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虎生,杜贝慧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在党中央的周密部署下,从2019年5月底开始,全党分两批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初心”不仅是核心主题,更是首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1]。邵式平是坚守初心的模范。作为较早一批加入党组织并长期为党为民不懈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用一生的革命实践回答了坚守初心的课题。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力量尚小时创立发展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百废待兴时扛起主政江西省开垦建设的重任,他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对理论修养的高度重视、对政治品格的实践锻炼。这些方面不仅是其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也为其坚守初心提供了强大力量。探究邵式平坚守初心的力量来源,是对邵式平革命精神的追寻与传承,有助于砥砺党员干部积极同同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保持定力,锤炼初心,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新中国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实践展开中,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领路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与人民群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邵式平把党与群众的联系及党对革命的领导当作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他“总是把关系人民的一切事情放在自己的心上,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深受群众爱戴”[2]325。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成为激励邵式平坚守初心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包含了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切、对群众力量的重视和依靠以及人民群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邵式平出生于弋阳县的邵家坂,家中世代务农,一直经受地主剥削。在他十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后受到劣绅嫁祸,险些家破人亡。他从穷苦中走出来,这些童年经历也使其自然地对劳苦大众葆有同理之心和关怀之情,更加了解劳苦大众的艰难和诉求,自觉为他们伸张正义。
面对警察以个别农家种大烟为由对农民进行敲诈勒索,他主动亮出特派员的身份维护被欺压的无辜农民。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和宗法制度下解放出来”[2]46,他大闹“天师府”,将以“王法”和“清规”压榨农民、随意残害百姓的封建毒瘤张恩溥没收财产、活捉关押。在窖头会议上,他对方志敏提出的当前赣东北党的革命任务即“深入发动工农,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暴动,夺取地方政权”[2]69十分赞同。他认为,这一任务“强烈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2]69。最终,会议决议下达实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切回应。
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切,使邵式平对党的初心有着天然的认同。在为党工作的四十年里,他虽身居高位,却从不摆官架子,总是能够很快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并以真心真情对待人民群众,耐心倾听民声,并要求相关部门加强接见来访群众和处理人民来信工作,鼓励领导同志多下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邵式平深刻认识到,工人、农民占全国人民的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是“社会真正的主人、历史真正的主人”[3]144。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脱离人民群众、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的革命难以成长壮大。要想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就要凝聚群众力量形成革命最坚实、最强大的战斗力,团结一致,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邵式平十分重视发动群众力量。在横峰农民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邵式平指挥各乡农会会员采用暴力的方式推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使“一切权力归农会”[2]55,工农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为发挥其革命力量,方志敏、邵式平等人组建了农民革命团,并促使集中的正规军、干部武装工作队、不脱产的农民军和广大革命群众相结合,统一到党的领导之下。这不仅扩大了革命范围,促成全民的革命游击战争,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对群众力量的重视和依靠为邵式平坚守党的初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邵式平指出,革命的基本原则在于:“历来革命是要依靠广大民众积极起来斗争才能胜利的。”[3]71工农群众反抗阶级压迫的需求一直都强烈存在,但在没有了解和信任中国共产党无法获取到外界帮助时是不敢轻易反抗的,也还没有成为可以依靠的革命力量,这时候采取命令强迫群众没有任何意义,领导者只能“耐心地去说服群众”“从群众自己的经验中去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3]71。
没有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革命工作便无从开展,坚守党的初心便也无从体现。来自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一环。邵式平是人民群众的好干部、好省长,他在实践中为人民群众办事,也使人民群众打从心底信任。
北伐军入赣前夕,为保存革命力量,邵式平回到江西开展活动,江西这片热土也成为他革命生涯的主战场。他所做的革命工作都与江西人民息息相关,如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起义和武装斗争,动员群众开展根据地建设,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主政江西开展建设工作等,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之上。四十年里,邵式平“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2]325,重视关涉人民群众的一切工作。
