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幸福诠释劳动教育的“学以成人”本质

2021-01-31 21:01何云峰
上海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人类教育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自从劳动教育被凸显出来成为整体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之后,劳动教育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究竟应该包括哪些,还有待专家们深入思考。与德智体美四育不同的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学策略、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都观点各异。我们在关注劳动教育的热点话题时,也应该冷静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劳动教育本身。这也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当然,劳动教育不是职业培训,不是劳动技能操练。然而,我们似乎还无法明白地说出劳动教育主要包含哪些核心要义。我们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以劳动幸福为导向的“学以成人”教育。

一、 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几种认识误区

要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一些认识误区。现实中,劳动教育的手段总体上还是比较单一的,这可能跟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有关系。

第一种认识误区是把参加体力劳动包括做家务、生活自理、打扫卫生、直接参与生产等当作劳动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和内容。这显然是在过于狭隘地理解“劳动”概念。劳动教育既然是“学以成人”的教育,那就要包括许多跟“人”相关的内容。人类是高于动物的存在类,有其独特的专属人的属性,只是这些属人属性要靠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得。当然,人不是单打独斗的动物,是需要社会支持的社会存在物。所以,人是自己劳动和他人劳动共同创造的。由此,劳动教育就要考虑到教育手段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生存或涉他有益。这也意味着,劳动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各种促进自我生存或涉他有益的劳动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纳入劳动教育的范围。

第二种认识误区是把劳动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范围。家庭和社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从现状来看,只是学校一方在行动,家庭和社会的参与严重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劳动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不同作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单单就社会支持劳动教育这一行为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现在有不少家庭主妇做全职太太,一旦发生离婚情况,往往就会围绕是否和如何补偿从事全职家务劳动的一方而产生纠纷。法官最后如何判案,就会产生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司法实践中,的确有的法院会判决男方给予女方一定补偿,但仍有很多情况不会得到法院支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严重分歧呢?最根本的还是理论支撑的问题。而这个理论支撑恰恰是社会劳动教育的关键。笔者以为,社会主义法律应该围绕“劳动幸福权”①关于劳动幸福权的概念,参见何云峰:《劳动幸福权:通过劳动创造兑现的人之初始权利》,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何云峰:《论劳动幸福权》,载《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12期。来建构。在法律实践中,家庭主妇离婚案也应该是这样。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要通过劳动才能兑现。全职太太的劳动幸福权应该在与丈夫的共同生活中得到体现。因此,夫妻共同财产对半分,已经体现出其从事家务劳动的价值。但是现实却是,由于从事家庭劳动,女方之后到社会上兑现劳动幸福权的能力严重下降。而且全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长,这种不利影响会越大。而这种后果是为保障离婚前的共同幸福所付出的,具有因果必然性。于是,从劳动幸福的角度看,对全职太太的离婚补偿不应该按照之前的家务劳动付出去计算,而应该按照对今后劳动幸福权保障的不利影响程度来预估。这样的法律判决结果,无疑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劳动教育意义。当然,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也是十分巨大的。总体来说,家庭对一个人的劳动态度影响最大;学校对劳动技能和专业精神培养的影响发挥着决定作用;而社会则在提供劳动机会和实际地展现劳动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劳动教育绝不能让学校唱“独角戏”。目前的劳动教育仅仅是学校一方热,这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如何调动所有各方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种认识误区是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错误倾向。尤其是要防止劳动教育娱乐化的倾向。劳动教育是严肃的“学以成人”教育,但是,具体的形式和手段却可以多样化。为了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劳动参与积极性,不少劳动教育实践者引入劳动体验环节,也有的引入劳动模拟(虚拟呈现)手段。从初衷来看,这些形式和手段的引入是非常好的设想,的确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在运用这些充满快乐和趣味的劳动教育手段的时候,不能忘记教育二字,跟“学以成人”的目标要紧密勾连。例如,到农田收获庄稼,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劳动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联,明白劳动投入与专注的重要,明白粮食进入餐桌的不易,明白庄稼种植的一些基本常识,明白农民朴实、乐观和勤劳的精神,等等。这些思想层面的熏陶和浸润才是劳动教育,而收获庄稼本身只是一种活动。同理,让学生打扫卫生,也仅仅是一种体验,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明白卫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如何把卫生工作做好,明白打扫卫生背后的文明元素。可见,劳动教育可能会涉及劳动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超越劳动现象层面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 劳动教育应该分阶段地教化孩子“学以成人”

