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

2021-01-31 22:14
三明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安全观国家发展

潘 娜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当前,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以及国内分裂势力等涉及国家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旧存在,给保障国家安全、坚持社会主义增加了难度。习近平曾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P200)。习近平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重要论述,从国家安全的大局出发,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了国家各安全领域的内在联系,为我国安全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维度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风险作出的科学研判,是中国传统安全思想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集体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源脉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中尚无 “国家安全”这一概念,但其相关论述与列宁的国家安全思想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在中国的建设与实践中,不断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问题”的相关思想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追求和平与发展等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法哲学原理》等著作中揭示了国家的起源,提出了市民社会。19世纪50至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权力、阶级统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国家的消亡、职能以及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描绘的“自由人联合体”,构建了人类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其“民族独立统一”“和平国际原则”“共产主义理想”等思想为我国现代国家治理、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列宁的国家安全思想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对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也有较大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对国家与社会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在《国家与革命》中,主张通过斗争来维护国家利益与发展,明确指出无产阶级要通过彻底的革命来改变社会。列宁认为“巩固政权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首要问题;保障“国家领土安全”是关涉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维护“社会安全”“民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方面,除了暴力革命外,列宁还提出了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建立民主政治,对社会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在一定时期对国家安全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当前中国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亦有借鉴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安全和发展的理念,如《周易·系辞下》所提及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以及《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思想,即现今强调的忧患意识,对保护总体国家安全依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千多年前的《管子·牧民》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将礼、义、廉、耻等价值观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道德基础,这是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安全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还有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如民本、法治等思想体现,为国家安全理论的推进注入了宝贵的思想养分。例如儒家的“仁政”观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与国家机器、治国理政紧密相连。“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代吕晦叔应诏疏》),主张关心、解决好百姓生活实际的问题,让百姓温饱有余、安居乐业,归顺于国君。儒家思想虽有其政治工具性的一面,与当今社会的政治理念不尽相同,但是儒家的“以人为本”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论君道》),重视、解决好民生问题,正确认识民众对于政治统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依旧对当今国家治理有重要启示作用。还如“尚和合”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是承认不同事物的差异性;“合”是包容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实现整体的统一。“和合”思想包含了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三方面的含义,强调各个领域的共同协调发展,在分歧中寻求共识,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会盟”制度、“封贡”体系等都是“和合”思想的具体体现,展现出了古代先哲们处理国际关系和促进民族融合的智慧。这些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国内各个安全领域工作的协同推进,也有利于营造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际环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我国良好国际秩序的宝贵思想源泉。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国家安全思想的接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战略高度思考和把握国家安全,尤为重视国家主权和政治安全,始终把实现国家安全作为不懈努力的方向,在正确应对国家安全形势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刚取得全国政权,国家需要恢复经济,使人们在思想上接受新政权,这是共产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安全的保障方面,特别是国家政治安全的保障,呈现了突出特点,比如斗争性、群众性和阶级性等。毛泽东的国家安全思想就是在这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毛泽东就强调,经济发展和国防力量的提升是国家主权与政权稳固的两大保障。“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加强经济建设。”[2](P28)相对而言,毛泽东比较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提出“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强调通过结盟、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途径来维护国家安全。如同苏联结盟、抗美援朝、研制“两弹一星”等等。受制于时代主题和冷战格局,以“备战备荒”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毛泽东确立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外交方针,是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柱,对我国国家安全的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邓小平设计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开辟了国家安全理论的新境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超越传统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思想,从开放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国家安全与政治安全问题。比如反对结盟式的集体安全,强调军事安全与经济安全并重,军事战略从“要准备打仗”的临战状态转到“建设现代化国防”。邓小平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3](P284)。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其形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提升中国经济实力,从而保障国家安全。

江泽民提出了以互利、互信、平等与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立足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大背景,江泽民从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安全领域从军事、政治向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领域的发展,重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相互交织。

胡锦涛提出“综合安全观”,并倡导“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理念。着眼于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认为各国安全紧密相连,主张树立综合安全观念,参与多边安全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安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4](P31)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呈现出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不仅受到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同时也受中国共产党整体执政思维变化的影响。而两者同样都呈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因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采取的策略、形成的思想也有时代的特殊性。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P110)回顾历史,继承优良的传统,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中立足的根基。历史思维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现实实践的准度、高度、效度。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安全”思想的梳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总结,有助于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文化基因与现实基础;有助于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巩固国家主权、政权、国家领土完整,为维护国家各方面安全所作出的贡献与成就;有助于认清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的安全挑战,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把落后挨打的过去、走向复兴的当今、宏伟辉煌的未来联系起来,在纷繁复杂的国家安全领域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各种安全领域的风险挑战中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价值维度

