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认知图式下之《人树》再解读

2021-01-31 23:02李小敏朱蕴轶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斯坦艾米怀特

李小敏,朱蕴轶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1 问题提出

《人树》是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跳脱了当时主流文坛现实主义手法的束缚,加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澳洲本地题材与现代主义手法的匠心运作为怀特本人赢得了国际声誉。小说以叙述家世的形式,描绘了斯坦一家两代人平凡的生活,但是平凡背后蕴藏着个体与所处环境的冲突,蕴藏着个体的孤独感,他们各自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期获得人生的归属感。

作为怀特创作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人树》受到了中外文坛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主要从叙事技巧[1]、宗教研究[2-3]、生态意识[4]和澳大利亚本土化研究[5]等视角分析文本并且深入挖掘怀特本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小说的怀旧主题却鲜有研究,这可能与怀旧在文学中的发展相关,当前怀旧文学的批评已经迎来认知的转向。因此本文采用怀旧认知图式来重新解读《人树》,以期丰富《人树》的文本研究。

怀旧影响了怀特的人生道路以及作品创作。1948年是怀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在犹豫是成为“伦敦知识分子”还是回到“度过童年时代的故乡——艺术家所能汲取的最纯洁的源泉”[6],最后他选择回到澳大利亚。《人树》是他归国后于1955年创作的小说,其中不免流露出作者的心境变化以及重回故乡的感受,本文通过分析怀旧认知图式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怀旧触发机制,怀旧的建构策略以及获得怀旧终极客体的结果,来探索怀特本人的怀旧认知图式,最后分析《人树》这部小说蕴含的怀旧情结对于怀特本人建构归属感的重大意义。

2 怀旧认知图式的阐释

怀旧现象一直是文学表达的主题,英语nostalgia一词由故乡notos和悲伤algos两个希腊词根构成,组合起来的意思为因想念故乡而悲伤。该术语由瑞士医生霍弗首创,1688年他将“怀旧”一词用于描述一种生理疾病。十九世纪之初,怀旧由用于描述心理疾病转变为描述精神疾病,一种与故乡相关的忧郁症。十九世纪末,怀旧被医学家重新定义为一种轻微的神经障碍或身心失调,但是其症状并无大碍。直至二十世纪后半叶,怀旧日益受到营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重视,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与怀旧相关的文学批评的发展。

怀旧文学批评的研究得益于学科的“认知转向”。怀旧在文学界长期以来仅仅被视为一种情感,但是自1970年以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学者认识到人类的复杂情感并非简单的本能反应,其实际是动机和认知系统相关的衍生物[7]。很多社会学家认为怀旧是由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的,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失序断裂的环境,重新建立自我的连续性。Cavanaugh认为,从认知角度描述怀旧并非只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认知—情感”事件,及“一种认知努力”,其涉及情感结构、认知、动机以及情境等因素[8]。

图式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一种经过抽象或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和认知架构,抑或“人脑中的知识单位”[9]。图式不是先天获得,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一种认知建构活动。个体会根据对应的图式来规划自身的行动。

在这些认识的拓展基础上,怀旧现象可以被归纳为认知图式的产物。运用戚涛[10]的认知图式模型可以更好地阐释怀旧的实质:怀旧的触发机制是因为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现实环境不匹配,个体由此产生孤独、断裂和归属感缺失等消极情感,继而采用怀旧各种建构策略体系,成功的建构过程可以帮助个体重新建立自我的连续性,重塑归属感,产生积极的情绪。这个系统展示怀旧的积极建构功能,解构以往怀旧逃避的负面影响。虽说怀旧普遍存在,但是每个个体的怀旧程度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每个模块的内部差别。总体而言,怀旧者的处境越弱势,其怀旧的内容越远离现实,与此相反,怀旧者的处境越强势,其怀旧内容越接近现实。

3 《人树》人物怀旧认知图式的运作

3.1 怀旧的触发机制

根据怀旧认知图式,怀旧的触发机制主要是个体的需求与现实环境产生冲突,造成个体自我断裂和缺乏归属感,进而使个体产生孤独、忧郁以及失落感。依据这种触发机制,需要分析环境与个体能动反应的交互作用。《人树》中造成人物缺乏归属感的环境主要包括:原生家庭、婚姻关系和社会环境。下文将分别阐述斯坦一家两代人与环境的不同能动反应。

