。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英语教学却成为“哑巴英语”。这种教学理念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也不能够满足我国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因此,我们要把英语真正作为一个交际工具,培养大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于是提高“说、写”的产出能力是时代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是大学英语课程视野不够开阔。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取材大多是欧美国家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人文历史元素,宣扬的主要是西方社会中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虽然,有个别内容具有一定批判性,但也是建立在西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视野下的价值批判。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是,多年来占据市场绝对优势的铺天盖地的欧美电子产品以及线上线下无处不在的欧美大片,使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所谓“自由、民主”社会充满了无限憧憬。加上少数国家和敌对势力针对我国有意进行的文化渗透,致使我国的新时代大学生根本无法准确、深刻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涉及欧美社会文化背景的教材内容中,适度融入中国优秀的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在各种比较中看清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和优劣,从而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客观地、理性地看待东西方文化。同时,也能促使大学生在对比式的思维中更加深刻地认识本国文化。
三是大学英语教学缺乏中国故事的融入。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多年来,提起对于中国的印象,很多外国人只知道中国功夫和中国熊猫,以及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涉及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国际交流一直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阻挠和误导,甚至极力丑化、污名化中国,抹杀中国对世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新一代大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便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从思想上建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是改善国际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具备的重要手段。
四是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能力不足。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中,思政能力建设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对自身思政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政治学习也不重视,面对教学中遇到的思政问题刻意回避或者敷衍了事;有些教师在思政问题上老生常谈、陈词滥调,不能及时捕捉时代热点,引发大学生理性的深入思考;甚至有些教师对现行体制存在不满,在课堂上随意发表偏激言论和错误观点,导致一向听惯了正面灌输式教育的大学生,猛然听到这些不一样的言论反而觉得教师观点新颖,敢讲真话,从而特别容易接受这些言论。因此,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西方人文、政治、文化背景,而且对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做到较为深入、精准的把握。这种人文素质不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和简单的政治学习能达到的,它要求教师在精深的专业素质基础上,对本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内在于心而且外在于行,才能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引导。
孔标教授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3]一文中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真实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材编选要创新。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要想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就必须创新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针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应适当增加反映中国文化、历史、科学、经济等方面的文章,或者关于中华文明的主题介绍,从而加强大学英语课程的东方人文色彩,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二是形式选择要灵活。将英语教材中所体现的西方价值观展示给大学生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入批判式思维;或者跟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做类比。比如,在讲到中西英雄文化模式对比的时候,可以把《旧约·士师记》中的参孙(Samson)跟中国古代的荆轲或者项羽等人物相比较,一定要客观、深入,要让大学生看到两种文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的各自的闪光点。
三是课程设计要精心。课程内容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紧跟时代。社会热点新闻是大学生注意力最容易被吸引的文化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时地引入一些国外媒体信息或者国外领导人的讲话,及时地把西方一些政客的真实面目展示给大学生。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国外一些媒体和领导人对中国的污名化;国内对外国媒体的官方报道或外交部门的发言,等等。教师可以把《中国日报》(ChinaDaily)、《今日中国》(ChinaToday)等适时引入课堂,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主见。在英语听力、口语能力训练课堂,教师应引导大学生多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推广中华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思想观念要更新。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出国深造、工作、旅游,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而且有义务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传递给世界其他各国。所以,大学生必须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文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时下传播甚广的李子柒田园视频,可以结合其文化输出效应,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之田园文化,用英语演绎五柳先生的诗风、诗意。
五是尺度把握要精准。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却对一切过于“迂腐陈旧”的东西敏感排斥。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改革尺度一定要做到精准,一旦大学生有英语课堂政治化的感觉,就会严重影响课程思政的引导效果,甚至激发其逆反心理,起到反效果[4]。比如,西方文化倡导的民主、法治、自由,在很多政客手里却都变成了其用来谋取政党利益、实施区域霸权、搞政治斗争的工具,但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这些主流文化。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不仅肩负着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重任,而且其思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能力与素养,就是要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其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用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英语知识传播好中国文化,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是要增强教师职业操守,加强队伍建设的政治引领,让主流价值观和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渗透进大学教师的个人品质。二是要推进教师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不注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递的教学理念。三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探索建立大学英语教师与思政教师、大学英语教师与人文教师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制;或者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多角度、多方位的对东西方意识形态进行对比式反思,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传递的工具。如何正确认识西方语言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摒弃文化糟粕,使大学生既能学习了解优秀的异域文化,又能客观理性地看清西方发达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下,披着自由、民主外衣,隐藏在光鲜亮丽的背景下令人不齿的丑陋意识形态。同时,将 “文化自信”“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改革的难点。其解决的途径在于课程结构的创新,在于对当下大学生关于时政热点、传统文化的感官把握。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建立文化自信,进而推进文化输出的重要举措。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自觉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