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梦菲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江苏·徐州 221100)
短篇小说《明智之举》创作于爵士时代。小说以作者F.S.菲茨杰拉德与妻子的真实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乔治的经历。尽管篇幅短小,但作者仍将当时年轻人冲动和压抑交织的复杂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与另一文学流派硬汉派的主旨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以内视角叙事,多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小说全文都以乔治为线索人物串联,使读者更快进入角色。然而国内对于本作的翻译并不热门,现存译本仅有两种:其一是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姜向明译本;其二是2016年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杨蔚译本。因此,尚缺乏诠释学视角下对该作的研究。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诠释学不应该受到特殊文本的局限,而应普遍适用于所有文本[1]。
综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文本视域,力求目的语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原文视域。除此之外,译者还需控制好诠释的限度即诠释度,来完成视域融合,进而满足目的语读者需求。这就要求译文能够体现其创造性、忠实性和文学性。下文将从原文中选取片段,以诠释学理论为指导,从上述视角对译本进行分析。
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通常与原作存在时空上的差异,这就导致其成为影响译者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视域的范围和内容因人而异,因此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二次创作便会在质量上有所不同,并由此使译文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影响读者视域。因语言符号具有开放性,所以译者对原文的诠释同样具有开放性即创造性,如下例:
例1: “Oh,don't jump at conclusions so,George.”
“I'm not jumping at conclusions.That's what you said.”[3]
译文1:“噢,别过度解读,乔治。”
“我没有过度解读,你就是这么说的。”[3]56(杨译)
译文2:“你是说你认为我永远也不会赚足钱把你娶过来吗?”
“哦,别这么草率地下结论呀,乔治。”
“我没有草率地下结论。那是你说的呀。”[4]61(姜译)本例中1、3句发言者为乔治,2句发言者为琼可。此段对话发生于乔治辞职后,二人重逢到发生争执前的一段时间。前文琼可问乔治是否想她哪儿都不去,被乔治理解成她认为自己赚不到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过度解读。然而原文中“jump at conclusions”原是一句俗语,本意为“粗率地得出结论”,杨蔚显然是在将原文进行诠释后选择了归化译法;姜向明则选择了异化译法,且要比杨译更加符合忠实性原则。尽管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忠实原文,忠实性和创造性却也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因此不能过于追求前者而忽略后者,更不能过分脱离原文本意。[5]由上文分析可知,两位译者都是先理解原文文本再进行翻译,尽管姜译更符合口语化表达,但根据上下文来看,文中二人此时正在争执,过于口语化的“呀”字便使读者无法身临其境。杨译则更简明扼要,但也各如上文所述略有不足。这里可改译为“别钻牛角尖了”。
根据诠释学理论,遵循忠实性要求译者使译作尽量贴合原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理论,都要使译者视域尽量贴合文本视域。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追求语义层面的忠实,还要对原文进行深层挖掘,使译文与原文功能相近,忠实地传达文本视域,力求译文读者阅读感受与读原文相同。如下例:
例1:“Letter depressed me have you lost your nerve you are foolish and just upset to think of breaking off why not marry me immediately sure we can make it all right—”
He hesitated for a wild minute.[2]34
译文1:“见信颇惊。你害怕了吗?你真傻,只是不安才会想分手。何不立即嫁我?我们这就可以办妥——”
当电动滑门控制器接收到开门信号时,电磁离合器闭合(离合器闭合代表离合器进入ON状态,此时才能够通过驱动电动机带动滑门运动),解锁电机动作,解锁装置通过拉杆使中控锁工作,中控锁通过操纵软索解开前锁,同时通过操纵软索解开后锁。当检测到门锁完成解锁动作,解锁电动机停止动作。同时滑门驱动电动开始工作,带动滑门打开。当滑门滑动到完全打开位置时(通过霍尔数来判断,目前软件设定的霍尔数判断限值为260),开门保持机构将滑门锁定在门全开位置,防止滑门在外力作用下自由滑动。