斯坦与艾米同为小说中的开荒者,但是俩人的触发机制并不相同。《人树》在开篇即描绘一片荒凉的土地,画面中只有一人、一马、一狗。这是斯坦的出场画面,他一个人孤单地行走在道路上,而后他选择定居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启他的开荒生活。每个在新兴领域的开拓者总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了解他们的内心,与此同时这也为斯坦此后的孤独生活埋下伏笔。随着文本故事叙述的推进,斯坦的消极情绪最初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当斯坦父母在世时,他的家庭纽带因为父母不和睦的关系就已经处于疏散的状态,而后他没有按照父母的计划成为他们期望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家庭纽带日趋疏远。父亲去世后,斯坦开始了外出闯荡的生活,而后母亲也去世,如此接二连三悲惨的事情使原本就不和谐的家庭彻底毁灭,当一个人的家庭不存在时,其归属感的缺失是必然的。斯坦与艾米结婚后,虽然起初的婚姻生活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幸福和新奇的体验,可是婚姻的新鲜期过后,斯坦发现他们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继而二人的心灵世界渐行渐远,婚姻生活并没有治愈斯坦孤独的内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处于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个体的需求依次递增,当个体第二层次的需要都没满足,第三层次的需要也是空白的。战争则进一步导致斯坦积极情感的缺失,因为在参与战争的过程中,他的伙伴非死即伤,他耳边听到的是炮声,眼睛看到的是被轰炸过的建筑[11]285,周围没有安全和谐的环境,因此斯坦的失落感只会增加。艾米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是其幻想与现实的落差。艾米富有激情,渴望浪漫。文中最有力的证明细节就是她在屋子周围种植的白玫瑰。白玫瑰象征着艾米的欲望[12],当艾米婚后来到帕克的房子前,她说道:“我经常说如果我有一所房子,一定也要栽它一株白玫瑰”,这句话显示艾米对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构想,可是他们房子所处的地方偏僻又无聊。艾米善于观察,心思细腻。每当生活中出现意外的事情,斯坦淡定自若的反应总让艾米敏感的心灵受伤,她认为斯坦对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家庭都漠不关心。后来在情欲的诱惑下,她与经过村里的商贩利奥发生关系。艾米对生活的激情日渐被斯坦冷漠的反应所淹没,夫妻之间的隔阂日趋严重。

作为斯坦的子女雷和塞尔玛,他们归属感缺失的原因与父母那一辈亦有所不同。虽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创伤,但是他们却处于社会变革的时代。自二十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走向与西方世界融合的道路,原有对上帝的信仰被科学主义所击溃,消费主义也深深地影响澳大利亚人们的生活方式[13]。因此,他们这一代人对以往的信仰持怀疑态度,但新的信仰还未建构成功。兄妹二人走出了偏僻的村庄,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广阔。城市与村庄的差距导致他们想远离本身土生土长的农村,跻身于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雷拒绝接受父亲斯坦关于到班加雷学鞍具匠的提议,他一直在外面的城市辗转,参与航海经过各个地方,他从未安定生活在某个固定的地方。雷的第一位妻子是修女,可是妻子并没有给予雷理想的生活,在妻子生下儿子后,他就离家出走,和别的女子厮混在一起。因为雷的父母和妻子都没有和雷进行真正深入地沟通,他在这些家庭纽带中并没有找到充分的归属感,所以他一直想要逃离。这种碎片化流动的生活造成雷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他的心灵一直在流浪。塞尔玛也一直被孤独的情绪所包围。作为哥哥,雷一直与塞尔玛处于对立的状态;作为父母,斯坦和艾米也不了解她内心的感受,家庭从未给她带来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乡村生活时,她没有亲密的朋友;因为从小体弱多病,邻居还认为她命不久矣,这些经历都导致塞尔玛缺乏安全感。到悉尼上学后,塞尔玛住在一个远房亲戚鲍凯家,与家人的分离进一步增加她与家庭纽带的断裂感。后来塞尔玛拒绝回到自己的故乡,一直想方设法在城市生存,她想摆脱和父母一样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影响使塞尔玛迷失在物质追求的道路上。思想已经不值钱,富人拥有一切的说话权。这从塞尔玛嫁给律师后可以看出,她穿上裘皮大衣,并且更改名字,告别过去的一切。他们兄妹二人都经历着精神与物质层面的严重失衡,处于“物质至上”的时代,每个人在精神上都是漂泊者。

