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友好的无障碍环境特征及构建

2021-02-01 08:21王晓洁于松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个体儿童环境

王晓洁 于松梅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孤独症是儿童发育早期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持续性的、相互的社会沟通及社会交往损害”和“限制性的、重复的行为模式”两大核心障碍特征,严重限制个体的日常功能。[1]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近五年发布的数据,孤独症儿童发病率从2016年的1/68到2018年的1/59,再到2020年的1/54,显示出逐年增加趋势。[2]我国研究者2020年报道6-12岁学龄孤独症儿童估计患病率为0.7%,患病人数约70-100万,[3]很显见孤独症是一个庞大且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孤独症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品质关乎每个孤独症个体家庭的福祉,也是整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重大挑战。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整个社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利应尽的职责,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无障碍环境不仅包括便利残疾人安全通行的物理环境与设施(如坡道、盲道、电梯等),也包括信息获取与交流的无障碍(如影视字幕与解说、手语与盲文、符号标识)。由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只针对残疾人,也有益于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特殊需求的满足,它承载的是人道主义的关怀,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因此,无障碍也将必然体现在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的人文精神之中,有“爱”方能无“碍”!

众所周知,孤独症儿童除了前述的两大核心障碍外,多数患儿还对周围环境表现过度敏感,无法忍受环境中的超限刺激。身处其中会导致孤独症个体高度焦虑,甚至出现情绪崩溃的行为,使他们无法适应现实社会。那么,对于孤独症个体而言,无障碍又意味着什么?怎样的环境才算是对孤独症的无障碍?如何为孤独症群体创建无障碍的环境?本文将结合孤独症者的障碍特点,阐述孤独症友好的无障碍环境所具有的特征,探讨构建孤独症友好的无障碍环境需要考虑的因素,为孤独症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心理和环境支持。

一、孤独症友好的无障碍环境特征

(一)舒适与安全性。对于孤独症人士来说,物理环境中的障碍并非指行动、通行上的阻碍,更可能是环境中的刺激过于强烈,使其感觉超载而不堪重负,产生过高的心理焦虑。故而,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应是安全舒适的,能够满足孤独症个体特殊的“感官敏感”需求的适宜空间。过度嘈杂、拥挤、闪亮、气味混杂的环境,都易促使孤独症个体无法应对这些强烈的感觉输入,导致对环境产生焦虑和退缩行为。孤独症个体只有在内心感受到安全、轻松自在的情绪状态下,才有可能促进他们对于物理环境的访问、探索及使用。

(二)可视性。大多数的孤独症人士依赖听觉通道加工口语信息的能力较弱,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和加工则表现出明显优势。因此,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必须借力顺势而为,发挥孤独症者的强项,在环境中合理利用颜色和图案进行视觉澄清,传递视觉化信息,给予视觉性提示支持。比如,使用沙漏提示时间,用LED屏滚动文字信息,使用实物、照片、图片、符号标识、流程图等,帮助孤独症人士达成对周围环境信息的理解。同样,日程表也是充分利用了孤独症人士比较执著于固定顺序的特点,从而实现了对其日常生活的组织规划,通过增加环境可预见性的特征,帮助孤独症人士减少情绪焦虑。

(三)人文性。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应体现人文性,能使环境中的个体彼此感到理解、尊重和接纳,具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即使孤独症人士的种种问题行为有时会影响、干扰到他人,但是人们如果能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很有可能是其障碍所致,而非他本心所愿,就能对他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理解,进而顺应他的独特特质而予以尊重和接纳。友好的无障碍环境自然也应体现人们态度上友善,摘掉有色眼镜,真正把孤独症人士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从内心深处理解和接纳他们,为孤独症融入社会环境创建宝贵的文化心理氛围。在理解、尊重与接纳的前提下,孤独症人士就会迸发出归属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

(四)教育性。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应对个体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学校环境是儿童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被当作潜在课程,被誉为儿童的第三任教师,它对儿童的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等素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室环境中,墙面背景可以装饰成一棵大树,树上面贴满了全班儿童的照片,记载着同学们一起欢乐活动、相互协助的精彩瞬间,让孤独症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小主人,增强他的主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并学习如何融入班集体。

二、构建孤独症友好的无障碍环境

(一)感觉品质。众所周知,孤独症在对刺激的感知和加工处理方面通常存在功能性障碍,具有感知觉异常的特性。因此,学校的空间布局设计应以改善孤独症学生的感觉品质为原则。有研究显示,声学是感觉环境中对孤独症行为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依据感官设计原理,整个学校可划分为高感觉刺激区、低感觉刺激区和过渡区等不同区域。[4]其中,音乐教室、艺术馆、餐厅、行政办公区、洗手间等人员出入相对密集和嘈杂的区域为高感觉刺激区;教室、图书馆、治疗室等区域为低感觉刺激区;高感觉刺激区与低感觉刺激区之间的区域则为过渡区,如操场、感觉统合训练室等,在此实现不同环境之间的转换。学校在考虑为特殊学生(包括孤独症学生)选定资源中心时,需要关注噪音等环境刺激对于孤独症个体的干扰影响,尽量选择低感觉刺激区域而避开高感觉刺激区,并可便利地直通过渡区,为接下来的课程或环境转换、情绪调整做好心理准备。在减少环境噪音方面,学校可以适当采取降低铃声音量,或将铃声换成孤独症儿童喜欢的音乐,或者设置提示系统,每当快下课打铃时,提前告知孤独症儿童带上耳机以避免声音的袭扰。

