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中“三农”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02-01 00:27邵西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农思政意识

王 慧,邵西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现如今,“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提升问题解决成效,应当促使更多高素质以及专业水平强的大学生投入到该事业当中去,而思政课是学生“三农”意识培养的载体,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探索。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水平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开始突出,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生态环境压力进行缓解,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导致农业领域中的国际竞争呈现出更加激烈的特点,因此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有效落实这一要求,应当在农业创新的过程中持续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现代种植业。无论是在农业科技知识推广、新型农业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还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应当加强对现代管理理念以及科技知识的应用。但从目前来看,在我国总体的农村劳动力中,仅有12.4%左右的劳动力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则只有50.2%左右,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在劳动力总数中有着高达37.4%的占比,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化发展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大幅度向城市以及非农产业进行流动,这导致农村的劳动力结构正面临着极大程度的变化,从其整体的劳动者素质来看,正逐渐体现出结构性下降的特点。而大学生本身有着个人综合素质较高以及专业科技管理知识水平高等特点,是当前我国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应当促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和积极地投入到“三农”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2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三农”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三农”意识的形成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作用,服务“三农”是缓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相关文件中指出,应当围绕着解决种地问题这一核心内容强化开展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并立足于高效缓解资源环境对于农业发展所造成的制约,加速转变原本的单一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农产品的安全性,加大力度发展更加安全和优质的农产品,进而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落实其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先进生产技术以及较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要求。基于此,在农村积极创办各种专业合作以及股份合作等的农民合作社,不断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相关民营企业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就业岗位的增加,对于当地的农业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调查表明,Z地区于2020年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招聘会上总共包含了3000多名大学生,在双向选择之后最终签订了2132份意向书,其中还包括312份研究生签订的意向书。但在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中对于大学生所开展的服务“三农”意识方面的教育面临着程度不足的问题,大学生普遍没有对“三农”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笔者在对S地区高校所开展的调查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形成良好的服务“三农”的意识。本次调查对象中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比例为3:7。而在接受调查的总人数中,仅有16%的大学生对“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关注,30%左右的学生对于国家针对“三农”问题所出台的各项新政策存在了解不充分的问题,其中绝大部分大学对于农村的了解是通过媒体或者是父母的讲述。此外,仅有27%左右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工作,还有59%的大学生对于到农村工作有着不确定的态度。经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服务“三农”需要将能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作为基础,还要确保各种项目安排以及资金帮助能够得到高质量落实,并且其工作所在地有着较好的经济发展状况[1]。

人民网于2017年开展了对大学生 “最想就业的城市”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就业城市大多为中等发达城市,高达58%。然而,虽然近些年来多方面都在呼吁“逃离北上广”但仍有40%左右的学生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选择农村或者是三四线城市的人数极少,这一调查研究结果也表明,当前大学生未能够形成良好的服务“三农”的意识,并严重欠缺对其的职业认同,有必要在当前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于“三农”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于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

3 思政课教学中构建“三农”意识培养体系的途径

3.1 提高重视程度

从目前来看,部分学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服务“三农”意识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仍存在不足之处,唯有真正从意识层面人认识到“三农”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够为后续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是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共同开展的必要条件。基于此,学校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学生 “三农”意识培养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在思政课教学中构建“三农”意识培养体系对于提升我国高校整体教育水平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进行落实的时候应当加强对于以下几方面内容的重视[2]。

首先,高校应当在现有的日常思政教学水平评估中融入对于学生“三农”意识的培养。其次,高校需要健全和完善其当下的教学人员队伍,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思政课教师,另一方面要强化开展对于高素质教师的选拔工作,使得教师能够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和职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思政科教学中的“三农”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高校应当尽可能提高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选拔的标准和要求,并将具有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教学能力作为至关重要的衡量指标。最后,高校需要加大对于教师“三农”意识培训的力度,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作为其接受教育的第一媒介,其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唯有真正实现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才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为学生“三农”意识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三农”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此同时其还面临着不合理的问题,久而久之,势必会对思政课教学中“三农”意识培养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难以充分展现出教学标准的科学指引作用,不利于学校对其展开更加科学的部署。基于此,高校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其更加规范和统一的标准,以实现对于“三农”意识培养成果的科学评判,构建起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引规范,这样一来便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合理指导,最大限度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方向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三农”意识。

