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飞,郭长帅,滕婉蓉
(1.石河子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大中小学部署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意见》《纲要》相关部署安排,为我们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作为具有“兵”的属性、在兵团精神滋养下的兵团高校,在祖国的边疆发挥着“教育戍边”的稳定器作用,理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兵团高校大学生鲜亮的底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人类本身。”[3]通过劳动,人类改变了自然界,形成了人的本质,促进了人类全面发展。
1.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通过劳动实践,获取生存资料,在生产劳动中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了能够得到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就必须让年轻人不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5]137从这个角度而言,劳动形成了人的本质,人的教育也是通过劳动实践来获取。
2.劳动与教育相融合
马克思认为:“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5]139只有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对教育对象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将知识体系在劳动中转化运用,掌握劳动方法、经验,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形式的发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需求。
3.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特别是对工场手工业取代个体手工业、进而走向机器大工业历史进程的考察发现,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会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从而提出现代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今天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所不同,主要是指人的生产劳动的全面发展,蕴含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需求,促进社会分工更加合理化,教育、劳动两者相融合,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同时,“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成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7]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所以,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题中本有之义。
我国国民教育目标根据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而不断变化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劳动教育从隐性融入到显性提出,始终寓于发展脉络之中。
1.新中国时期“德智体”三育并举形成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这一时期,新中国“德智体”三育并举的国民教育目标形成。通过开展定期“学农”“学工”活动,着力培养德智体发展的劳动者。
2.改革开放时期“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实施,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这一时期形成了适应改革开放“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国民教育目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创新精神,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推进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把‘劳’与‘德智体美’相并列,明确将育人目标从‘德智体美’拓展为‘德智体美劳’”[10]。国民教育目标深化为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新时代劳动教育正式写入国民教育目标。
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我国国民教育目标指导思想紧紧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根本问题不断深化。从隐性育人到显性育人,劳动教育一直融入在国民教育目标中,促进教育事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着力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国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1]“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落实高等教育根本任务需要直面的问题。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载体。
一方面,以劳立德。“‘德’,分为小德和大德;包含私德和公德;立德树人,要立的是大德、是公德、是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之德。”[12]从“小德”上讲,要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美好品德,只有身体力行,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达到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风范,为实现“大德”打下基础。从“大德”而言,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广大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联盟劳动奋斗出来的历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具体劳动实践来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只有通过劳动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用艰苦的奋斗,把中国建设起来、发展起来、强盛起来。无劳不以立德,无劳难以成德。
另一方面,以劳树人。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树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有为之人,是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要素,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依赖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实现这一任务过程中,劳动教育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13]因此,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事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之问。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辗转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兵团精神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几代兵团人用双手将戈壁荒滩变成良田和绿洲、牢牢守卫祖国西部千里边防、防范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创业作风、牺牲奉献意识和开拓进取追求的综合性精神品质,是一种讲大局、讲奉献、讲追求的精神情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疆、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14]兵团精神是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伟大劳动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它根植于革命时期的南泥湾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一辈革命家用智慧和力量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新时代,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一道,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养分滋养广大兵团高校大学生维稳戍边。可以说,劳动教育创造了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产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和平解放新疆以后,集体转业,铸剑为犁,将荒漠变绿洲,从自身家国情感出发,视国家民族利益为旨归,屯垦戍边。通过艰苦环境的磨砺,兵团人用智慧和力量建设祖国边疆,用劳动改善环境,在实践中扎根奉献,用劳动实践诠释热爱祖国的情感[15]14-15。新时代广大兵团高校大学生应当秉承老一辈兵团人热爱祖国的情怀,以劳树德,赓续兵团人家国情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兵团人立足于集体和公众的利益道德基点,在劳动中辛勤耕耘新疆大地,将劳动成果与新疆各族人民共享,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等具体劳动创造中表现出无私奉献的品德[15]15。新时代兵团高校大学生应当发扬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在劳动教育、实习实践中学习理、工、农、医、师范等兵团紧缺专业技术知识,增强文化知识涵养,充分了解新疆、了解兵团,以劳育智,将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面对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荒漠化的艰苦条件,兵团人从零开始,放下枪支扛起犁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创办起兵团事业。通过创造性屯垦戍边劳动行动,发扬了艰苦创业的作风[15]15。新时代兵团高校大学生应当坚守老一辈兵团人艰苦创业品质,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摘棉花”、军训、植树造林、体育赛事等劳动实践活动,增强体质,以劳强体,发扬艰苦创业的劳动作风。