国家安全表现为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不受到外部的威胁或者迫害,国家内部政治安定、社会有序等。国家安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迁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7](P3)。国际和国内环境的不稳定性,加之我国安全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国家安全领域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系数增加。

(一)应对国际安全风险持续叠加的需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方国家就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破坏我国政治制度。近年来,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越加猖獗,政治安全领域的风险叠加。部分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散布中国崛起危害论,指责中国“新疆问题”,干涉“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内政,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理念,企图将中国陷于国家发展“安全困境”。在国内,西方国家的势力触角也在蔓延,意识形态渗透更加隐蔽,西方政客支持“港独”“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煽动反华势力进行破坏活动,发动“颜色革命”等等,严重危害了我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6](P37)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抗疫,取得了抗击新冠病毒战役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然而部分国家的政客对中国抗疫取得的成果视而不见,将病毒政治化,甚至在公开场合或网络社交平台发布污蔑中国的言论,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社会主义制度。2021年,西方政客针对“香港问题”“新疆问题”所作的言论更是显示了他们的政治企图——从政治上遏制中国的经济大发展。西方帝国主义政府将所谓的“自由”“人权”摆上指责中国的讲台,本质就是要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破坏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防控国内复杂严峻安全形势的需要

国内的国家安全形势也是十分严峻的。习近平在2015年就指出,国内的重大风险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7](P9)。

在经济政治方面,改革开放后,有人曾质疑中国的改革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提出了“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曲解。这些人忽视了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的定论,忽视了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道路是曲折前进的。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同时,避免发生区域性或系统性的矛盾和风险,需要借鉴西方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经验教训,但这并不意味着改旗易帜,抛却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方面,“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7](P23)。在日趋复杂的发展环境中,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不坚定党的领导,是最大的国家安全风险。受西方“普世价值”“西化分化”的影响,党内和人民群众中有部分人信奉西方理论、西方政治制度,否定革命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在社会安全领域,我国社会长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给公共安全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很突出、处理起来很棘手的问题,而其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的。”[7](P134)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的问题是各类社会矛盾、民族分裂、暴力恐怖事件的源头。因此,解决好发展与利益分配问题关乎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生态安全亦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关乎人民福祉以及民族未来之大事。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维度

习近平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7]。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中国向来主张“以和为贵”,铭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规谏告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把“和平发展”纳入宪法、党章,做到了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的辩证统一。

近年来,我国不仅加强自身发展,不做危害其他国家之事,同时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亲仁善邻,持续30多年派遣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做违背和平发展之事;但我国也不怕事,在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发展利益。面对涉及主权安全的挑战,“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8](P181)。这种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卑不亢的气魄,也展现了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

(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做好国内国际安全工作

国家安全是国内综合安全和国际综合安全的统一。在构建现代化的国家安全体系中,既要注重国内安全因素,也要注重国外安全因素。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和经济转型需求来看,加快融入世界市场、促进国际合作是我国发展的大势所趋。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就要做好当今的国家安全工作,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指出,“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7](P227)。在国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增强机制建设;处理好民族、宗教等问题,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国家主权统一;培育国家安全文化,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国民发挥主体性作用维护国家安全。国际上,面对不利发展的外部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基本的原则。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大国作用,同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同发展,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以期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也给中国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2.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习近平强调,“要突出抓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方面安全工作”[7](P12)。面对诸多国家安全风险,我国通过增强经济实力,增强国防力量,提高综合竞争力来维护国家的主权,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来维护执政安全。

