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辉,李思远
(1.南京审计大学 期刊社,江苏 南京 211815;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总体要求,要求推动媒体有关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3]其中,学术期刊作为我国科研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被寄予厚望。学术期刊要积极优化传统媒体的形态,主动拥抱新媒体,加速与新媒体融合的进度,这既是新形势下学术期刊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也是切实推进学术研究进一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4]。
作为学术期刊的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于推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2019年2月,江苏省委常委召开会议,强调应主动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支持主流媒体通过融合以进一步推进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并要求统筹用好专项资金对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以及加大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力度。[5]2019年9月,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专门组织开展了首届江苏省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围绕“新媒体、新平台、新服务”主题进行充分挖掘和探讨,省内近百家报刊单位积极参与。2021年5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市广电集团、南京广电越界文化创意产业园及南京市江宁区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融合的主要实施单位对媒体融合中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内容创优等方面内容作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并和其他省份的新媒体融合主管、主办单位进行经验交流。在具体的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方面,2021年3月,“新时期高校学报数字化平台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文科学报常务理事(单位)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就新时期高校学报数字化平台建设以及新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江苏省期刊共建数字化平台的设想,并探讨了如何联合起来发挥数字化传播的效果,讨论了通过新媒体手段把碎片化的学术信息联合起来的可能,同时提出数字化转向数据化发展的方向。会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主任王文军提出,可以将期刊新媒体行为作为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之一,可以通过专题文摘和全景平台的方式推动江苏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①参见:https://mp.weixin.99.com/s/IZ0pKy-VoWb9h-fB2JQReQ。最近几年的江苏省期刊编辑培训班都把新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介绍国内的成功经验,以期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共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现已成为江苏省期刊评价考核的指标之一,通过具体指标的考核推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总之,江苏省的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已经从理论宣传层面进入了重点落实的实际操作层面。
虽然江苏省学术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创新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是其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6]首先,目前江苏省的学术期刊对微信、微博、QQ群和应用客户端软件(APP)等新媒体的应用还比较少,表现为传播范围小、知识内容服务单一、数据缺乏二次开发、市场运营和回报能力弱等。其次,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应用还没有全面进入大众的视野,尚不具备普惠性,这方面的受惠者仅为少数特定人群。[7]笔者对南京100位非高校教师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只有6个被调查者关注过学术期刊公众号,应该说学术期刊在贴近大众方面做得还不够。再次,从江苏省13个市的具体情况来看,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介使用较好的主要为报纸、广播、电视,而学术期刊客户端的使用效果还不理想。[8-9]学术研究天然的“象牙塔”以及学术期刊“散、小、弱”的特征,限制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效果。[10]实际上,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学术期刊良好的数字化出版。[11]然而,很多学术期刊由于资源的限制,在对传统纸质期刊进行内容数字化再现后就停止了,对数据的挖掘和互动交流等增量知识性服务鲜少涉及,进而导致新媒体融合的效果不佳。最后,江苏省学术期刊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基本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于为什么与新媒体融和、怎么融合等问题不是很清楚或者说缺乏清晰的思路;投入的成本和产出不对等,如果仅由学术期刊来推进融合,难度大、效果不佳;由于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低下”,普刊和小刊与新媒体融合的难度更大,就算借助国内较大的数字化平台,其发展都具有明显劣势;普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12],等等。之所以会面临以上这些困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现行体制机制的约束。一个新业态的出现,必须要有健全的体制机制的保障。目前,江苏省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第一,还存在不少僵化的地方。传统学术期刊向新媒体过渡需要有新的体制机制的支持,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以使新媒体的生产具有合法性和普适性[13]。目前江苏省学术期刊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被动容纳自发性的新媒体创新行为方面也多有不足。第二,学术期刊评价是学术期刊发展动力的主要源头之一,但是目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还没有很好地把新媒体融合发展纳入进去,还没有有效的指标来评判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好坏、快慢,使得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缺乏外在的动力。第三,第三方消费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学术期刊消费主要借助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第三方平台实现,学术期刊将学术产品交给它们,然后消费者通过购买这些平台数据使用资格从而间接购买了学术期刊,这种打包式的第三方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自媒体的发展,单一的学术期刊在强大的第三方平台面前显得渺小,导致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变的内动力不足。第四,现有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对于发表在网络或新媒体平台的论文还不认可,针对网络出版内容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等的考核体系也是欠缺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期刊全面网络化、数字化的步伐。第五,学术期刊的管理部门众多且分散,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于学术期刊的管理机制、组织架构、用人机制、分配制度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形成了各种壁垒,限制了学术期刊和新媒体融合的作用空间。