3.2 怀旧的建构策略

在怀旧认知图式下,个体产生负面的情感后会为了找寻可靠的归属感选择“理想化策略”“疏离策略”和“补偿策略”来建构个体心中象征性的和谐环境。主体能动性因人而异,因此《人树》中斯坦一家四人会依据不同的情感需求,相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重建个体的自我连续性和归属感。下文将分别阐述斯坦一家二代人不同的怀旧建构策略。

斯坦与艾米的怀旧建构策略,有所同亦有所不同。斯坦采取“补偿”和“理想化”策略来改善亲情纽带以及重塑安全的社会环境。小说中斯坦与子女的关系并不密切,反而带着异样的色彩。由于斯坦个人的被动性,在子女的成长初期,他并没有积极参与“父亲”这一角色的建构,以至于孩子与他的关系存在疏离。也许因为第一次做父亲,也许因为斯坦本身的不善言辞,也许因为斯坦的悲观消极情绪,当他意识到父亲的身份时,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不再喜欢和父亲交流,因此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斯坦尝试运用“补偿”的策略以期找回自己在子女世界里的存在感。在斯坦驱车带雷去野外的路上,文本着大量的笔墨细腻地描述双方微妙的心理细节。斯坦努力想使自己与儿子的交流不那么突兀,他决定以一种男人之间的方式交流,于是他开车带雷到他小时候玩耍的地方,以为可以拉近他与雷之间的距离,并把父亲曾经告诉自己的事情同样嘱咐于雷,可是雷并没有任何与父亲待在一起的想法,他认为与父亲待在同一辆车里简直快要窒息。所以在斯坦开始说话前,雷就逃离了这个车子,脱离了父亲的视线,也挣脱了与父亲的联系纽带。斯坦在战争中则采取“理想化”的策略来维护微弱的自我连续性。美好的幻想能够为个体躲避现实的不安全感提供一种方式,所以斯坦运用理想化的策略将现在混乱以及未来不确定的生活建构成稳定美好的生活。他请求妻子艾米将家庭发生的事情写在书信里,这样他就认为个体仍然保持与家园的联系,借此排遣痛苦的战争生活。他在回信中给他们家刚出生的奶牛命名为“和平”,斯坦借此希望以后的日子可以呈现和平安宁的景象。然而艾米为了试图构建自己的归属感,采用“补偿”和“疏离”两种策略。由于与斯坦一起过着重复的枯燥生活,而且她感觉彼此心底存在隔阂,没有心贴心的亲密无间,不免有点埋怨。为了释放自己压抑许久对生活的热情还有对情欲的占有欲,她与见过三面的利奥发生了两次关系。在第二次关系发生后,艾米对利奥说她仍爱她的丈夫。由此可见艾米只是利用这个“入侵者”补偿她内心对斯坦的占有欲,以及满足她对生活幻想的激情。随着利奥的离开,一切又恢复像以前的日子。马德琳的出现,又一次搅动艾米平静的内心,勾起了她的欲望之火。艾米十分羡慕马德琳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拥有耀眼的红发,迷人的面庞,众人的爱慕。因为对马德琳的细致观察,她经常幻想自己就是马德琳,疏离自己与现实的距离。文中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艾米想象自己就是马德琳,遇到一个勋爵的求爱,那人长着阿姆斯特朗的样子,但是却有着和斯坦一样的神态和眼睛[11]186。这个画面暗示艾米通过“疏离”的策略又一次弥补自己对斯坦的占有欲。

