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如何在劳动中有劳动教育,让劳动真正成为劳动教育,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我们要创造性地落实。创造性地落实和校本化落实,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见》与《指导纲要》,否则校本化可能会走样,否则所谓创造性是没有意义和方向的。创造性地落实还要正确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如今的劳动教育和以往的劳动教育一脉相承,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更宏大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劳动与劳动教育。
首先,劳动与劳动教育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上写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这面旗帜写着劳动教育关注人,让我们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与此同时,要重视劳动教育也写在旗帜上。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引导我们,带着大家从劳动走向全面发展,从劳动走向未来。
其次,劳动与劳动教育是一颗火种。过去这颗火种埋没在知识的海洋里,埋没在刷题和背书当中。火种虽然被遮掩了,但它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因为劳动创造了生活,劳动也创造了自己。《意见》和《指导纲要》又让这一火种再次热烈地燃烧。它不只是劳动的种子,也是一颗道德的种子、文化的种子、信念的种子。所以劳动教育是种子,我们也可以把《意见》和《指导纲要》也当作一颗种子。在劳动教育中把种子悄然不觉、实实在在地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最后,劳动与劳动教育是一片田野。田野总是有希望的,田野的希望是靠劳动来创造的。这片田野也应该在工厂、校园、教育的现场。当教育现场从校内劳动扩展到校外劳动,扩展到家庭劳动,大家都在进行劳动教育,并且要把劳动教育、体美教育结合起来,那么这都是一片田野,都是希望的田野。
例如,山东潍坊271教育集团的劳动教育有三个“经”。第一个是经得起看。无论走到哪一个劳动的场所,包括工厂、学校里的农田、厨房、餐厅,都看到学生在自觉劳动。第二个是经得起问。我们和学生交谈设计了一些问题,如:你上了几次劳动课?你会做什么?问高三的学生,你愿意上劳动课吗?家里同意吗?支持吗?他们都如实地进行回答,回答的时候听起来都是很真实的,看起来也很真实。第三个是经得起检查。检查到任何一个地方,学生都是真正地在劳动,劳动教育也真正在发生。
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我们要从三个视角看立德树人。第一个是文化的视角,第二个是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第三个是教育现状的视角。具体而言,从立德树人看劳动教育可从三方面理解。
第一,劳动教育应该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让劳动教育者“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有人对“五育并举”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所谓“五育并举”,不是说“五育”的并列,而是说德智体美劳,每一个“育”都不可少。因此立德树人下的劳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五育”互相融合的时候,劳动教育有它本身的独特的育人价值。立德树人更需要劳动教育,更需要真实的劳动教育。
第二,立德树人要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有三方面要求:一是有理想。理想从哪里来,理想从实践中来,理想也从劳动中来,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我们的生活。劳动可以改变我们,劳动让中国人更加幸福,劳动不仅让中国站起来,富起来,还强起来。因此劳动教育关乎人的理想信念问题,它和培养时代新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二是有本领。学习知识文化是一种本领,劳动也是一种本领。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管是哪种劳动,都让我们有本领。时代新人,要有真知实学,有真本领。长期以来脑力劳动者文化知识学习过多,体力劳动被忽视了,被鄙视了,本领是缺失的。三是有担当。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担当,有担当的劳动者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立德树人之下的劳动教育应该和“三有”时代新人相联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联系。从三者关系来看,有理想指的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观念,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关乎理想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包括有本领。关键能力中还有一个担当,有担当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品格是相联系的。所以立德树人下的劳动教育,和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我们用劳动和劳动教育回应着时代的要求,用劳动教育回应有核心素养新人的要求。
第三,劳动教育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其一,要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其二,在厚植爱国主义上下功夫;其三,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其四,在增长知识和见识上下功夫;其五,在发扬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其六,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劳动教育就是指向理想信念的,劳动是我们的理想,劳动是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在厚植爱国主义精神上下功夫,因为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美德的重要体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劳动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丰满起来。劳动教育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爱劳动的人、会劳动的人无可非议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奋斗精神的人。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是与劳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体力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当中,诞生了真正的知识,活的知识。劳动是一种奋斗精神,劳动是综合素质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立德树人之下才能理解并深刻认知劳动,劳动才会更加自觉,更加坚强;劳动才能坚守,才能更积极,不可动摇。
