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工具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评《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2021-02-01 00:03程德慧
关键词:中国化视域哲学

程德慧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华民族基于5000多年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智慧: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永恒的生存发展价值。近代以前,中国人通过自己的政治智慧,与世界各国达成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中华文明先进性的生动证明。中国因此一直是东方世界的文化中心。然而,中华文明形成并守成于农业文明,崇德不崇力。当西方国家开启人类工业文明的时代后,就带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明要涅槃再生,中华民族必须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哲学诠释学提出的“前理解”“视域融合”等概念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基本规律。李颖博士的专著《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利用哲学诠释学这一理论工具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是一场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古、今、中、西文明的对话,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

该书首先根据哲学诠释学对理解活动本体论意义的揭示,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一场在中国大地上开展的古、今、中、西文明的对话,从而是一种“视野融合”性质的文化创新活动。然后细致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主题和价值追求上具有诸多的相融性与相异性。如:两者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对人性的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追求、以及超越虚无主义使人安身立命等生存智慧方面存在着既相通又相异之处。

该书提出,作为“西方的反西方主义”,马克思主义类似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世界观,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具有极强的心理相融性。马克思基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世界关系的见解,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维”和“价值理性”,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这一观点是作者有效运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得出的具有创新的观点,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的同仁们具有启发价值。作者运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提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继承了西方“力本体”的文化特色,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关系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分析,震撼了秉持“文明以止”“和谐”“和平”理念的中国人对于物质生产、物质生活历史价值的认识,使其意识到生产力发展之于美好社会生活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该书总结中国崛起的文化秘密在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把“勤劳勇敢”“群体本位”的传统文化精神转变为工业文明时代“团结奋斗”的民族文化精神;在社会组织方式上,扬弃了农业文明以家庭血缘关系、情感伦理义务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方式,扬弃了西方式工业文明以原子式个人、利益驱动、资本逻辑为特征的自发式社会运作机制,创立了一种新型现代化文明。中华文明肯定世界的先验完整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致力于阐发人与世界的义务关系以达成良性互动关系,以和谐、稳定的存在状态为安身立命的价值追求,对近现代西方文化产生纠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是马、中、西三种文化的“视域融合”,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该书立足于阐释马克思所创立的新世界观的文化意蕴,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分析,揭示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的一系列概念、范畴以及话语体系对于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转型的启蒙意义。研究涉及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既需要把握哲学诠释学的知识,还需要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更需要创新性地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相异之处。该书作者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关于哲学诠释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理解和认同,因而能够比较准确地阐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科学总结和揭示中国人民在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构建新型现代化文明的征程上积累的中国智慧,以及展示出的新型民族文化精神。

当今世界再次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中国人民正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世界的中心正在向东转移,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新的现代化模式得到承认、新的工业革命正在到来、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正在竞争。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经历了现代文明洗礼、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奇迹的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一套开辟新型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同富裕、和谐共处、和平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和倡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视域融合”的成果,能为解决世界发展的新难题提供借鉴。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恰似两个极端。西方思想以分裂性的方式理解世界,把世界划分为神圣的和异端的,这种分裂性的理解几乎是一切冲突和战争、迫害和征服的思想根源。中国文化崇尚和合,“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伦理准则与“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社会理想等,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面对西方文化崇尚的“分离斗争”所带来的人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中华民族有更敏感、更痛彻的文化心理体验,更能激发其文化上的问题意识和文化创新决心,激活其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实践智慧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为人类关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新的方案。

该书利用哲学诠释学的“先入之见”“主观诠释”“视域融合”等理论工具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龙去脉,对于当前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文化智慧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等,做出了很好的理论探索。从理解、解释以及视野融合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如何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复兴逻辑。

猜你喜欢
中国化视域哲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菱的哲学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