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家官 陈润欣 陈姝含
(江苏海洋大学 江苏连云港 222069)
在大学读书学习期间,学生难免会对国情和政策出现不了解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做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对自己没有益处的事都不关注。另一方面是现在网络上的娱乐看点很多,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学生对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就降低了。从这一点来看对国家和学生个人的发展影响是不好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让高校学生亲身接触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的真实生活,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是如何落实到一线基层,对国家的发展情况有自己的判断。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差别,体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能够在积极与消极混合的复杂社会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状况,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深度得以升华。让大学生站在时代高度来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和社会潜在的发展愿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目前自己所应背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地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
高校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尤其在我国高校教学知识内容有限的情况下,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接触形式不同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以此提升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2]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的差别。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理论与实际之间差别的方法,提升实践的能力。
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自主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处理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抵挡挫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尽管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很高的价值功能,但在高校中使学生主动关心、重视这个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主动性。目前阶段可采取的宣传推广方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校园公告栏。高校校园内各教学楼周边的公告栏、食堂周边的公告栏、图书馆和宿舍周边的公告栏,这些都是做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必要渠道。校园内公告栏的放置考虑到了学生校内的出行,使得学生能够随时关注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
2.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互联网无疑是当下最快捷、方便、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许多高校都已完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官网、微博、公众号等平台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到重要的信息动态。高校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发布“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3.“三下乡”主题宣讲会。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筹备期间,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举办主题宣讲会,并可以通过学生会或社团的力量组织实施,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
4.“三下乡”经验交流会。高校可以通过“三下乡”经验交流会的形式来介绍历年活动的开展情况,邀请往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实践团队和个人代表分享实践心得和感受,让同学们认识到“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通过系列的宣传,提高学生对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杜绝出现学生对“三下乡”了解不够、认识不深、动机不纯、实践随意等情况,切实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高校应该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前,组织“三下乡”实践培训,首先要了解参与活动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根据开展的活动形式,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培训的内容应该囊括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必要的心理知识、调研方法、沟通技巧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通过活动前的培训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政策方面支持外,还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将严重制约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避免出现实践团师生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因资金短缺,而出现无法实施的情况,影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高校应设立专项基金项目,做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筹备工作,处理活动经费支出,以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创照有利条件。除此之外,高校要寻求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主动建立与企业的联系,构建校企合作,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以此来缓解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对于具有鲜明特色且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项目,高校应重点关注,并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满足实践活动的经费需求,打造品牌化的社会实践项目。
传统的实践模式不能够吸引起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高校应鼓励打造具有专业特色、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只有开展符合时代背景,满足学生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活动,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举办具有创新性的特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增强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重视,加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与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保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形成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新时代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活动。本文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着手,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相关研究,分析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对策:第一,高校要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学生对于“三下乡”的思想认识;第二,高校应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高校需做好资金筹备工作,加强资金投入,打造品牌化实践项目;第四,高校应打造具有专业特色及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第五,高校应构建长期有效的实践基地,提高“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实现“三下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