(二)通行空间。孤独症个体对于事物发展的可预见有强烈的需求,对于偶然的、超出计划的事情的处理则是一项莫大的挑战。这些突发事情在学校中会经常发生,如操场、食堂、走廊、出入口等不同环境,由于人员相对聚集拥挤、活动自由、约束较少,一定程度上会给孤独症学生的学校适应造成困难。这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对人员拥挤高度敏感,对不可预期的变化会不知所措,从而产生巨大的紧张焦虑。[5]为此,他们非常渴求可以感到舒适的宽敞空间。在学校环境中,建筑的通行空间及通达程度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操场象征着“自由的领地”,是必不可少的场所之一。孤独症儿童在此不仅可以释放压力,缓解挫败和沮丧感,而且还可满足他们对于宽敞空间的需求和渴望。学校可将操场进一步划分不同的区域,避免学生间发生冲突和意外事故;也可为孤独症儿童专门设定一个特定区域,以避免他接触过多的人,降低其焦虑感。操场的位置尽量要考虑建在学校的中心位置,方便从不同场所都可便利地通往操场。一旦孤独症儿童感到压力、紧张和焦虑时,即可快速离开教室到达他所需要的外部空旷场地,释放压力,缓解紧张和焦虑。此外,教室邻近的班级需要协商共用的走廊空间,以避免出现过度拥挤和通行堵塞的情况,尽量减少孤独症儿童因狭窄空间、不可避免有身体挤压接触而带来的紧张困扰。融合教育环境下为特殊学生建立资源中心时,可考虑将其位置设在各种干预训练教室之间,以缩短空间距离;资源中心也宜远离食堂和体育活动区,这样可为孤独症儿童在准备进入这些嘈杂场所时,提前有一定的空间或时间上的心理准备。[6]

(三)环境组织。通常,孤独症学生在生活中喜欢秩序和结构,他们对环境的易读性、可视性、结构化有明显的需求。在学校环境中,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这些特殊需求,为其提供视觉支持,增强环境的结构性和条理性,以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降低由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而引发的焦虑。例如,学校可为孤独症学生准备特制的校园地图,利用他们的视觉优势特征,采用不同颜色、图案、标记、文字或照片等视觉线索标识教室、场馆等生活重要区域,指定常用的行走路线,帮助他们顺利到达学校的任何一处场地。在学习上,可将抽象的概念或活动以概念图或视觉计划表形式直观具体地呈现出来;在儿童常用的物品上粘贴标签,帮助孤独症儿童有效、独立地区分物品的功能。只有当学校的环境对于孤独症学生是易读的、可理解的、具有条理性的,他们才能对周围环境充满信任,才会自信地、主动地去做事情。

(四)安全意识。由于孤独症儿童有时会产生无意识的旋转身体、摇头晃脑等自我刺激行为,以及撞击物体、撕咬和拉扯墙面等问题行为,因此,学校有义务保障每个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学校主要教学活动空间、疏散走道及楼梯间的阳角处均应做成切角或圆弧形;[7]室内地面的光滑程度要适宜,避免打滑摔伤;墙体也要选择光滑、柔软的材料包装,避免悬挂和粘贴尖锐的物体;[8]用作区分隔断的书架、储物柜、屏风等家具物件既要稳固安全,以防倒塌威胁学生安全,又要错落有致,便于观察孤独症学生的各方动向;门窗也需加装防护网,避免学生逃离和不慎坠落等意外事件。选用安全无毒的玩教具材料供孤独症学生使用,避免使用尖利、细小、易碎及“三无”产品,确保玩教具的安全性。此外,急救药品的配备、电子设备使用中的用电保护措施、消防安全和疏散、教师的户外监护也都不可缺少。

(五)资源中心。若把学校比作微型城市的话,那么资源中心就是孤独症学生的家。学校中的这个“家”,一定要安静和舒适,确保给予孤独症儿童充分的安全感。如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线和通风,控制适宜的温度,维持身体的生理调节功能,使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空间的背景颜色宜选用浅蓝色或浅绿色,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平静心情,解除大脑疲劳。[9]配备易获取物品、不易分心的封闭式储存柜和开放式货架,并利用屏风、柜子、家具布置、地面颜色、线条变化等划分出隔间区域,确保孤独症儿童在不同的隔间区域内顺利开展相应的活动。资源中心也是富有科技元素的地方,可充分利用辅助技术的功能,对孤独症儿童开展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等干预训练。例如,微电脑语音沟通板或图片沟通本可帮助儿童实现与外界的沟通;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促进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引入机器人,可提高儿童的表情辨识能力,改善其社会交往缺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安排一个窄小的、安静的空间或角落作为“安全岛”,当孤独症儿童受到过度刺激、不知所措时,可以到“安全岛”这里寻求庇护,实现镇定、冷静、平复情绪的功用。

综上所述,无障碍环境是社会为残疾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所提供的重要支持,蕴含平等、包容、友善的人文情怀。对孤独症友好的无障碍环境构建同样需要人类基于理智、科学和以人为本的智慧构思,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个体儿童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环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