笔者主张把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简单地归结为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精神在根本意蕴上是属人的精神,即基于劳动幸福的基本原理去创造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使人自身成为更像人的存在。换句话说,从整体上看,劳动教育应该是以美好生活追求为目标的“学以成人”教育。“劳动创造人”的真正道理就是人要自己通过劳动去获得“属人属性”,从而造就自己成为人。这是整个劳动教育的核心所在。不过,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则要结合不同的学段和年龄段开展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

学前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安排应该着重于让孩子们比较全面地认知关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激发孩子们从小就要明白“做人类”和“做动物或草木”的本质差异在哪里。人类的许多特殊属性是专属人类的,这些属人属性使人跟动物区别开来。孩子们在幼小的时候,许多特性是类似于动物的,“律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自我修正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他们甚至对人和动物的本质差异都缺乏认知。比如作为宠物的动物需要人类喂养,但人则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动物往往不讲卫生,只有经过人类训练后部分动物才有定点大小便的条件反应,而人则是一定要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动物即使成群结队觅食也是各顾各的,而人类则是要学会礼让、分享和共同劳动。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安排应该着重于让孩子们比较全面地认知什么是人类生活,激发孩子们明白人类生活的基本元素和独特价值。孩子们尤其要明白“劳动幸福权”的概念和以因劳称义原则为核心内容的劳动精神。人类社会跟动物世界最大的不同是人类要保障每个人的劳动幸福权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而动物世界则是弱肉强食。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但它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兑现,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劳动。只有每个人都坚持因劳称义原则,弘扬劳动精神,并且相互爱护和帮助,人类社会生活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安排应该着重于让孩子们正确地认知如何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不断走向美好生活。人类生活与动物世界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人类世界要追求远离动物生活而更为属人的世界。这样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日益美好、质量不断提升的世界,是一个永无止境地追求美好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去不断地进行劳动创造,都要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但是,劳动是有风险的。人类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各种不利条件,共同抵御风险,保障劳动幸福的可持续性。为了应对各种意外风险,人们还要学会投资、保险、理财等各种规避劳动风险的方式。

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安排应该着重于让大学生具体地参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创造性劳动,激发每个大学生的创造潜力,让他们树立敬业精神,同时还要培养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更为高级、复杂的创造活动比如知识创新活动,则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人类社会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会不断产生,有的会阻碍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有的则可能不符合伦理规范。因此,伦理的冲突、创新的规范、复杂的价值追求等应该进入大学劳动教育的视野,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大学阶段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推理和决策能力,特别是要建构基于高阶思维的劳动幸福型集体主义精神①我们特别强调,要基于人的公共性去建构真正的集体主义精神。参见何云峰,生蕾:《从马克思的劳动幸福理论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建构》,载《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劳动层面的诸多伦理问题应该跟专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发展、人类命运情怀等密切结合起来。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劳动群体,他们很快就会进入财富创造者和积累者的行业。因此,劳动教育还应该包括财富观的教育。

以上四个阶段是不断深化“学以成人”概念的连续过程。人通过接受劳动教育应该明白人是不同于动物的类存在,然后知道什么是人类特有的幸福美好生活,如何去创造美好的人类生活,怎样发现人类生活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它,最后如何达成具有人类情怀的存在者。

三、 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重点

作为“学以成人”的教育,劳动教育只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讲究策略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笔者建议的策略是,基于劳动幸福的价值导向视角,将“劳动有幸福”“劳动为幸福”“劳动要幸福”和“劳动能幸福”四者统一起来①参见何云峰:《用有效的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代〈劳动哲学研究(第三辑)〉后记》,载何云峰主编:《劳动哲学研究(第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346-351页。,给人们说透其中的道理,从而把“学以成人”融入其中,以达到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

其一,劳动教育首先要给学生阐释清楚为什么“劳动有幸福”。所有的劳动都需要有体力、智力和心力的投入。很多劳动过程甚至十分辛苦和劳累,具有很高的折磨性。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劳动就不幸福了?劳动幸福跟劳动付出是不是对立的?其实,劳动有幸福,并不是指劳动不付出或者少付出,也不是指轻松和快乐地劳动。劳动幸福跟劳动付出并不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劳动幸福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得到确证而产生的深层愉悦,其与劳动的劳累性、折磨性并不是线性关联的。在劳累和艰苦面前,劳动者用自己的创造性方式克服了劳动的消极影响,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丰富了其属人的属性,因此劳动者才能处于劳动幸福状态中。这其中的道理在于,我们要用创造性方式消解劳动的消极性。从劳动本体论来说,所有的劳动都具有二重性: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并存。从积极方面来说,劳动可以展现人的本质,实现和丰富人的属人性;从消极方面来说,劳动消耗人的身心和意志力,对人产生压迫和负面影响。人只有用自己独有的创造力去消解劳动消极性的不利影响,才能放大劳动的积极性,实现人之为人的类存在。因此,劳动幸福不是不劳动、逃避劳动、少劳动,而是积极参与劳动、创造性地劳动。

