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2021-02-01 10:21
关键词:人才思维

徐 侠 侠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客观规律”[1],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部署,围绕创新人才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创新人才工作实践相结合,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理论,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为民思维六个哲学维度深刻阐释了我国新时代创新人才何以重要、何以选用、何以凝聚、何以汇聚、何以引进、何以为用等重大问题。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运用与发展,闪耀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深入研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中的运用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战略思维: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

战略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全局视角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与方向的思维方式,强调要处理好部分与整体、当下与长远、方法与目的以及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要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2]习近平审视国际国内发展大局,运用战略思维不断强调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性。

一是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争夺的主要对象。近年来,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科学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独特资源转变为战略性资源。对此,习近平将创新人才作为战略资源放在国际竞争与我国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早在 2012 年广东考察时提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3]117,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3]3同年,在 8月18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提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3]12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4]251习近平还在多个场合申明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5],“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7,“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6]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将创新人才的地位与价值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进一步从世界发展、国家复兴的历史高度阐明了创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与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4]252人才强国的建设正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我国人才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才领域的优越性。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在人才总量上占据优势,已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一人力资源大国。但不可否认,人力资源大国不等于人才资源强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要条件,是其他各项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更是破解我国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因此,当前必须把人才作为强国之本、竞争之基与转型之要,通过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终依靠人才力量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7]672的重要战略任务,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8]以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9]。习近平无论在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组织工作会议还是两院院士大会等重要会议上都多次强调创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出国家强起来要靠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论述。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将人才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新时代强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指导,展现出以创新人才为重点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思维与战略部署。

二、辩证思维:提出德才兼备、不拘一格的人才选用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是以事物发展变化为视角,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10]204随着党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习近平坚定地指出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中提出的识人、选人、育人的观点充分体现了其辩证思维。

一是创新人才选用要注重“德”与“才”相统一。德才兼备、注重品德是我党选拔任用干部和人才的一贯方针和根本原则,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在使用干部和人才时都始终坚持把“品德”放在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人才选用上多次提出“德领才、德蕴才、德润才”[11]64的观点,一再强调“德”的重要性,指出“德”是决定人才价值的核心指标,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对院士提出“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5]的期望。他还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明确提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12]。而在当今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德”,习近平经常强调“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2],对创新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是创新人才选用要强调主体价值和个性差异相统一。习近平强调“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10]127,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就是要高度重视人的行为理性和加快树立看待人才的正确心态,因此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差异。”[8]对于能够创新的奇才怪才,他经常强调“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8],对于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习近平指出:“要遵循知识分子工作特点和规律,减少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13]这些论述无不体现出习近平遵循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在创新人才选用中的巧妙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认为要将创新的“千里马”聚集在实现中国梦的“赛场”上,就必须有科学的人才选用、培育与引进之法。就人才选用方面,他提出既要多双“眼睛”选用人才,又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就人才培育方面提出“要学习铸才与实践砺才相结合”[14]。他还多次指出“要对创新人才的特点与禀赋准确把握,对创新人才要择其长而用之,针对特长各异、特色各异的创新人才要打破固有偏见与僵化标准,破除排资论辈、求全责备等观念”[3]23。习近平强调要“用好科学家与科技人员”[3]24,在他们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时为他们提供匹配的岗位、机遇与平台,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将辩证思维进一步发展运用在我国创新人才工作实践中的充分体现,为我国创新人才的选用培育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创新思维:树立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人才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源泉,实践的本质是实现、改造和创新,认识往往通过实践获得丰富和发展。创新思维是指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强调打破陈规、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大胆突破。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明确提出“要走出新的路子,干出新的事业就要有一点‘闯’的精神,‘冒’的精神”[15]。习近平多次倡导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他强调在“推动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同时坚持人才创新”[3]23。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管理与发展方面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党管人才方法创新以及人才事业发展理论创新两方面。

一是注入党管人才新内涵。201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16]561。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做好创新人才的团结、引领以及服务工作。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且要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对各方创新要素要善于调动,同时对有关部门提出“要加强相关政策保障,让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更好建功立业”[5],尽最大努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过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明确指出了创新人才为谁而用的根本问题,更是指出党管人才原则是保障创新人才更好为实现“中国梦”释放创新活力、贡献创新力量的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3]114,这反映了党在人才观上的与时俱进,在人才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将党管人才原则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保障,对党管人才注入了新的内容,明确党管人才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3]124等一些新的内涵。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各届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结合人才工作实践创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同志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支具有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队伍”[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8]等一系列创新人才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科学人才观,强调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119等系列创新人才思想。

