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燕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中学 226343)
随着新课程改革,构建趣味性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均较强的科目,其因为具有丰富而有趣的化学实验而被学生们喜爱,相比于传统的化学理论教学,趣味化学实验更能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从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单一的化学教学方法显然无法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以及积极的探索力投入到实验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趣味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利用创设情境、微课、联系生活等方式或手段最大程度地将趣味化学实验的作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实验观,使其在实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并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
实验教学的环境不仅包括实验室里的硬性环境,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软环境.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讲解实验、传授经验等方式进行授课,而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以及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少之又少,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由于其刚接触到化学这一科目,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其注意力与共鸣、是否能让其产生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实验软环境,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当中,促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验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趣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化学实验中解开化学原理神秘的面纱,使其得到更多的启发.
以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为例,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本质,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是化学的第一课,学生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仅单纯地讲解原理,学生理解起来肯定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几个化学小魔术来创设情境,以此开启化学的第一课,让学生在魔术情境中感受化学的有趣和神奇.比如魔棒点灯实验:课前教师在烧杯内边缘的任意位置滴两滴浓硫酸,在浓硫酸的对面边缘放0.05g高锰酸钾固体.把烧杯带到课堂上后,将玻璃棒底端放在浓硫酸上并斜靠在杯内,将玻璃棒取出展示给学生看,表示玻璃棒洁净无物,待学生确认后将玻璃棒放回大烧杯中,此时玻璃棒的底端需置于高锰酸钾上,教师把酒精灯的盖子取下展示给学生看,确认为一般的酒精灯,取出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碰触一下,即见酒精灯被玻璃棒点燃.这一趣味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趁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师再展示第二个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将95%的酒精和水以2∶1体积比混匀后,用一手帕在该混合液中浸透,用镊子钳住一角挑起点燃,边烧边摇动,燃烧片刻后,熄灭火焰,会发现手帕仍完好无损没有烧坏.经过两个小魔术,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非常强烈,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题,带领学生进入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中,这样学生对化学的了解就会更加地深刻.
传统化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师授课为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往往难以让学生深度掌握这门课程的所有内容,教学效率和效果偏低.再加上由于化学实验具有使用仪器多、实验数据量大、数据处理相对复杂等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时间非常少,而且实验项目比较单一,这就不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拓展.在化学教学中,大多数的化学原理与化学知识都是以实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化学实验的繁琐复杂性,加之缺乏实验设施等原因,很多的化学实验难以呈现给学生.随着课程改革,传统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手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以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随着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逐渐被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微课具有精简短小、主题突出、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不仅不会占据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还可以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课堂上难以开展的化学实验的全过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一课为例,对于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将其录入微课视频中,通过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的相结合,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原子世界.比如,教师可以将原子弹的反应过程纳入微课视频中,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将“中子的撞击—原子的裂变—中子的释放”的原子弹反应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增强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兴趣.此外,有些化学实验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涉及有毒化学物质,但这类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又特别具有吸引力,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危险化学实验教学,使实验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以第六单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为例,因为一氧化碳属于有毒物质,所以在教学中不建议实际演示实验,而为了让学生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将实验的步骤录入微课视频中,然后指导学生对每一步骤的原理进行探究.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能有效体会到危险性实验的趣味性,同时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障,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化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目,在日常生活当中,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大量的化学现象,化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尽管初中化学教学已经实现了教学手段的改变,但学生利用生活化学现象进行实验的机会较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明显不足.化学实验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而应将教材中留有的可以生活化的空间还原出来,在实验设计中,将教材与学生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化学现象进行资源整合,从而真正地发挥出化学实验的作用性.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有趣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这不仅可能大幅度提升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帮助.
以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乐可以去除铁锈,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有趣的化学现象,教师以“如何去除铁钉上的锈迹”为主题开展化学实验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好玻璃杯、生锈的铁钉、可乐、矿泉水,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演示:将适量的可乐和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里,然后把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这两个玻璃杯里.生锈的铁钉放入装有矿泉水的玻璃杯中后,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应,但放入装有可乐的玻璃杯中时,可乐瞬间就“沸腾”了,铁钉周围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不断冒出,还有“嗤嗤”的响声.过了十几分钟之后,可乐的反应才慢慢停下来,再等待几个小时后,装有矿泉水的玻璃杯里的铁钉仍无任何变化,而装有可乐的玻璃杯里的铁钉上面附着了大量的气泡,杯子底部沉积着许多的红色沉淀物,再过一段时间,可乐杯里生锈的铁钉已经完全变新,锈迹全无.实验结束后,学生可能会对这种现象存在许多的不解和疑惑,此时教师再对实验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进行讲解,告知学生这是一种正常的化学现象,因为铁锈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而可乐中含有碳酸、柠檬酸等酸性物质,氧化铁和酸相遇会产生离子反应,所以利用可乐就可以轻松地将铁锈去除.通过这一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有趣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懂得如何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化学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而简单.
综上所述,化学是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中包含着非常多的趣味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趣味化学实验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打开全新的化学世界,使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