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激励邵式平践行初心的外部动力。1962 年,邵式平突发心绞痛,并伴随着高烧不退,精心治疗也未见好转。身边人都劝他去北京、上海接受更好的医疗医治,他都一一谢绝了。夫人胡德兰担心他的病情也试着劝他,邵式平说,“我是省长,我有病有条件可以到上海、北京去治,一般干部病了能去吗? 还有几千万江西人民,他们都能去吗?! 我问心有愧呀!”[2]377他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即便身处险境,邵式平也没有忘记初心。他总是把在建设中享受自己劳动价值以外的丝毫东西当作共产党员最大的耻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指出,要“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4]。不忘初心就要不忘人民。邵式平树立了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良好表率,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其精神要义,一是要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同理之心,关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需求,紧紧地同人民群众在一起,使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重视和依靠群众力量,善于组织群众、凝聚群众,使群众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为坚守初心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题、求发展,以实际行动打动人民群众,激发坚守初心的外部动力。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大钊、陈毅先后负责“国民党革命运动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在他们的推动下,当时的进步青年邵式平被发展加入了国民党。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以推翻段祺瑞政权和建立“国民政府”为目的的革命运动。这段经历使邵式平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切实的体会,决心加入其中。同时,由于在这次活动中表现优异,1925年12月,邵式平经由黄道推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认同是其开始革命新起点的基础,在此后的革命历程中,邵式平始终坚守对党的绝对忠诚,这也成为其坚守初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力量来源。
对党的绝对忠诚包含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恪守。性质与宗旨是一个政党最本质的规定和最高价值取向。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明确了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七大规定了党的宗旨,明确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论是党的性质还是宗旨,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民性。
对邵式平而言,党就是家。长期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使其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产生了深刻领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坚决革命的,是坚决忠诚于国家和工农群众利益的。”[2]70“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领导力量。”[3]145邵式平对于党和人民绝不敷衍,他领导农民起义,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始终以革命的方式,在一次次的战斗实践中捍卫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对党的忠诚。他与劳动人民同甘苦、共命运,并教育动员党员干部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是邵式平对党绝对忠诚的重要表现,为其坚守初心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初心是恒心也是忠心。它承载着党最根本、最恒久的追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这一本质规定的集中体现。邵式平自参加革命以来,始终以实际行动恪守着党的性质和宗旨,立足人民、带领人民、服务人民,把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贯穿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全过程。
对党的绝对忠诚要求党员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党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为邵式平坚守初心提供了最基本的立场。邵式平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为无产阶级谋福祉,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前行。
邵式平指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3]22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有三个必然的表现:一是对党无限忠诚;二是具有革命的坚毅性、英雄气概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三是密切联系群众。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影响下,邵式平始终保持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对革命的不屈不挠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开展革命斗争和建设工作。他自身非常重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培育,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鼓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是邵式平对党绝对忠诚的重要表现,为其坚守党的初心奠定了科学世界观的基础。这使得邵式平更加重视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能够运用党正确的思想原则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自觉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定位看待共产党人,把党员和干部看作人民的勤务员,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待共产党人,把党员和干部看作普通劳动者。这样,党与人民也就更为统一起来。
对党的绝对忠诚包含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基石和发展动力,也是指引前行的旗帜。有理想有信念才能站得稳、靠得住。邵式平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使他对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坎坷都能初心不改,坚决服从党的意志。