第一,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政治安全是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是国家在政治领域免于各种内外因素侵害、渗透与威胁的客观状态。政治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政权的稳固,因而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9](P9)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政治安全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再组织化”、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等一系列新变化带来更多挑战,各种矛盾交织、风险叠加,政治空间从传统领域向网络、新媒体等领域转换。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活动除了直接攻击、颠覆政治制度等形式,还包含一些新形式,例如:借助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传播手段矮化政府管治能力,撕裂社会共识、诋毁党政权威,破坏意识形态安全等,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损害。习近平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7](P33)。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制度优势显著,制度自我完善的能力强大。历史的实践表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能顺应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真正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第二,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宣示了人民在我国的最高地位。总体国家安全观将人民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维护国家安全依靠人民,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安全。这展现了国家安全的本质就是保障人民安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和宗旨的体现。首先,在各项国家安全领域的工作中,人民的生命安全始终是各项工作的核心。在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习近平始终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的生命,把人民的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将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落脚点。其次,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提升民众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能力,要依靠民众的力量,壮大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此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与人民同一立场,维护国家政权稳固,亦是为保障人民的利益而服务。总体而言,人民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国家利益的辩证统一,综合发展了过往的国家安全观念,又结合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形势,实现了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三,兼顾各领域安全,国家安全领域的范围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扩大。2014年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以此提出了11个“安全”,其中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等领域的安全要素都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提出的。多年来,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聚焦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10],“发挥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用好国家安全政策工具箱”[11],积极推进各项安全领域工作。根据社会的发展实际和国际形势变化,总体国家安全观还不断地丰富安全要素,新增加了生物、海洋等安全要素,形成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总体治理格局。

(二)坚持统筹安全和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为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继续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发展提供保障。

1.树立辩证统一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7](P231)。国家发展是构建国家安全事业的基础条件,国家安全则是国家经济、政治等各领域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辩证统一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国家发展,又要注重国家安全问题,辩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一方面,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等各领域问题的关键是发展,防范化解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也需要发展。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是增强国家安全建设的经济保障;不断革新的科学技术,是国家安全事业突破传统的关键;不断壮大的军事国防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理念,才能建设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国家安全体系。

另一方面,“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12](P3)。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寻发展,愈是开放,愈要注重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意识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统筹好传统与非传统领域的安全要素,打造新型国家安全体系,防范、化解各类国家安全风险,确保国家安全稳固,以此才能促进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2.提高预判安全风险能力

习近平指出,面对各类国家安全领域的风险,要“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13]。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于新时代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求国家安全工作要超前谋划做好应对准备,能够积极应对重大安全挑战,争取最好结果。第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唯物辩证主义的系统思维。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归纳了各种安全要素和安全模式,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处理不同安全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工作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了大安全格局。第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树立底线思维。习近平强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14]。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把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面对安全领域的问题,不能等发生了再找方法应对,而要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头,更好应对“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把已经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国家损失降到最低。

(三)构建命运共同体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的国家安全观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新,从实现“小我”的安全到追求“大我”的安全,从实现一国的安全到实现国际环境的安全,中国不断实现安全观的突破,以“命运共同体”维系起国内外发展的大局。

1.创新安全理念

习近平多次说过,“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15]。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实现持久安全。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是新鲜的概念,但在国家安全领域的运用,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旧时代的殖民体系已经瓦解,冷战时期的大国对抗也不复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够单独存在于世界之林,也不能够主宰世界的事务。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面临全球性的挑战与问题时,需要共同应对,化解危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性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气候问题、核问题、公共卫生事件等,不能单打独斗,迷信武力,而要通过合作寻求共赢的方案,才能够解决问题。通过国际合作、互利共赢,实现国际环境的稳定与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国家安全理念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中国致力于团结国际力量来共同应对人类发展的时代难题,提出“中国方案”,以期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如此创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推动“命运共同体”发展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社会发展共同面对的难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落实国家安全观和发展理念的现实实践。在国内,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倡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防范各种暴力恐怖势力与敌对分裂势力带来的安全问题,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化解国家安全风险。在国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协调并进势头”[7](P213)。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周期缩短,国际格局不断调整转变。经济全球化、全球互联网化、交通网络化等推进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国际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时,如金融危机、暴力恐怖主义、极端气候、传染性疾病等,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形势正说明了这一点。“合则强,孤则弱。”各国只有认识到这些全球化的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需要共同合作,才能找到真正有效化解风险的对策。因此,“命运共同体”意识尤显重要。

习近平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科学分析了当今中国面临的各领域安全风险,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要素,建构了新型国家安全体系;统筹了国家发展与安全问题,为走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有助于加强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提高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国家观,提升国家安全风险的辨别力和防范能力。

猜你喜欢
安全观国家发展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