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波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创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创新创业,以推动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聚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1]“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基本任务,推动“立德树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契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与特殊国情,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力与能力,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引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一)脱嵌过程。脱嵌过程是“立德树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冲突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完善与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原本未暴露的潜在问题。首先是学生及相关主体的差异性,创新创业不仅包含作为主体的学生,还包含如中介机构、政府、学校等利益相关主体。这些主体的角色定位、价值需求、行为逻辑各有不同,容易产生行为不匹配的问题。其次,不同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不同。从政府的角度出发,需要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能够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需要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需求具有高专业技术技术水平与创新思维的人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而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提升并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产生差异性。最后,“立德树人”为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愈发丰富,如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都涵盖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范畴。“立德树人”理念的导入,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但其普遍认同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进不同价值取向的融合。因此,“立德树人”思想能够服务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创新创业者,解决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呈现的矛盾与冲突。
(二)嵌入过程。由脱嵌过程可知,“立德树人”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嵌入载体,为将这一载体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重点分析其嵌入过程。一般而言,“立德树人”嵌入于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明确嵌入内容。“立德树人”所涵盖的价值取向,包括自古相传的民族精神,以及当代中国发展所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精神。其次,明确嵌入方式。互联网等新兴教育设施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教育方式的更新迭代周期缩短,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社团化教学等教学形式,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2]“立德树人”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的融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的特殊性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发挥新颖教学方法的嵌入价值。最后,确定嵌入过程的理论基础。嵌入过程所采取的理论,包含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组织文化理论、心理资本理论自我认知理论、组织认同理论等,这些理论不同程度的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立德树人”观念结合的难题。将立德树人分解为课程树人、实践树人和文化树人三个维度,其中课程树人包含实验室、创新创业导师和教育部门三个主体,实践树人包含科技园、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企业、监督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风险与天使投资等主体,而文化树人则包含校友会、社会公众与媒体等主体。其中,文化树人维度作用于实践树人,而实践树人与课程熟人维度则以高校为纽带彼此渗透。
(三)价值引领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高校、创新创业导师、政府、孵化园、风险与天使投资人、金融机构、校友会、监督机构等主体提供教育资源,这些主体与高校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各主体的资源优势,能够分别向课程、实践与文化三个树人维度进行嵌入。学生是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主体,而学校则需要实现创新创业资源从其他主体向学生的传递。教育资源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需要依赖于三个树人环节进行衔接。其中,课程树人需要实现“立德树人”理念向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及其他培训课程的融入。这一过程中,参与主体包括创新创业实验室、教师和教育部门等,其特征在于与学校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隶属于学校范畴之内,能够实现知识的深度、高频率共享。实践树人需要推动企业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实现企业、风险与天使投资人、中介机构等参与主体与教育的融合。文化树人需要结合校友会、社会公众等主体,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奠定生态基础。
其一,自下而上生态系统方案。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分割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培训课三个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针对不同学生及专业背景,应具备差异化的教育方针。首先,本科生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通识课程设置,应围绕着创业、营销、人力资源、技术革新等管理内容,研究生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通识课程设,设置应围绕着创新领导力、创新实验室与商业计划等,而专业性更强的工商管理说是则应围绕着知识产权、战略创新与组织创新等,设计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其次,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不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层次而进行区别划分,整体上应开设如模拟路演、创业特训营、创业讲座及其有关竞赛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创新创业过程,通过实践完成理论知识的内化。除了基本的校内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还应与外界进行深入合作,与其他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双创企业及企业家、风险及天使投资、政府、公众等进行联合。其中,与其他高校的联合应侧重于集中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与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合作,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等支持,构建相对完善的实验平台;与双创企业及企业家的合作,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与风险及天使投资的合作,能募集创新创业资本,培养学生抗风险能力;与政府的合作,能让学生掌握最新、最全面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与公众的合作能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取公众需求信息,进而明确自身创新方向[4]。
其二,自上而下生态系统方案。设立若干个相互独立且各有优势的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中心,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支持。同时,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中心应与外界密切合作,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中心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开设企业论坛,与校友及其他创新创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创新创业支持系统;二是与创业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创业中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综合技能水平;三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整合资金与创新创业资源,扶持小微型创新创业项目的展开;四是产品开发创新中心,整合专业的技术团队扶持学生从创意向产品的转化;五是技术专利中心,帮助学生进行专利技术管理;六是创新创业项目中心,负责通过开展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空间推进学生的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