处于社会变革的青年人,雷和塞尔玛都深深地沉浸在澳大利亚的城市梦中,他们决定逃离父母辈的丛林生活,从文本能够找出他们一样运用“理想化”的策略寄希望于未来的城市生活。雷喜欢在外面的世界漂泊,花花世界吸引着他的眼球,他自从离开家就很少回来。雷设想在城市的生活重建个体形象,用他本人的话说“他要自己决定去哪里,而不是听父母的”。但是他在悉尼这样的城市中迷失了自我,他做着与混混和无赖一样的事情,却自以为荣,后来事发东窗,他便随船航海。最后他又回到悉尼继续完成他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与一群黑社会朋友混在一起。他误将表面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作真正美好的生活,由于他内心赋予城市生活太多美好的幻想,因此忽视了它的真正面目。塞尔玛同样运用“理想化”的策略为自己创建一幅美好的未来蓝图。当她第一次在航运公司上班,她便觉得鲍凯家索然无味,于是一个人搬出来住。在经历一次跳槽后,她嫁给律师福斯迪克,对外还更换名字,称自己为“克里斯廷”,以期有一个自己设想中完美的身份。在这个城市空间里,她住着恢宏的府邸,穿戴时髦的物品,致力于让每一种家具陈设都符合自己的高雅品位。可是她与丈夫福斯迪克的婚后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满足以及归属感,因为丈夫需要经常出差,她总是孤零零一个人待在家里,再加上双方都没有考虑生孩子的问题,他们的家庭关系纽带也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3.3 怀旧终极客体的获得

在怀旧认知图式视角下,怀旧的终极客体是个体的存在感、幸福感以及归属感,怀旧的认知图式终结于归属感的寻回。怀旧建构需要找寻一个适宜的时空框架,让怀旧者期许的归属感合理地上演[10]。通过分析《人树》中最后四个人不同的结局,能够判断他们个体缺失的归属感是否寻回。下文将分别对比斯坦一家二代人的结局。

虽然在结局的最后,斯坦去世,艾米活着,但是怀旧终极客体的获得却是相反的结果。在怀特的作品中,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导师。当人们在遭遇挫折和迷路时,自然总能给予其温暖的慰藉和相关的答案。“成年人在社会中对自然的渴望,在本质上就是对童年的渴望……”[14],所以斯坦最后回归自然就是回归童年,回归澳大利亚原本淳朴的丛林生活,这些可以给他带来人生的归属感。斯坦一生都在这个村庄度过,他是第一个来这里开垦土地的人,此后家庭的收入全依赖土地。他在这里经过了暴风雨、旱灾、以及大火的洗礼,大自然见证了斯坦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青年到坚毅勤劳的老者。在女儿建议他多出去走走时,他脑海里想到的是继续在此观看蜗牛避过人类双脚爬行的画面,继续在此追寻他走过的细长小路,他与大自然的感情日益弥坚。与大自然建立亲密的感情,给斯坦带来了心灵的归属,他可以从大地中汲取力量来维持自我的连续性。孤独的人可以与自然交流,自然最后会给予他们想要的答案。怀特最后描绘斯坦去世的画面类似佛教的“曼荼罗”,其诉说了返璞归真才是生命的真谛。所以斯坦在大自然中逝世,暗示他回归自然的怀抱,他已经利用大自然建立了自我的连续性,这也间接证明他在大自然中渐渐治愈了以往的负面情绪,获得了人生的归属感。虽然艾米和斯坦同样一生也在乡村度过,可是她一开始并不满足周围的环境:交通不方便,周围甚至没有邻居,生活没有她想象的那么浪漫;后来随着村落的拓展,邮局的到来,杂货铺的开展,她开始更加羡慕外面的生活。但是当他们步入暮年时,艾米随斯坦进城后,她会觉得那里的食物没有自己动手做得好吃,每次家里来客人,她依旧会烤一盘饼干来招待客人。可是在心灵上她与大自然还没有达到深度的交流,艾米不能悟出斯坦所得的真理与安慰。但是由于她一直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这就使她避免被现代化完全地吞噬,使她免于毁灭。艾米的结局间接表明只有主动地回到自然,回归本真的自我,才能寻回个体怀旧的终极客体。

雷和塞尔玛一直处在社会变革的漩涡中,他们的结局也同样间接地显露了作者的创作目的。雷一直紧随社会变化的大潮,各种职业他都从事过,他从离家外出闯荡就没有再回首故乡,他一直在摆脱童年的道路上,一直与自然渐行渐远。这也就暗示了他悲伤的结局,即他在夜总会被黑社会的阿尔费打死。但是他的死亡与父亲斯坦的死亡代表不同的含义,斯坦死后的精神与自然是永伴,可是雷无论肉体还是精神都没有寄托的地方,他的精神和肉体都被工业社会所摧毁。如果他回归家庭,回归故乡,回归自然,他的悲剧也许有可能避免。所以雷一直未获得怀旧的终极客体。塞尔玛起初和雷一样选择逃离大自然,经历了城市精神上的无聊以及贫乏后,她选择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回到她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回到自然的领地。但是她并没有完全明白父亲斯坦对于土地的眷恋,对于自然的领悟。她只是身体回到自然,她的心理仍逗留在城市。每当她看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屋,会觉得这个地方脏兮兮,黑魆魆,而不是感到回归的温暖。每次她都会盛装打扮来见自己的父母,可见她一直被城市所包装,并没有回到自然最初的状态。她一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摇摆,所以即使她最后没有像雷一样遭受毁灭的命运,但是也没有获得归属感。

