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

2021-01-31 21:01柳夕浪
上海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教育

柳夕浪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央对此高度关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学习、贯彻《意见》和《指导纲要》,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将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战线上的重要任务。

一、 把握战略意义

首先,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一贯要求。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劳动者。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 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孩子们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劳动教育不仅是重要的目标内容的要求,还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式。马克思早就指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事实证明,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去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怎样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那就不可能培养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不能提升其综合素质。

再次,劳动教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不仅是学校,而且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尤其是体力劳动有所忽视,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关注。这从三方面可窥一斑:一是学校中劳动教育有所弱化。有研究者对31个省(市、区)15000名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近一年来,七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观过工厂生产线,五成的学生没有参观过农场林场,近五年内三分之一的学生未接触过农业活动和场所,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未接触过公益活动和场所。所以说劳动教育弱化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着。二是不仅学校和社会上存在不想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长期以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近年来媒体对明星网红报道多,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人上人观念、官本位、走捷径的心态,以及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心理。三是这种薄弱性还表现在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有研究者对学生进行穿针引线的行为测试,发现学生成功穿针的次数平均需要11次,最多的是24次。

二、 劳动教育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劳动教育呢?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内容要求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劳动,有的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干活,有的学校搞劳动一日游,有的是把劳动作为惩罚手段,等等。劳动教育的泛化、窄化和异化现象同时存在。从不同的角度看,劳动的内涵是不同的。

第一,从生活的角度去看劳动。它的本义是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生活必需品,不同于改造社会。劳动因真实的生活需要而产生,它的引申义超出了改造自然的范畴。它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现实性。劳动一定因现实生活需要而产生,不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二是付出性。劳动都要付出,劳动是要求体力和脑力的同时付出,不同于游戏,可能充满了艰辛。所以说在劳动中享受,主要是从劳动成果、劳动过程中获得享受,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境界。游戏不同于劳动,从游戏中不能学会负责任,劳动是要负责任的。三是手段性。它为了生存和发展,具有手段性。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看劳动,它的对立面是休闲,比劳动更大的一个范畴是实践,比实践更大的范畴是活动。

第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劳动。劳动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与劳动相对应的概念叫资本,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直接源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价值,所以说劳动是直接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过程,所有的财富和价值的最基本的源泉就是劳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劳动者,让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让劳动者能够老有所得、老有所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劳动者有其得、有其尊。社会主义社会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所以,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跟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看劳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过程。美德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见识是在劳动中增长的,美丽是在劳动中创造的,健康体魄也是需要在劳动中锻炼出来的。哈佛大学有一个选择调查,他们把调查的对象分成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两种,然后进行追踪。最终发现不爱做家务的人犯罪率很高,而爱做家务的人,离婚率也低,心理疾病也少。

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劳动教育,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要引导学生体验和尊重普通劳动者,崇尚诚实合法劳动,体会社会主义和谐平等的劳动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教育特别要引导学生体验和尊重普通劳动者,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二是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注意手脑并用,劳动教育是干出来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强调劳动实践过程的经历,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讲劳动,不能用一般的活动去充当劳动,不能在温柔的舞台上表演劳动。要从本土资源出发设计劳动实践活动,以本土资源为主,把国家统一要求和本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

三是劳动教育的社会性。五育不完全是并列关系。劳动教育强调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强调发挥劳动在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整个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消费为主、享用为主,逐步走向以生产为主、创造为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它一头连接着人的发展,另一头连接着社会发展,是融德智体美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把握了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三个性”,我们就理解和把握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三、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目前,劳动教育还缺乏自己的体系。我们要上下共同努力把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起来。这个体系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目标体系。就是劳动教育到底教什么?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构建起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在目标上要坚持劳动素养导向,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那么劳动素养怎么去划分呢?第一个方面是劳动观念,第二个方面是劳动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劳动习惯和品质,第四个方面是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一个总的要求,是核心的东西,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少了它就没有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在学生当中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在中央的文件和教育部文件中都比较明确,主要是4个词、8个字,即勤俭、奋斗、创造、奉献。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中包括要爱惜粮食。奋斗,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创造精神。这里的创造不单是科研创新,它的含义更加广泛,是根据人的需要,把能够满足需要的东西实现出来的过程,就是创造财富、创造价值,不完全是创新。奉献就是不光为自己,还要为他人、为社会劳动,在这一点上它跟德育是相通的。劳动教育还要把劳动精神的培养落实到观念、能力和品质上。首先,培养劳动观念就是要让学生懂劳动,知道劳动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人、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这个道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最伟大、最光荣、最美丽、最崇高的观念。其次,提高劳动能力,也就是会劳动。再次,劳动品质和习惯,实际上就是爱劳动,让劳动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和习惯,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加劳动,培养一种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