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自身供给结构的不合理。学术期刊的供给量相对于整个出版市场而言非常小,再加“小、散、弱”的特征限制了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导致在管理机制、人才结构、技术支撑、资金保障等方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而言,办刊者固守原有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象牙塔”思维,对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平台的接受度较小。学术期刊的办刊资金多由主办单位拨款,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剩余费用非常少,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使得学术期刊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陷入“无资金注入—难以创新—缺乏用户黏性—无盈利”的“死循环”中。学术长效应和考核短效应的冲突使得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缺乏长期规划,学术期刊新媒体的打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为长效应;而期刊的学术评价、编辑工作的绩效评价往往一两年便考核一次,为短效应,学术评价和考核的短效应容易滋生短视行为,以致学术期刊新媒体的发展缺乏长期规划。目前,多数学术期刊依托高校,在单位中往往属于辅助性部门,被“边缘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术期刊编辑的不受重视使得他们往往普遍缺乏主动融合的积极性与执行力,创新发展的内在阻力很大,很难吸引具备信息技术或经营能力的人才。以上种种都会影响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和效果。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2]因此,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及新媒体发展理念的宣传对于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至关重要。笔者以江苏省学术期刊发展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及省期刊协会等要以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纲领,在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宏观规划、考核办法和行动准则。其次,在发展理念方面,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引入移动互联、社交媒体传播、服务型治理等思维,对传统编辑出版以及学术传播思维进行补充或改造,形成“内容+平台+互动+数据库+知识个性化服务”的新发展思维。再次,在期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逐步引入新媒体发展的考核指标,为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制度支持。最后,继续强化学术期刊行业管理机构的作用,逐步减少办刊的行政壁垒,尝试通过形成联合办刊的机制和办法,建立统一有效的学术期刊市场,通过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形成期刊集团化经营模式,从而推进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其中“互联网+”的改革是重要举措之一。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继续加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将期刊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像等电子化处理方式展示出来,进而为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提供素材。2.不同期刊之间、同一期刊内部不同部门及不同程序之间要建立统一的数字标准,努力改变各自为政的状况,建立统一、有序的学术期刊生产和市场供给标准。3.努力实现从传播到生产、管理、组织构架等全方位的互联网驱动,做到有效管理、能动创新,让数字技术服务于学术研究。4.通过在线数据分析处理、典型数据挖掘等技术,不断优化现有数字资源的使用。5.通过将海量学术研究及学术出版的数据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实现知识的持续、增量获取,形成数据库,把数据加工、数字阅读、数字教育作为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体的知识服务体系。6.加强与新媒体的嫁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对学术研究做到快速反应、主动牵引和创新发展。
作为学术传播的主要媒介,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背景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进一步满足作者、读者的专业化和个性化需求,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学术期刊与相关主体之间的精准对接和提供可持续知识服务的功能,加强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发展之间的良性互通。学术期刊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适合转型升级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学术编辑的主体地位、社会认同感及从业成就感;通过人才引进或技术外包的方式解决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2.提供专项资金。根据江苏省委常委“统筹用好专项资金对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的指示要求,学术期刊各主办单位应将新媒体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并专款专用。3.主动消除行政壁垒,探寻期刊/编辑联盟的新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大型学术期刊出版编辑数据库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将学术资源按学科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再次整合,这需要从顶层到底层的制度设计和强力贯彻,以及从底层到顶层的自我创新和发展模式的总结。4.建立良好的自有数据库和传播渠道。除了与中国知网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外,学术期刊还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和传播渠道。比如建立过刊原文数据库、学术专题数据库、论文原始数据库、作者数据库、审稿专家数据库等,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5.全面引入和应用“互联网+”思维,通过技术改造,利用“互联网+”,追踪与论证学术研究的选题,进行栏目策划,黏合读者、作者、编辑三方,推广学术以及举办学术互动沙龙,收集与反馈产品效果,解读政策和建设智库等。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供给侧改革除了多维再现内容数字化以及利用第三方平台传播外,在新媒体运用方面至少需要具有两个层次的微观功能:一方面,通过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应用的查询、咨询功能,作者可自由查阅稿件处理进度和咨询编辑;系统也能够自动给作者发送稿件处理信息,具有通过邮件、短信等回复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功能,且读者能够在网站或客户端上浏览过刊文章。目前,学术期刊基本能实现这一层次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新媒体手段及时发布栏目策划和约稿方案;开辟学术沙龙,增加学术期刊与相关主体的黏性,使编辑与相关主体之间能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互动交流;设定分类调查板块,有目的、分类别、自动化地收集相关主体对学术期刊出版行为的看法和需求,可以模仿一些大型金融公司的分类调查系统进行设定;采用新媒体技术,举办线上专题学术会议,实现主题探讨;设定数据反馈板块,定期、动态地反馈已发文章的引用、转载和获奖等情况,对其学术影响力及时进行反馈,同时为编辑部提供未来筛选文章的决策信息;通过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提炼和发布与办刊宗旨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重大基金项目情况以及国内外同行主流期刊的研究动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与作者交流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并将与读者的交流从已发文章的学术发布转向专项知识服务。
媒体融合时代的开启势不可挡,这是学术期刊面对的挑战,更是其发展的机遇,学术期刊人要积极面对这场变革,通过不断自我创新和超越,承担起新时代学术传播的使命。本文主要借鉴江苏省关于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分析其发展困境及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路径,其中强调学术期刊应该加强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江苏省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借鉴。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推动应该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导向,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切实提高新媒体在学术期刊应用中的功能定位,同时尝试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学术期刊新媒体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学术期刊单位也应该摸索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从人才、技术、资金角度加大对新媒体应用的投入,进而更好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实现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