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探索及当代意蕴

2021-02-01 13:59程水栋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

程水栋

(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了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用成功的实践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

一、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共同富裕”“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根本利益为重,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和制度保障。在毛泽东的思想谱系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这样的具体概念,但“共同富裕”这个更加宏大的政治抱负却是毛泽东同志首倡的。早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要进行土地革命,解放农民,发展生产,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他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就曾这样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在毛泽东亲自主持、参与起草和修改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就提出农民要参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和繁荣富强[3]。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他指出:要“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4]437。在毛泽东看来,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大力提高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他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毛泽东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5]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还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在他看来,判断中国一切政策对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标准,就在于“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飞机、大炮、汽车、坦克等先进技术装备都不能造,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特别强调要解放和提高生产力,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毛泽东指出:“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4]495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由穷国变为富国、由弱国变为强国,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这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第一次作出的具体化战略部署。根据毛泽东的建议,1954年9月,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7]132的设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在他提出的三个现代化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9]这是“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第一次完整表述。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他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宣布了“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的具体设想,这就是:“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7]439。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虽然曾经犯了“左”的错误,“但是从1952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基本实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制定的国家工业化的初期目标,迅速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总体上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走战略设想,也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基础设施基础”[10]14。

二、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小康之家”“三步走”的战略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接续中国共产党人的未竟事业,坚持朝着“共同富裕”和“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继续前进。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多次提到四个现代化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有关问题,甚至认为要从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11]241。同时,邓小平还根据当时我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把目标和标准放低了一点,即从197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00美元的基础上,要求到20世纪末提高到1 000美元,邓小平称之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指发达国家的那种现代化,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超过了8 000美元,而我国设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 000美元,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来说仍然是很低的,所以邓小平把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又称为“小康之家”或“小康的状态”[11]237。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肯定了陈云同志提出的经济调整意见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要求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就是要“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11]356。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三步走”战略。邓小平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2]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把“三步走”正式列入了党的文献,成为全党共同为之奋斗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提前实现了“三步走”中的前两步战略目标,GDP达到9 129亿元,提前三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到1995年GDP进一步增加到19 578亿元,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目标。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的统计测算:“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87年的目标提前五年完成。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0]18

三、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三步走”的战略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作出调整,把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8%至9%;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13]。江泽民指出:“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比一九八○年翻两番,要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实现这些目标,才能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并为下个世纪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4]549为了实现小康目标,必须消除贫困现象,必须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否则,“就会影响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4]549。从1992年到1996年的5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1%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百分之七点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百分之五点七,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5]6。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细化并赋予了新的内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具体细化为“新三步走”战略,这就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5]4。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近1万亿元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3%;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 933亿元,跃居世界第六位,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90年增长3.4倍,位次上升到第六位;外汇储备达到2 53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16]。江泽民同志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7]542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21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头20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前十年即到2010年,“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十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17]544-545;后十年即到2020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7]54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不仅只是在经济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政治、文化、科教、社会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提出要“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8],并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努力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到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1 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6 977元,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万亿,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0.4%,实现了养老保险在全国的基本全面覆盖[19]。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升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标题中,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替换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主标题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这就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必须要完成和实现的奋斗任务。改“建设”为“建成”,“一字之差,一字之变,却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最后的关键与冲刺阶段,也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目标”[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我们党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勇于变革,敢于担当,不忘初心,接续奋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社会、思想道德、民主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21]7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安排,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大力实施兴国、强国发展战略,坚决打好打赢扶贫脱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坚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任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乃至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和提供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21]23-24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20年底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22]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代意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必然要求和充分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梦想成真,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一)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时代担当,是党的宗旨所赋予的时代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过去的革命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经过了艰辛探索,付出了代价,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行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我们党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概念,把它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小康”生活标准和目标。以党的十二大提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标为肇始,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10个方面高度概括了过去5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正是由于这些成绩的取得,进一步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彰显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瓶颈。特别是那些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仍然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看老乡,千万别忽视了分布在农村牧区、边疆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24]37,“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4]47。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现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向全国人民兑现了“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1]3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并“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1]22,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的实际与条件,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1]22。这个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又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1]22的起步期。承前启后,转换对接,其意义十分彰显。这就告诉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拉动、相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前提和战略基础,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无从谈起;没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步,并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坚实基础。对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既有充足的底气和实力,又有充分的自信和决心。一方面,我们坚持从“解决人民温饱”的低要求做起,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经过十几年的接续奋斗,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不断做大,成为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已经稳居了这一地位。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和重大优势。另一方面,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时间里,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采取了调结构、转方式、去产能、补短板、强弱项、稳增长、促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诸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完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三)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优秀答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展现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37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重要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属性和发展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和智慧理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致富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带后富,最后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正是在这种致富政策指引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之后,我们党适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更高要求上和更高水平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实行点对点扶贫,坚持精准滴灌,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总之,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证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展现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蓬勃活力和生命张力,全面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优秀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21]10

(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促进人类减贫计划有效实施,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不断发挥大国担当作用。一是促进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人类减贫计划的有效落实。2000年9月,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成员国共同签署了一个共同宣言,确定了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的行动计划与目标[25]。到2015年,我国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的13项具体指标,提前完成了联合国规定的日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饥饿人口的比例减半等多项指标任务[26]124。我国的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7亿,“减少到2015年年底的5 575万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 660万人,中国用40年时间让7亿多人成功脱贫,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27]。比尔·盖茨曾说,“中国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最大贡献者,1990-2010年期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减少数占世界同期数量的75.7%,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28]。二是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为全球经济恢复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重大利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基本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尽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对世界经济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9]三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和解决人类发展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但就是在这种基本国情基础上,我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正确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通过40余年的发展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实现工业化的发展历程。相反,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各国,搬用西方模式那一套,结果好景不长,从“拉美奇迹”掉入“拉美陷阱”,甚至都出现了通货膨胀、债台高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等严重问题。事实证明,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并非是万应的良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也被中国经济社会的强大发展势头所终结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掉头向东,向中国看齐和学习,他们纷纷派出考察团、学习团来中国取经,学习和借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度优势和有效政策。南非前总统姆贝基曾明确表示,中国方案适合非洲的发展[3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在修改他的观点时提出“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29]。因此,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智慧方案将会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和重要借鉴。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