入党之初,邵式平就受到了中共北方区委党委训练班的理论培训,学习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知识。经受革命锻炼后,邵式平对此的认知也更为深刻。在他看来,中国必然会过渡到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最幸福的社会”[3]165,它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以及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他对共产主义社会充满向往,也充满信心,坚定认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中国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邵式平对党绝对忠诚的重要表现,为其坚守初心增强了思想定力。邵式平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使其能够高度认同党的革命事业,对党忠诚;能够坚守初心,笃诚并持久地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竭尽心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知信行的合一。邵式平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仅体现为思想上的信仰、精神上的力量,还落实在为党和人民及其事业的勤奋、负责和担当。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做到了立根固本、行稳致远,并在挫折中坚定、奋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4]。不忘初心就要不忘党性。邵式平示范了对党的绝对忠诚,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其精神要义,一是要坚持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忠诚,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巩固好党的阶级地位,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为坚守初心提供最根本的保证;二是要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为坚守初心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三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笃诚纯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坚守初心增强思想定力。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提高党员的理论素质。但在党成立之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来自工农群众,真正接受理论的系统教育或对马列主义有深入理解的党员并不太多。邵式平接受了从学堂到小学、中学、大学的系统教育,是党内难得的理论基础较好的革命干部。他自身也十分重视理论修养,善于开展理论教育。
对理论修养的高度重视首先表现为自觉学习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此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难以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邵式平入学时,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建立了党组织和团组织,共产党的一些刊物如《先驱》《政治生活》都能接触到。同时,他通过听李大钊、赵世炎、瞿秋白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讲演,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整风运动时,邵式平自觉学习了毛泽东等人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件,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我们的学习》讲话中,他明确指出,不努力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并号召党员干部学习新民主主义的一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是邵式平对党绝对忠诚的重要表现,为其坚守初心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是非常难得的。一是革命环境恶劣,革命斗争艰难,保持学习的定性不容易;二是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当时来说也不容易。作为一门系统学说,马列主义本身存在理解难度,但邵式平却能够自觉学习马列主义,并且在革命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列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说明他对自身有着极高的革命追求,对党有着忠诚的信仰。
邵式平好学不倦,具有极高的理论才能,积极发展革命理论是他对理论修养高度重视的体现。他非常注重总结革命思想,发表了大量的讲话和报告。这些讲话和报告极少假手他人,基本上都是他亲自写作、亲身感悟。此外,他还坚持写日记,总结革命工作的有效经验,同时经常创作诗词抒发情怀、鼓舞人心。
在邵式平积极发展的革命理论中,有关教育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在陕北公学任职期间,他进行了充足的教育实践,总结了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陕北公学实施国防教育的经验和教训》《陕北公学一年来教学的点滴经验》等讲话和文章里都是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专门写作了《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若干问题》《社会主义教育学》等文章,对社会主义教育学进行了系统论述,深刻阐释了“教育是社会的产物”[5]7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教育也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教育[5]76等观点,为当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切实参考。
积极发展革命理论是邵式平革命实践的突出表现,为其坚守初心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邵式平一切革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发展的革命理论也都围绕着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是对革命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第二,他发展的革命理论,以及对于当时教育质量、知识分子的身份等争议性问题观点的论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指导革命实践开展。
对理论修养的高度重视还体现为持续开展理论教育。教育实践是邵式平革命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邵式平不仅重视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同时注重推行广泛的理论教育,对农民、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不同教育对象都能因材施教。
邵式平开展理论教育是非常实事求是、贴近现实的。早在1927年,邵式平就承担起了农训班教育的重任。当时农训班的绝大部分成员是与农运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和青年学生。所以,邵式平当时向他们讲授的是李大钊所写的关于农民问题的报告《土地与农民》。在信江军政学校开展教育时,邵式平则着重以党的理论内容武装学生军的头脑。此外,陕北公学是邵式平开展理论教育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邵式平提出陕公的中心任务是“培养抗战干部”[3]58,要着重对学员加强“抗战的基本理论”“抗战的政策及方法”“指挥民众武装进行战斗的基本知识”“对于目前时局的认识”四方面的教育[5]3。邵式平本人不仅极具教育思维,也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擅长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很受学生欢迎。
