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女性闲游活动研究

2021-02-01 06:58徐丽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才女庙会出游

徐丽苹

(上海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30)

一、晚明女性闲游的时代背景

明初的女性在思想上十分封闭、保守,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从明中叶开始,社会给予了女性一些相对自由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她们可以经常迈出家门,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如进香、庙会、游湖等。[1]这些女性的社会身份多样:有官宦人家的妻女,随经商的丈夫一同抛头露面的妇女,以及需要外出工作以补贴家用的贫民女性等。但是,这些女性不论身份高低,都有外出参加节日庆典、庙会等社会活动的权利。至晚明时期,女性出游的机会得到了进一步增加,可以说,女性出游是晚明时期值得关注的社会与文化现象。

首先,朱元璋采取一系列雷霆手段,使明朝政逐渐稳定,至明中叶,经济繁盛,百姓安居乐业,甚至出现了奢侈风尚,当时的社会经济已十分发达,具体表现在百姓的衣食出行中。[2]至晚明时期,商业的繁荣以及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游赏山水的风气在士大夫阶层甚为流行,甚至出现了夫妻同游的现象,许多夫妻“伦则夫妇,契兼朋友”[3]211。

其次,虽然儒家思想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剥夺了女性的基本权利,认为“足不出户”是女性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但是,到晚明时期,心学逐渐替代程朱理学占据了主导地位,主张以人为本、遵从内心,同时,疑古思想抬头,李贽等思想家敢于怀疑儒家传统礼教中不合理的部分。[4]比如李贽就曾明确反对过“妇人见短,不堪学道”的言论。[5]在这些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之后,部分束缚女性的陋习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二、晚明女性出游的原因

为什么晚明女性的出游活动明显增加?在一些古典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对此现象都有所解释。宋以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态度一直是以保守、封闭的观念为主,女性自身也须恪守封建教条制度,不可随意抛头露面。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对男女的活动空间作了明确划分。比如元末明初的徐一夔在《邹母传》中提到,邹确移居杭州时,与其弟商量带着邹母一同游湖,结果遭到邹母的拒绝和训斥,她认为妇女不得昼而游庭。[6]可见当时的妇女本身对女性出游一事就持保守态度。然而,实际上晚明不少闺秀都有走出闺门的经历,她们或是随夫宦游,或是夫妇同游,如《儒林外史》中记叙了杜少卿夫妇游山之事[7],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至老勿逾内门”[8]的儒家伦理规训。晚明女性出游的原因,主要有经济的发展及思想的开放、相关书籍的传播、旅游业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经济的发展及思想的开放

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开放是晚明女性出游活动增加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商业的繁荣,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无法一枝独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人获得了大笔钱财,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去经商。在这种商业勃兴的环境中,女性也会以一些特殊的方式加入其中,并表现出相当的才智与远见。如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一则小故事《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其中的黄善聪自幼女扮男装随父经商,她在父亲死后继续经商,前后闯荡江湖七年之久,熟谙生意之道,在她的女性身份暴露之后,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赞赏。[9]这说明晚明女性也会因为商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获得自由出行的权利。

同时,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思想领域也或多或少地有所解放。晚明时期,社会上兴起一股张扬个性与释放人欲的思潮,这对封建伦理规范产生了一定冲击,不少开明的富裕家族都比较重视对女性的培养,社会上也形成了重视才女的良好氛围。其中,晚明吴江女性作家群体的兴起带动了女性文学的繁荣[10],如沈宜修①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江苏吴江人,明代才女,文学家叶绍袁的妻子,著有诗集《鹂吹集》。、叶小鸾②叶小鸾(1616—1632),叶绍袁、沈宜修之幼女,字琼章,明末才女,代表作《返生香》,由其父叶绍袁收于《午梦堂集》中。等,她们的文学才能得到了当时文人的认可和赞赏,女性的才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才女们也有机会出现在一些公众场合。

(二)《牡丹亭》《西厢记》等书籍的传播

有明一代的女性通过一些途径可以阅读到《牡丹亭》《西厢记》等反映女性情爱意识的书籍,因此,她们在向往美好爱情的同时,也会表现出对“迈出家门”的渴望。在当时相对宽松的社会背景下,一些女性确实能够实现这个愿望。有资料显示,晚明很多书香之家的女性都读过《牡丹亭》[11],她们在为“柳杜”的爱情感动之余,也对外面的天地和自己的爱情产生了向往。当时的话本中常有富家小姐偷偷离家,出门游玩碰到心仪之人的桥段,尽管其中难免会有说书人的夸张,但并非毫无根据,冯小青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冯小青,名玄玄,字小青,明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府(今江苏扬州)人,著名才女、词人。冯小青十分欣赏《牡丹亭》,“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12],她对书中描绘的美好爱情很是憧憬,这也影响了她的爱情观。冯小青与丈夫冯通相识于元宵灯节,冯通被她的才华、气质所惊艳,后来小青虽然嫁给了冯通为妾,但是却处处受制于冯通的原配夫人,结果郁郁而终。冯小青的经历和诗词作品至少能说明,《牡丹亭》《西厢记》等反映女性情爱意识的书籍确实会影响女性的价值观,而且对于像冯小青这样的才女来说,她与冯通的缘分就是因为一次外出的偶遇而产生的。出游对于拥有才华的女子来说,在施展才华的同时还能获得别人的关注。这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女性通过自己的学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三)旅游业的发展