其二,劳动教育也要给学生阐释清楚“劳动为幸福”的深刻内涵。人类劳动不单纯是为了吃饱喝足,更是为了创造不同于动物世界和自然界的专属人类的美好生活世界。个人的美好生活和社会的美好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一切财富的积累都离不开劳动,但财富本身并不是目的。离开幸福美好生活去劳动,必然导致劳动的异化。只有展现出人的类本质的劳动,才是返璞归真的劳动。当然,任何劳动都有谋生的性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劳动的谋生性导致劳动的被迫性和义务性。这种被迫性和无选择性所产生的强迫压制力,必须通过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本身来加以消解。劳动的手段性和压迫性要通过人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行改造,而得以更合目的性。比如,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成果二分的方式,将部分所得转化为公共幸福,从而减少个体的生存压力,减少为基本生存所迫的被动劳动。“劳动为幸福”就是要把劳动的意愿充分调度起来,从而减少人的被强迫感,实现为幸福而劳动,超越那种只是为了食物衣服而劳动的类动物性活动。而要达到这一点,唯有人类联合起来,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并且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才有可能。劳动教育的具体方式可以变化,但为幸福而劳动,为人类美好生活而劳动的基本思想应该充分地传到学生脑海里去。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会有成效。

其三,劳动教育还要给学生阐释清楚“劳动要幸福”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应该对影响幸福美好生活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界定,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各种人为的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劳动幸福的非必要损害。“劳动的幸福程度同生产力和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制度是相关联的。”②参见何云峰:《劳动幸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页。在一定的意义上,幸福就是把已知的和已察觉到的不幸福因素去除掉。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我们往往会对什么是不幸福理解得非常清楚,于是我们用创造性的力量减少甚至完全消解掉这些不幸福因素,我们就幸福了。幸福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理想程度,因为现实中总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只要在不断克服不如意,生活就会变得日益幸福美好了。当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劳动解放、劳动尊严和劳动基础条件四个维度①我们曾经撰文对这四个维度进行过专门阐述,参见何云峰:《论劳动幸福的四个观测维度及其辩证关系》,载《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何云峰,朱晶晶:《基于马克思劳动幸福理论的“劳动幸福问卷”设计及其信效度检验》,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去考察劳动幸福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因素。为此,我们不能用简单抱怨甚至讥笑的方式去对待,而应该有意识地改变它,共同直面不完美,一起努力使之更加完美。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教育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共同创造精神的传承是不可分的。劳动是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而改造世界的目的无非是推动现实世界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劳动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是改进生活的教育。反对人为不幸福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让劳动成为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劳动教育要触及的根本内容。社会变革起始于不满足,实现于共同劳动创造。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铁律。

其四,劳动教育更要给学生阐释清楚“劳动能幸福”。在现实生活中,诚实劳动,做老实人,似乎往往会“吃亏”,生活也貌似“平淡”。但幸福不会永远不到来,幸福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对未来的不担忧。反过来说,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没有长久的生活安全感。当忧虑和不确定性始终围绕着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对幸福生活失去信心。实际上,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共同奋斗。只有所有人都努力了,劳动精神才能发扬出来,美好而幸福的社会才能建设起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各种消极因素不断被克服,最终必然迎来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生活。由此,劳动教育应该努力让学生真实地产生劳动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包括劳动付出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社会对劳动创造加以恰当的感恩和铭记。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要让劳动幸福可感知化。让学生相信劳动能幸福,劳必有所获,是劳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类的幸福生活要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动态地加以考察,不能用不变的固定眼光看待之。当历史的下一时段所展现的幸福美好生活优于前一时段,那就意味着劳动实现了创造幸福的目的。

总之,劳动教育要讲究教育教学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把劳动跟具有属人性的幸福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讲明白“学以成人”的道理。简言之,劳动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劳动幸福为价值导向的“学以成人”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人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