持续开展理论教育是邵式平培养和积蓄革命力量的重要方式,也是邵式平坚守初心的重要实践。他不仅持续开展理论教育,也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教育培训,先后向省、市的教师群体作了《教育界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改造》《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向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鼓励教师跟上时代步伐,努力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这一做法很好地扩大了理论教育的范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不忘初心就要不忘理论。邵式平是重视加强理论修养的表率,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其精神要义,一是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以科学理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为坚守初心打牢思想根基;二是要积极发展革命建设理论经验,用心总结升华实践工作,以有效经验指导实践工作,为坚守初心奠定理论基础;三是要注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扩大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队伍,为坚守初心增添新生动力。
邵式平曾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说明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5]185实践是党开展活动的重要方式和成长壮大的必要路径。在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四十年间,邵式平一刻也未曾脱离实践。实践锻炼对邵式平的影响是极大的,通过实践锻炼,邵式平塑造了高尚的革命品格。对政治品格的实践锻炼也成为邵式平坚守初心力量的重要来源,具体有以下三个表现。
邵式平在实践中淬炼了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是党重要的思想方法,要求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找规律。邵式平在革命工作中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
实事求是也是邵式平身上显著的革命品质。在长征期间,邵式平曾走过一段弯路,但他从不回避错误,多次深刻反省、检讨,最大程度地进行了事实上的改正。在编写《闽浙皖赣(赣东北)党史》时,邵式平多方求证、耐心考究,完成了一份十分可靠的史稿。在史稿的“结语”部分,他鲜明指出,“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教条,是害死人的”[2]210,并号召党员干部以正确方法看待和解决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邵式平坚守初心的科学前提。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则,实事求是为党顺利开展革命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引。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锻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邵式平在实践中践行实事求是,因而总能将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好,使党的初心得到落实。
在方志纯看来,邵式平既“思想敏锐,胆识过人”,又“深入实际,办事果断”[2]3。历经革命锻炼的邵式平具有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无论是领导农民运动、建设根据地,还是主政江西省,邵式平总是勇于突破,敢于拼搏,极具将帅风度。
邵式平心怀国家,具有深厚的担当意识。在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加入到当时的革命洪流中探求光明和真理。加入党组织后,他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大革命之中,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并取得胜利,在景德镇党组织几近瘫痪的情况下出任党委书记。从领导弋横起义、大战金鸡山、巧夺横峰城,到奇袭景德镇、进军九江、参加反围剿斗争;从长征到抗战;从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到主政江西省,邵式平历经了革命考验,在为民族谋求独立和复兴的重任面前,他毫不退缩,果敢地探索和改革,充分显示出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鲜明作风。
铸就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要求,也是邵式平坚守初心的主观基础。革命总是充满了若干挑战和风险。解决这些挑战和风险,需要在最有利的时机条件下果断做出决定,需要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敢于担当负责的精神,打倒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任何犹豫、怀疑都会阻隔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脚步。邵式平在革命斗争和风险挑战中历经风雨,以硬脊梁、铁肩膀担当起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义。这也成为他始终初心不改的强劲保障。
在革命中锻炼涵养的还有公正无私的政治品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提出了要求。邵式平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以党的初心艰苦奋斗,以革命实践大写了共产党人的公正无私。
邵式平在处理家乡邵家坂与乐平县秧坂的长期宗族械斗纠纷中所彰显的共产主义风范与公正无私品格一直为人称道。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他不偏不倚,先后通过在船湾修建电灌站和在徐家门村修建拦河坝解决了秧坂、邵家坂的农田用水问题。在处理私人问题时,他也总是保持一颗为公之心。在工资以补贴制形式发放后,每月能发一百多元钱,他主动从中拿七十元交党费。后来在《从军事共产主义生活到社会主义生活的过渡》中,他对实行补贴制后的生活安排进行了郑重其事的考虑,第一点就是“必须把公私绝然分开”[3]374。为了革命事业,邵式平及其家庭做出了重大牺牲。他的五个孩子,只有长女邵佳玲有幸被找了回来,长子被反动地主诱骗杀害,次子一直下落不明,次女和三女也没能健康长大。
涵养公正无私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取向,也是邵式平坚守初心的重要保证。共产党的“初心”要求“公心”,是对党员干部“私心”的鉴照。坚守“初心”,必然要以人民群众为先。“公心”和“私心”无法两全,有了“私心”,就很容易丧失立场、丧失原则。公而忘私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邵式平在革命中锻炼涵养了公正无私的政治品格,这使其始终不存“私心”,坚守“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6]。不忘初心就要不忘修养,邵式平是锻炼政治品格的榜样,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其精神要义,一是要在实践中锻炼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将思想理论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为坚守初心提供科学前提;二是要锻炼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积极作为,为坚守初心提供主观基础;三是要锻炼大公无私的政治品格,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为坚守初心提供重要保证。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历史和现实证明,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需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7]。坚守初心的课题永远都是进行时。我们隆重纪念邵式平,不止于致以哀思,表达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上敬意,更要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和党建诉求下,联接那段红色记忆,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新时代党员干部更要以此进行思想政治体检,保持本色,锤炼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