明中叶时,旅游这项活动还未得到社会的认可,被认为是耽于享乐,不是正经的活动。至明万历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渐兴旺,开始在士大夫阶层中流行。很多文人雅士不仅把旅游当作一项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更是将其作为彰显雅士身份的标志,甚至还出现了类似旅游指南的书籍,如《湖山胜概》①陈昌锡著:《湖山胜概》,明万历年间彩色套印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其中对杭州西湖等景点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与旅游相关的出版物,如文人游记(如王世性的《五岳游草》《广游志》[13]),景观介绍、景观版画类书籍,等等。这些出版物的流行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旅游欲望。虽然当时的女性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旅游信息,但是她们的父兄、丈夫则很容易被旅游潮流所吸引,这也间接地给了这些女性接触旅游的机会,甚至有的较开明的家庭,还会带上家中女眷一同出游,这是当时社会所认可的。因此,旅游业的兴起成为了晚明女性出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晚明女性主要的闲游活动

古代女性只在参加一些公共活动时才能获得短暂的出门机会。晚明女性的主要出游活动有庆祝节日、寺庙进香、庙会、游湖等。在这些活动中,她们自身往往也是一个重要“景观”。

(一)庆祝节日

古代女性在节日时有一定的出行自由,这在地方志文献中多有记载,这些节日给了她们一些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元宵节。元宵节是古代重要的节日,会吸引不少市民出门游玩,女性也不例外。元宵节晚上会有花灯会,男女老少都会出门凑热闹,如《松江府志》中就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元夕‘采竹柏结棚于通衢’作灯市,观者嬉戏或至达曙。……十七日,相传普照寺燃巨烛会,七日方散,今不复见。”②转引自何惠明:《云间考述》,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378页。在江南地区,元宵节也被称为“花灯节”,有放花灯、猜字谜的习俗,在明清话本中有很多描写,这也常常是发生“才子佳人”故事的重要节日。虽然话本小说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市民的一种心态,他们是很乐意举办这种盛会的,不仅可以帮助青年男女获得良缘,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官府到百姓都支持这种活动。更不用说本来就自由受限的女性,她们当然会珍惜这种外出游玩的机会。

(二)寺庙进香

明万历时期,士大夫阶层中兴起了一股佛禅之风,影响所及甚广,女性奉佛者颇众。那个时候的女性去寺庙大多不是出于信仰的原因,而是借此机会出门游玩,而且这种出行往往是最受家人认可的。即使有些女性不信教,仍会借助去寺庙进香的机会出门游玩。[14]《西厢记》中,崔莺莺跟随崔老夫人一同去普救寺进香,就在那里遇见了张生。[15]且不说崔老夫人和崔莺莺是否真的信佛,但是这种少有的出门机会是她们愿意去寺庙进香的根本原因。

(三)庙会

明朝江南地区的很多乡镇都有举办特色庙会的习俗,年轻男女往往是主要的参与者,这个时候女性可以理所当然地走出家门。在很多庙会活动中,都有女性的身影出现。③陈葜纕、丁元正修,倪师孟纂:《吴江县志》卷三十九《风俗》,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这说明了当时社会是允许女性出门参加庙会的。庙会的活动一般与节日有关,主要的参加者是年轻男女,多出于婚嫁目的而举办。当然也会有年纪稍长的妇女参加,只不过她们的身份多为带晚辈出门的家长或替年轻男女牵引姻缘的媒人。因此,庙会的举办不仅能加强当地民众之间的凝聚力,还有助于解决年轻男女的婚嫁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游湖

晚明商业的繁荣以及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促使游赏山水的风气在士大夫阶层中甚为流行。这些士大夫常会带着家中女眷一同出游,游湖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参与的女性往往都有一定的才情,所以才会热衷于这种诗意浪漫的活动。一些晚明才女多是在出游的过程中开拓了眼界,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游湖活动多出现在江南水乡地区,一方面是因为江南的地理条件优越,山水湖泊遍布,风景优美,文人墨客极爱泛湖赏景;另一方面,江南水乡才人辈出,很多文人都以诗词歌赋表达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其中不乏一些闺阁小姐游湖赏景,如张岱在《秦淮河房》中描写南京秦淮河上的游客,称“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16]。游湖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碰见陌生人的机会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小姐们的清白名声,这些闺阁小姐多半是具有一定学识的,这更加深了她们对游湖这种雅致活动的喜爱。在一些才女的诗文中也能看到对山水湖泊的描写,如叶小鸾的《游西湖》:“堤边飞絮起,一望暮山青。画楫笙歌去,悠然水色冷。”[3]311女性出游的场景除了可以在诗文中看到,也常出现在一些绘画、漆画、雕刻等作品中,如“明人绘《清明上河图》卷局部,画中两人抬轿,旁有老妇跟随,可猜测轿内乘坐者应为贵妇人”[17],由此可知,对于古代有身份的妇女来说,出游是被允许的,而随行的丫鬟也会因此获得短暂的自由。

四、结论

晚明时期女性出游活动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经济繁荣、思想相对开放,对女性外出活动的限制有所减少;另一方面,一些闺秀受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自身思想有所开化,萌生追求自由空间的意愿。庆祝节日、寺院进香、参加庙会和游湖等闲游活动成为闺秀们迈出家门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女性的社交范围更广、眼界更加开阔,是古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尽管总体上古代女性仍处于被压制的境地,但这种闲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明女性所获得的短暂的自由机会,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更是成为激励后世女性勇敢追求自我的动力。

猜你喜欢
才女庙会出游
我们班的“四大才女”
新年智慧庙会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元宵节,逛庙会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未来出游大作战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薇coco薇》编辑们的出游心水鞋包推荐
大卫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