3.2 强化实践教学

现如今,在绝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三农”意识培育工作的过程中都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下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水平的提升,基于此,高校在实际进行大学生“三农”意识培养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落实对学生“三农”意识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思政课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具有更加明确的主体,并促使其能够同大学生自身能力目标相适应。思政课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更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营造其良好的服务“三农”的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第二课堂的拓展,此举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其对于学生“三农”意识的培育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课教师具体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农村当中,并利用各种条件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能够促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其所取得的成果产生更加直观和贴切的感受[3]。

以某高校为例,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深入农村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都对农村当下的发展速度产生了更切实的认识,并惊叹于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对其产生了更高的认可度。例如部分学生更加直观地意识到了以工代民政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有部分同学在深入农村基层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层次地意识到了乡村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魅力。这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对当前国内的新农村建设状况展开实地调研工作,这不仅能够同实践教学的特点相符合,还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当前国内客观存在的“三农”问题的了解程度。除此以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在农村进行国家“三农”相关政策的普及,并针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普遍性问题提出课题,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工作,然后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此举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学生本身调研能力的优化提升,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宣传政策的过程中,对政策产生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认识与解读。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大学生“三农”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依靠简单的理论知识,而是应当充分意识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并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三农”意识的培养提供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思政课的作用,实现学生“三农”意识水平的提升。

3.3 优化理论教学

除了要加强学生在“三农”意识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强化开展实践教学以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当积极进行理论教学的创新。为了能够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高质量落实对 “三农”意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应当首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并使其在理论学习阶段形成自身对于服务“三农”方面的相关职业理想。高校应当不断增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在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进行探索的时期给予其积极正确的引导,促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 “三农”意识,并主动对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高校还应当鼓励学生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自行展开深入的探索,具体包括农村弱势群体现状以及农村发展的整体现状等,此举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并更加主动地关注各种“三农”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进而形成更加完善和健全的服务“三农”意识的教学体系。

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挖掘“三农”问题同思政课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组织构建“三农”问题的专项教学专题,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农”意识培养所进行的理论教学的实际水平,还能够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引,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4]。

3.4 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大学生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有着较高的活力、热情以及科技水平,其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将会在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实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此,为了能够充分调动起大学生加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观能动性,则应当通过思政课教学,激发其对乡村发展的热情,并形成高翔的情怀,此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清楚地了解当下我国的国情以及发展战略。在长期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农村在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都面临着发展较为落后的现象,深入对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可以让人们对农村应用先进技术的必要性以及改变乡村现状的迫切性产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升学生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并将服务“三农”意识贯穿于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读大学生以及毕业大学生应当从多种渠道着手,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这样一来便能够为乡村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遇,进而为乡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一股全新的活力。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三农”意识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开展红色教育,这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践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与此同时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政治教育意义。高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时候应当鼓励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红色扶贫”主人翁意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红色信仰的传递,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村是我国开展革命的发源地,早在革命最初,中国共产党人便在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基础上,在不断的革命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井冈山是星星之火点燃的地方,在革命发展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延安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东北抗战也是推动我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在思政教学中能够接受红色信仰的熏陶,并不断被各种红色实践以及红色英雄所感染,进而促使红色能量更加广泛地传递到更多的地方,提升红色正能量的影响力。

从目前来看,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发展存在着较为落后的现象,若想提升其发展成效势必需要来自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投入以及支持。而高校大学生更是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积极运用从思政课中收获的相关知识,在形成良好“三农”意识的基础上,端正态度,用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当中去。这样一来便能够实现学生由思政课堂向实践工作的转化,切实展现出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优势,将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5]。

结论: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构建起良好的“三农”意识培养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服务“三农”的事业当中去,这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三农思政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