劳动教育是塑造人的品格的一种教育。我们只有认真践行劳动教育,才能对人的品格进行塑造。品格可以分解为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的品格六方面。
一是价值观。《意见》在总目标中提出,劳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它有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劳动教育有许多重要的观点,需要我们继承、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是创造,二是发展。“创造”就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没有劳动,世界也不复存在,更谈不上美好。劳动也创造了我们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可以说劳动也是幸福之源,是财富之源。只有劳动,人才有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它具有道德意义,它包括劳动意义。劳动不仅创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而且也创造了文字,把人从动物里分离出来。劳动改造自然,就是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但是还不够,劳动也在改造我们自身的自然,那就是把我们人本来就存在着的创造的活力开发出来,因此劳动也创造了我们人本身。总之劳动是创造一切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劳动具有发展的价值,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落实到每一个人发展的时候,人就真正发展起来,真正确立起来了。通过劳动进行劳动教育,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我认为它是超越劳动本身的,具有超越性。那么培养学生的品格,要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中国表达。习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中国化的表达。习总书记讲要在青少年中弘扬劳动精神,从小懂得劳动最伟大、最崇高和最美丽,同时还说长大以后要辛勤劳动。这段话从精神层面、认知层面、能力层面来理解,都把劳动教育做了一个中国化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世界中,各种价值总是包围着我们。因此要对价值观进行澄清、选择并确立。而当下的劳动价值观没有真正在学生中形成,鄙视劳动的情况,厌恶劳动的情况,大量存在,甚至还出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啃老。另外一种价值观,崇尚一夜暴富,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财富观。学生品格应该以培植价值观为核心。
二是劳动精神。《意见》和《指导纲要》中的劳动精神有两方面表达。一方面,表达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体现在劳模精神上,也体现在工匠精神上。要弘扬劳模精神,需要回到工匠精神上去。铁人王进喜,包括我们的很多普通劳动者,他们都有这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还体现了专业性,于是启发我们的劳动教育也要有认知层面,可请劳动模范来讲课,在模范身上体会劳动精神,在实践中探究、体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还表达了要辛勤、要奋斗、要奉献、要创新。这些都是劳动精神中所提到的要求。这种劳动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相结合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是辛勤劳动的民族,是具有奋斗精神的民族。劳动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内核,在新时代应该有新的劳动精神,新的奋斗精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就是劳动、劳动精神和劳动创造的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表达。我们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品质、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习惯。如果让劳动精神像一颗种子,深植在他们生命之中,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热爱劳动。当下的学生存在着不爱劳动、不爱劳动人民、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情况,都是和劳动精神相悖的。
三是劳动观念。《意见》和《指导纲要》里也反复提到劳动观念。劳动观念从认知层面走向观念层面有四个要求: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劳动观念形成了,劳动价值观就隐藏在其中,弘扬劳动精神也在其中得到了落实。“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就是讲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最美丽,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的。因此这四个观念分别从道德的层面、价值的层面、文化的层面做了新解释。劳动教育让这四个观念确立起来,品格就包括在观念里面,用观念来支撑。
四是劳动技能。劳动技术课和劳动教育相互关联,但是今天的劳动教育绝不是过去劳技课的重复。劳动教育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要根据《意见》和《指导纲要》,做性能改造和优化。劳动没有技能,不是真正的劳动。例如教孩子们如何种大蒜,让水渗透到土壤里,用薄膜铺好,再把大蒜头种下去。这反映了培养劳动技能的过程,其他劳动也是如此。例如,在洗手间里看学生怎么冲洗厕所,怎么让马桶没有一点污垢,怎么让洗手间里没有臭味,这都是技能劳动的要求问题。劳动行为反映了劳动者的技能,包括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包括农业和工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
五是劳动习惯。劳动活动指导手册其实具有教材的性质,手册里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这种习惯,要有大主题、长周期的设计。但大主题下还有小主题,有些具体项目,无论是主题还是项目,要有一个长周期。长周期不是偶尔为之,是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各方面劳动,这样习惯就逐步养成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形成劳动习惯,因此有大主题、小主题还要有长周期的设计。对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要提出要求,而服务性劳动应该公益化,培养一颗公益心,培养服务的精神、担当的精神。而生产劳动要形成习惯,“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所谓“以身体之”就是身体要投入,你真的做起来,手和脚都在劳动状态之中。所谓“以心悟之”就是在生产劳动当中要感悟劳动的知识、劳动的技能、劳动的观念,使它日常化、工艺化。“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让我们持续地做,不断地做,自觉地做,就形成劳动习惯。所以说品格是离不开习惯的,品格具有稳定性,稳定性的品格和这种劳动习惯分不开。