第二,内容体系。在内容形式上要着眼于劳动回归生活,让劳动成为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日常生活劳动,即个人生活自理;第二个是服务性劳动,即社会服务,这个是指向他人的;第三个是生产劳动,即直接创造物质,这是直接经历物质财富创造的过程。这三者育人价值不一样。个人生活自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强调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体会平等互助、合作和谐的劳动关系。生产劳动是要让学生理解它的奠基意义,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要有一个序列。小学应该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逐步走向服务性劳动,适当开展生产劳动。到了中学要以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个人日常生活劳动也要坚持,个人生活自理是伴随着终身的。

第三,实施体系。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中共中央的文件强调,家庭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要发挥支持作用。家庭是劳动教育重要的基础,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坚持不懈地劳动,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术,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巧,鼓励家委会、社区开展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要按年度计入综合素质档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从小爱劳动。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要发挥支持作用。在实施体系当中要注意,劳动教育要渗透到各个方面,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每一方面。学校课程中,语文要教学生读关于劳模的文章,感悟劳模精神。数学课程、科学课程要教学生有效率地劳动,增强有效率劳动的意识。

劳动教育又不能仅仅靠渗透,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载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一周一节劳动课的独立设置。独立设置的劳动课,主要是进行劳动设计规划、技术指导和总结交流,不是单纯用来上课的。劳动教育是干出来的,劳动课是为“干”服务的。要对劳动进行规划,要学习,有些技术、工具要去掌握,然后进行总结交流。其二,课外劳动实践。《指导纲要》对此明确规定,一、二年级每周两个小时,三年级以上都是每周三个小时,大学职业院校自己规定。其三,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活动,集中劳动、集体劳动。高中和大学可以寒暑假安排,义务教育尽可能安排在学习中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四周的机动时间有一周拿出来进行劳动周的安排。小学低年级由劳动日逐渐走向劳动周,到了初中,劳动周可以有丰富多样的形式。除了劳动实践之外,还可以搞一些讲座、展示、比赛交流。总之,劳动周应该以创造灿烂的劳动文化为主、集中劳动为主。

第四,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劳动教育的社会性较强,要丰富劳动实践场所,加强劳动队伍建设,筹措劳动教育经费,强化劳动安全保障,加强劳动教育研究和指导,着力解决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现在不少学校的教育活动没有劳动教育,学生很少干活,参加劳动实践的经历缺乏,他不知道到哪去干,没有场所。也有的与此相反,有劳动却没有教育,学生是劳动了,却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是反作用。他们干一个活,厌恶一个活,体验一个职业,厌恶一个职业,没有认识到这个职业的光荣与价值,这是个大问题。《指导纲要》加强了这方面的具体指导,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开设必修课,有机渗透,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劳动文化,着力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劳动教育的五个关键环节,着力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一是讲解说明。围绕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加强技术技能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式。讲解与示范练习要结合起来。二是淬炼操作。围绕如何做,以示范练习让学生学会劳动。要强化规范意识,要从基本的程序学起,严守规则,讲究程序流程和标准;强化质量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要精准到位;强化专注品质,引导学生对操作行为进行评估与监控,做到眼到心到,有始有终。三是项目实践。要围绕完成真实的综合性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选择适当的劳动项目,把设计和设施结合起来,强化身体力行,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完成行动任务。四是反思交流。围绕劳动意义的建构,引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反思交流,形成良好的反思交流习惯,把反思和改进结合起来。五是榜样激励。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典型,激发劳动热情,注意遴选,树立多类型的榜样,不仅有大国工匠、劳模,还要有表现优异的普通劳动者和同学。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件中领悟他们的高尚精神和优秀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四、 健全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很重要的是解决机制问题。机制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劳动参与情况的考核。劳动参与情况的考核,与评先评优挂钩,适当在招生当中使用,作为招生录取的门槛。

第二,加强劳动安全保障。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和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安全教育和管理并重,注意选择劳动场所设备,规范劳动过程。

第三,加强劳动教育情况的督查。督查情况要向社会公开,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部门、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

第四,加强宣传引导。要鼓励支持创造更多的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作品,宣传劳模、大国工匠精神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

第五,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劳动教育组织实施的机构与人员,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