习近平在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富有特色的创新人才思想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观点与内容的创新,提出了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的创新人才价值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创新人才标准观,以用为本、事业为上的创新人才使用观,不拘一格、为我所用的创新人才选拔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创新人才开放观等等,这些理论和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理论,有力促进新时代我国创新人才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系统思维:营造统筹兼顾、软硬结合的人才发展环境

恩格斯曾指出:“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19]538-539世间万物无一不在产生联系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系统思维就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强调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事物之间关联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思维方法。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特征。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最终奏响一支美妙的“交响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系统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才开发与发展环境营造方面。

一是系统运用“重点论”与“整体论”的人才开发原则。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5],多次强调要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且多层次的,因此必须遵循突出重点、整体开发的人才开发原则。高端人才作为国家人才队伍的核心,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实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必须坚持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的同时突出解决高端科技人才这个重点。习近平多次提出“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20]。在2015年在杭州考察时就明确提出“要立体化地培育人才,特别是对高端尖子人才更要爱护”[21]等重要论述。

二是系统营造“软”与“硬”结合的创新人才汇聚新环境。习近平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22]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软环境”与“硬环境”两方面着手。“软环境”包括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能够出彩的工作环境与拴心留人充满温度的生活环境。“硬环境”是要破除各种束缚和限制创新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通过打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把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有机统一起来”[23],“放开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终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3]1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规划,发挥专家智囊作用”[24],体现了国家对高端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2015 年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颁布,2016年颁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 年 4 月启动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2018 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和政策的颁布实施正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提出的“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25],“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3]114的创新人才理念的具体举措。

五、开放思维:完善开放灵活、精准施策的人才引进机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创新人才工作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考虑,凸显了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没有不间断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累累硕果,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26]486,他还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开放的中国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开放的环境中聚集世界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0]61。

一是选用创新人才视野开放,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创新人才市场的地域开放。习近平特别重视对外开放,认为在对外开放中应进行人才的对外开放。首先,要将党内和党外创新人才聚集起来使用,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的吸才纳才。要扩大选才用才视野,从全世界70亿人口中去选才聚才,而不是仅仅将眼光放在14亿中国人中。其次,要将国内国外创新人才聚集起来使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作用,培育好我国本土人才的同时引进国际人才,更好地发挥海外人才作用。留学生是海外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对留学人员相关工作多次作出指示,强调留学人员工作要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27]145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二是选用创新人才理念开放,注重精准开发与柔性引才并重的全过程开放。随着我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很多外国创新人才也希望来华发展,对此,要秉持习近平提出的“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开放的中国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英才”[28]的理念,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创新人才,开放的中国始终敞开大门热忱欢迎外国创新人才参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了最大限度地聚海外英才为我所用,习近平就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并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健全海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实行“一人一议”精准引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务实的改革意见。这些论述是中国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人才大循环的直接体现,也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外国专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有助于加快实现海外人才发展机制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放的中国始终敞开大门热忱欢迎海外“千里马”在我国建设的土地上“奔腾”。通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以精准与柔性的引进方式对特殊行业的创新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建立灵活的海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作出贡献的海外创新人才有获得感、满足感,进一步让有能力的海外创新人才有鼓舞感、兴奋感,让想奉献的海外创新人才有方向感、追随感”[29],以此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出彩出力。

六、为民思维:坚持创新靠民、创新为民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党的群众路线将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0]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坚持创新靠民、创新为民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深刻的为民思维。

一是要坚持创新人才来自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才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正是继承与体现了这一理念,习近平多次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31]。他对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创造价值高度肯定,认为创新人才来自人民之中,“要牢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31]。他认为劳动者素质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3]123。选用人才实质上就是挑选出人民群众中有能力、有担当、肯奉献、存大爱的优秀分子来代表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因此,习近平多次强调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32],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26]214,最终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尽其才的景象。

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就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2014年初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自己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起该担当的责任”[33]。2019年3月习近平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回答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34]25。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5]。这些朴实的言语深刻反映了他爱民为民的赤诚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36]的要求,反复强调科学家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把人生理想融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3]112,他还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37],坚持“四个面向”。这些论述无不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创新人才汇聚在党的领导下,将追求真理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民造福的为民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为民思维一以贯之且创造性地运用在创新人才工作中,反复强调要创新为民、创新靠民、成果分民,多次提出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是忠诚于党和人民,明确指出科技人员要有坚定理想信念与强烈爱国情怀。因此,创新人才队伍在新时代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于民,把满足需求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明白“我是谁”、无私创新创造是“为了谁”、在创新创造中要“依靠谁”,创新创造的成果“由谁享”,立“振兴中华、服务人民”之志,自觉将个人创新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不断加快创新步伐,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真正在创新实践中做到民在心中、民为后盾、民享成果。

猜你喜欢
人才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才云
思维跳跳糖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思维跳跳糖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