开拓进取是兵团人的基本劳动姿态。兵团人一方面用劳动将荒漠变绿洲,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改革奋进中继续进行伟大实践。通过积极的劳动实践,促进了新疆和兵团事业的发展壮大[15]15。新时代兵团高校大学生应当弘扬老一辈兵团人的进取精神,以智慧和劳动力量建设大美新疆,通过辛勤劳动,以劳育美,以小美践行大美,推动新疆和兵团事业的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将劳动教育融入兵团高校大学生培养,需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既要继承兵团精神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要结合新时代兵团维稳戍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大局彰显时代特征。
第一,把好劳动教育“入口关”。大一是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重要过渡阶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需要从大一打好基础。大一阶段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社团实践等劳动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劳动知识,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在劳动中加强体育锻炼,塑身强体,提升体质。同时合理规划学业,进行职业意识启蒙教育。
第二,把好劳动教育“过程关”。大二、大三等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此阶段的大学生教育之中,可以根据各专业大类、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分类别的融入贯通。理工类大学生通过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参加兵团高校实验实践、参与兵团企业实习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经验。文史类大学生积极参与南疆“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关注新疆现实,面向真实的新疆生活世界、劳动世界。医学类大学生通过医学实习实践,在具体的劳动锻炼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之中进行检验,同时体悟劳动人民的疾病之苦,培养自我“医者仁心”的大医情怀。农科类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南疆基层,将农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知识带到田间地头,积极向基层群众传授专业知识,将农科专业知识写在边疆的大地上。同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做好就业准备。
第三,把好劳动教育“出口关”。进入毕业阶段,积极参与新疆企业实习实践、生产劳动,体验简单劳动生活,学会使用生产劳动工具,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美感。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积累职业经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与国家民族复兴目标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做“局外人”,争当“建设者”,致力于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在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挥大学生主体劳动教育创造力。
一是观念层面,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当代大学生充满朝气和创造力,对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和接受力。但是部分大学生在劳动观方面表现出劳动态度不够端正、劳动良好习惯欠缺、劳动目的过于功利化等缺陷,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应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是通过劳动,兵团人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创造了价值、财富和美好生活,因此要勤于学习,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二是能力层面,大学生应掌握熟稔的劳动技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市场需求不再满足于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而是需要具备深厚知识沉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兵团高校农科类大学生,需要充分掌握新疆先进的棉业相关技术、滴水浇灌技术等,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为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大学生应将所学知识积极践行,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将知识通过劳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
三是精神层面,大学生应积极践行兵团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6]兵团人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改变了新疆大地,塑造了美丽的绿洲。大学生应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学习兵团人扎根边疆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学业中砥砺奋进,培育创新思想、创新能力。
四是习惯层面,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劳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日常抓起。大学生应注意个人日常卫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与兵团植树劳动、志愿服务等劳动活动,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首先,高校层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通过将劳动观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边疆史课程等,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劳动意识入脑入心。思政课程、边疆史课程要注重融入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及党和人民军队和平解放新疆以后巩固新疆、建设新疆的壮举,让大学生感受到艰苦劳动带来的奋斗成果的不易,珍惜当下,做有志有为青年。二是构建并完善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创业课程等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如劳动法、职业素养等,培养大学生劳动法律意识,在就业选择和职业中维护自身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美德。通过第二课堂如劳动与创新实践模块突出专业劳动与创新训练,突出兵团公益劳动、新疆“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强化劳动实践育人成效。三是校园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一方面,在主题节日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通过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主题节日,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在专题校园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劳动专题讲座、兵团劳模进校园、毕业生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向大学生讲述劳动故事,让广大学生感受熟悉的劳动模范的劳动精神,提升自我劳动素养。
其次,社会层面发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军垦博物馆、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为广大学生参观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通过参观展览了解兵团人用劳动创造历史、建设边疆的劳动事迹,知兵团、爱兵团、融新疆,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广大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让大学生在实际生产劳动中提高劳动能力。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及时发布志愿服务信息,为广大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机会和保障。
最后,家庭层面发挥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父母是大学生劳动教育最好的影响人。父母应该注意言传身教,以身垂范,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加强对孩子的劳动锻炼,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干净卫生的好习惯。要教育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加强生活技能训练,动手参与家庭事务,提高生存生活能力。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社会积极联动互动,通过家访等联谊活动,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在社区集体劳动活动中,让大学生感知“社会大家庭”的团结友爱,实现协同劳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