他犹豫了一会儿。”[3]59(杨译)
译文2:“你的来信让我失望。你疯了吗?你太傻太灰心了,居然想着要跟我分手。为何不马上和我结婚呢?我们定能把一切都安排妥的——”
他狂乱地犹豫了一阵。”[4]63(姜译)
本段内容是乔治在收到琼可的诀别信后在冲动驱使下写的回信,原文并没有标点符号,暗示乔治此时被琼可的来信刺激得思绪混乱,反映了他有些偏执的性格特点。这段描写位于开篇后不久,因此读者便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乔治的大致形象。他此刻气怒交加,写信时并未使用标点符号,两位译者都很好地还原了这一点。然而正是因为乔治气怒交加,所以尽管他毕业于名校并具有读写能力,行文语调也不应符合信件的文雅准则。原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也正是印证了这一点。杨译的“见信颇惊”“不安”“何不”等词无法体现出乔治此刻的狂乱,尽管所用语言文学性较强,但仍旧同前例一样犯了诠释过度的错误;姜译仍旧采用直译,因此译文略有些翻译腔,尽管在“wild minute”一处的处理上不如杨译的可读性强,但译文整体质量中规中矩。相比之下,姜译读来能够更加明晰地体会到原作者视域,因此更加符合忠实性原则。
相对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更注重从美学角度诠释文本,正如对艺术品的再加工,这便要求译者在遵循忠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在译文中以最大限度再现原文视域。例如:
例1:“He bent his head forward suddenly……
“There's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Well,let it pass,he thought;April is over,April is over.There are all kinds of love in the world,but never the same love twice.”[2]40
译文1:“他猛然坐起身……
他们拥有这尘世间的每一分、每一秒——他的和她的,一辈子的时间。可就在吻上她的那一刹那,他明白了,哪怕穷尽无限的光阴去寻找,他也无法再找回那个四月里失落的时光了。他可以紧紧拥抱她,用力到胳膊上的肌肉虬结隆起——她也的确是难得的珍宝,他曾经为之奋斗,为之拼尽所有——可是,那些暮色里的轻语、夜风中的呢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再也回不来了……
也罢,就让它去吧,他想着。四月已逝,四月已逝。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3]60(杨译)
译文2:“他的头蓦然俯向前去……
“这世上有的是时间……”
这世上有的是时间——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可他一吻她,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的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此刻他可以紧紧搂住她,直搂到臂膀上的筋肉暴突——她是可爱的,她是宝贵的,他曾为她而战,也曾拥有过幸福——可那暮色中缥缈的呢喃,和那夜色里温柔的微风,都将永远地失落……
好吧,就让它去吧,他如是想;四月已逝,四月已逝。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4]65(姜译)
此段为全文结尾段,小说中多次出现的“sensible thing”也在本段得到了升华。乔治的“明智之举”即分手后发愤图强,然而当他功成名就后返回琼可身边,却发现物是人非,错过的爱并不会再来。例中大段描写都是基于此产生的,且集中了菲氏笔下常见的几种意象,读之好似能切身体会到两位主人公的忧郁心境。杨蔚将“suddenly”译为“猛然”,然而这是二人在文中少见的温情时刻,便不如姜译的“蓦然”更贴合气氛。且杨蔚并未译出乔治"There's all the time…"一句,存在严重的漏译现象,表达也略显口语化。“but never again”一句,从可读性和美学价值的角度出发,杨译的处理方式也不如姜译来得流畅。综上,尽管杨译整体文学性尚可,但存在绝对直译和意译掺杂的现象,故而整体欠佳。姜向明仍沿用前文直译为主的风格,因原文本身文学性较强,直译译文的文学性便也可圈可点。
本文以现代诠释学理论为理论框架,从忠实性、创造性和文学性三个层面对《明智之举》两种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第一,杨蔚译本将目的语读者的观感放在第一位,更加具有创造性和文学性;姜向明译本突出强调原汁原味的菲氏美感,将忠实性放在第一位,文学性尚可。第二,两版译本的行文风格差异较大,并存在绝对归化和绝对异化的情况,原因之一正是译者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第三,文学性是上述三点中的重难点,从诠释学视角来看,优秀的文学译本理应在完美融合视域的前提下将文学性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点,译者理应尽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