六是劳动的品格。品格是离不开人格的,要培养创造性品格,培养创造性人格。劳动是创造世界,创造生活,创造自己的。那必然把劳动当作我们青少年品格当中的应有之义。因此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讲,要加强基本理论研究、根本问题研究,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反过来问,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现在学生成长的脖子?学生成长中的卡脖子问题,我认为是没有让他们创造性成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来自哪里?来自儿童的好奇心,来自儿童的想象力,来自儿童的问题意识,来自儿童可能在劳动中的想法。劳动是辛勤的、刻苦的、踏实的,但是劳动是有创造性的。《指导纲要》提出要以传统生产劳动为重点,但是还要面向未来,要有新的技术,传统的劳动也包含创造精神,我们要弘扬这种精神。没有创造精神,哪有古代中国人劳动的创造发明?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我们更要有创造性,更要有创造性精神,所以创造性人格是劳动教育培养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甚至应把创造当作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品格中的最高境界,最终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的青少年。
首先,要厘清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如何。劳动教育是在劳动中进行的,如果离开劳动谈劳动教育,那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劳动教育不是在书本上讲劳动,不是在黑板上写劳动,不是在电脑里玩劳动。劳动教育要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因此劳动教育最具有实践性。有劳动就一定有劳动教育吗?只劳动,没有教育意义的存在,它是没意义的。所以劳动和劳动教育还不能完全等同。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劳动走向劳动教育,就要让教育体现规定性,让它课程化,让它实践化,让它能在劳动中产生文化的意义,成为一个文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义的发展过程,这是劳动的文化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就是进入教育层面,它就产生了意义。当它产生意义的时候,劳动就有了教育意义。因此劳动不只是苦干、出力出汗,还要动手动脑,要和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体力劳动。当下脑力劳动文化知识学习过度,体力劳动没得到重视,因此提出体力劳动为重点。但是除了针对性以外,它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社会上还有很多病毒,扰乱了我们的价值观,扰乱了世界秩序。上文所提到的好逸恶劳,提到的不爱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糟蹋劳动成果,这是不是一种社会上的病毒?从某种程度来看,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社会病毒。怎么防止社会病毒的蔓延?马克思讲可运用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伟大的消毒剂。因此当下的劳动教育要坚持扭转那种只是脑力劳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问题,劳动教育的载体是什么。载体就是课程,是它的活动指导手册。劳动教育要走向课程化,课程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根据立德树人来重新分析教育内容,构建我们的课程体系。课程要有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课时、教师等。但是劳动教育又不是一般的课程,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这种特殊的课程在于它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指的是劳动教育发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综合性指的是劳动教育是更高层次上的综合。课程综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普遍走向,劳动教育本身是综合的,综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甚至涉及未来应该有的知识,它都存在课程里面。劳动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的,开放性让学生寻找到更广阔的知识产生的渠道,在更加真实丰富的世界中学习。所以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包括它的情境性,都应该是劳动课程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但是并不排斥劳动认知。因此《指导纲要》里提到,劳动周中以各种方式进行,包括劳模报告会、劳动知识的学习,这种劳动认知和我们过去的学科教学也是不同的,劳动课要跳出学科课程教学的那种思维方式。
其次,要逐步建构起劳动教育体系,且要形成一种机制。《意见》和《指导纲要》里提出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等。学校有劳动课,小学低年级的劳动日,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的劳动周,大学里的劳动月,我们所提到的各种劳动的形式,三大劳动的内容,这些都是体系的构成。在体系中,学生才能接受到全面的劳动教育,全面的劳动教育才能培养品格。如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构造了四个园:第一个叫校园,第二个叫田园,第三个叫家园,第四个叫生活园。四园劳动,四园联动。四园联动的机制是由四个方面来建构的:一是目标体系,二是课程体系,三是教学体系,四是管理体系。
再次,要真干。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品格形成,一定要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真实的劳动当中有形成经历。这个经历叫劳动经历、实践经历。劳动经历、实践经历,说到底是一个价值经历,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在经历当中来提取,然后进行价值定位。
最后,劳动品格离不开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更热爱劳动。最重要的是表现性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不要过多的结果性评价。我们要改造结果性评价,更多地使用表现性评价。通过评价,弘扬劳动精神,逐步形成劳动品格,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