4 怀特本人怀旧认知图式的运作

通过分析《人树》中人物的怀旧认知图示,可以看出作者在隐晦地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对自然的渴望,对澳大利亚本土丛林生活的怀念。怀特运用“理想化”的策略来创作这部小说,根据自己的怀旧认知图示来弥补个体归属感的缺失。

怀特的怀旧触发机制源于他本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怀特一生都深受哮喘病的折磨,与此同时他又是位同性恋者,在当时的社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且他与家人感情纽带处于疏离的状态,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牧场主或者成为外交官,但是他最后不顾父母的期许成了职业作家。在他成为作家的初期并没受到文坛的关注,因为当时澳大利亚文学界的主流是现实主义写作,以此展现澳大利亚的民族色彩。直到怀特在197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奠定他在澳大利亚文坛的地位。Wildschut等[15]2006年曾对触发怀旧的消极情绪进行分类,他们发现“孤独”是触发怀旧的重要因素。怀特本人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孤独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怀特一生辗转于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这些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加引起怀特归属感的缺失。怀特的童年是在澳大利亚的农场度过,在他十三岁时,他被送出国接受传统的四年英式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英国的教育,甚至认为那是一种非人的监狱生活,怀特曾经这样描述那里的教育,“在英国公学里把自己熨得平平整整。”[16]在返回澳大利亚之后,他的朋友却称赞他为真正的绅士,这样的描述使得怀特十分苦恼,为了真正融入澳大利亚的生活,为了磨掉英国的烙印,他选择挑战澳大利亚的乡土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进一步促使怀特产生个体断裂的感受。在战争期间,他到过中东、希腊和非洲,亲身经历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战争使怀特更加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些经历无一例外都让怀特怀疑自己的归属性,因此怀特选择回到悉尼定居。

但是回归故乡并没有起到想象中的作用,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也会因为事物的改变而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回到故乡后会失望的原因。作为作家,怀特具有比一般人更细腻的情感,因此他更能体会类似的感情,而这也是怀特创作《人树》的原因。他在“回头的浪子”中阐明了他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因就是“澳大利亚的巨大空虚向四面八方延展……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要去构思另一部小说。鉴于我要填补的空白如此之大……唯有这些才使那些人的生活,附带说一句,还有我自己回国后的生活,变得可以忍受”[6],他在创作《人树》的同时是给自己创造了象征性的和谐空间,来重建个体的感情纽带和怀旧身份。而且小说人物的结局也是别有用心的安排:斯坦永久地回到自然的怀抱,艾米留在农村,塞尔玛因为回到故乡免遭毁灭,雷因为远离故乡、远离自然而早逝,可见只有回归故乡,回归自然才能维持自我连续性,巩固个体归属感。因此在怀特回归故乡后,他意图运用“理想化”的策略,在《人树》这个乌托邦的虚构世界里来重建精神家园,重建自己在其中的怀旧身份,以期获得自己归国后久违的归属感。

5 结 语

怀旧认知图式视角为《人树》提供一个新的阐释蓝本,丰富了文本的意义建构。虽然不同个体的怀旧触发机制不同,但是怀特与《人树》小说中人物共同点是对于孤独的感受,对于归属感的缺失,因此在作者的怀旧认知图式下,小说中人物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人物最后不同结局的安排,看似无意,实则蕴含了作者的怀旧情结,其间接证明怀特本人实质上是利用这部小说的创作以期获得自我的怀旧终极客体。

猜你喜欢
斯坦艾米怀特
Chapter 25 The final wish 第25章 终极嘱托
艾米未来农业文旅小镇
纯真的力量一一比利·怀特作品欣赏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请善待艾米
安息吧,斯坦·李,漫画因你而精彩
请善待艾米
德里克·怀特
戈壁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