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中国故事的创新性讲述
——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2021-01-31 18:42孟宪超
数字传媒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舞台空间

孟宪超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与发展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010050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是指通过竞赛、访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以提升受众文化素养,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是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节目以“戏剧+影视+访谈”的方式,扎根于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使观众全面深入的了解每一个作品背后的真实过往与人物故事,从故事与人物身上触发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节目在内容、形式、传播上进行创新,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创新题材内容

(一)垂直细分题材,明确节目定位

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时代需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类节目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载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的收视选择范围有所扩大,人们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内容需求。央视敏锐的感受到了这一发展趋势,细分市场、深挖文化,垂直布局各个文化领域,打造了一系列“专而精”的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传播古典诗词,《国家宝藏》介绍历史文物,《朗读者》全民共享美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注重汉字传承等等,聚焦中华文化、民族文化,掀起收视热潮。《故事里的中国》定位于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这是题材内容上的一次全新尝试,节目每一期选择的作品都是文学经典,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白毛女》《林海雪原》《渴望》《红岩》《红高粱》《青春万岁》《雷锋》《焦裕禄》等,这是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拓展的新空间,对经典文艺作品重新进行舞台戏剧改编,而保留了作品的思想底色,让观众感受精神洗礼。

(二)扎根微观人物,传承中华文化

以往,大多数的文化类节目多采用史料、采访、专家讲解等方式进行宏大叙事,在新的传播生态中,新颖明快的节目风格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故事里的中国》以人物故事为切入点,选取的都是流金岁月中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小人物构建大故事,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中国变化、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节目将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融入于故事之中,加深观众的印象,如代表自我牺牲精神的电波、展现坚守奉献精神的凤凰琴、《渴望》中象征真善美时代精神的自行车、象征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红高粱等等,节目中的一段段动人故事和融入其中的象征性符号都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不仅仅致敬英雄楷模,也弘扬了中华民族最为可贵的精神信仰。

(三)寻找国家记忆,树立文化自信

《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白毛女》都是带有时代印记的经典故事,影响深远,但是观众未必对故事内涵以及产生背景、创作历程有深入全面的了解。节目把经典作品重新搬上舞台,并加入多种元素重新创作演绎,邀请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拨开重重迷雾深入挖掘,将这些带有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故事激活,将人物身上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爱国敬业、真诚善良等宝贵精神传承下去。《故事里的中国》在经典文艺作品中寻找国家记忆,在记忆中回顾中国故事,在故事中弘扬传统文化。《故事里的中国》用经典的中国故事呈现中国历史和人民精神风貌,节目所要传达的远不止故事本身,而是散发出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创新节目形式

(一)1+N沉浸式舞台,提升观看体验

在每一期的剧本“围读会”上,戏剧总导演田沁鑫都会向演员及观众介绍舞台设计,主舞台是戏剧表演场地,两个分舞台是影视化表演场地,其中的场景布置与优质电视剧和电影相比毫不逊色,充分考虑了剧情需要。独特的舞台设计打破了舞台表演空间上的局限性,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随着灯光在多个舞台上的转换,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手法被运用其中,使不同表演场地的故事片段自然衔接或者并行发展、同时呈现,完美的展现了紧迫的故事情节,构成了立体完整的舞台叙事结构。

技术手段的发展使节目得以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给予经典作品更大的呈现空间。《故事里的中国》舞台用实景布置,同时采用了数字绘景、三维动画等先进技术,视觉上更加逼真形象。分舞台设置上下两层,实现空间自由,服化道考究逼真、具有年代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影视作品进行戏剧化表演,需要导演及演员适应舞台,充分考虑灯光效果、现场走位、场景转换等因素,正是因为每一个参与者的用心编排,搭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才最终能为观众呈现一场场视听盛宴。

(二)多路径纪实访谈,深入挖掘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在挖掘经典文艺作品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采用了访谈的形式,丰富了节目的观看体验,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体会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原型,对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节目的访谈对象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作品的主创人员、扮演者;二是经典作品主人公的见证者。《红高粱》中请来了原著作者,以及电影电视剧的导演、摄影师等,讲述了创作背后的故事,使观众体会到作者对故土与故乡故事的热爱,传达了不屈不挠、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雷锋》中请来了雷锋生前的战友,讲述了雷锋一件件感人又心酸的故事。《故事里的中国》采用的多角度采访方式,使受众对作品有了更加完整的感悟与体会,更重要的是给受众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为经典文艺作品提供了现实支撑。

(三)多重叙事空间,优化节目形态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挖掘出了多个叙事空间,并彼此完美衔接,推动节目演进,形成环环相扣的节目流程。主持人介绍作品空间、现场访谈空间、剧本围读会空间、剧场演绎空间、表演前的候场空间,多种空间构建形成了对经典文艺作品的多维度表达,同时几种空间按照一定顺序紧密衔接,共同完成对作品的完整讲述。节目中每一个叙事空间时长分配不同,根据整期节目适当安排,多重叙事空间适时转换能够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红高粱》中原著小说作者首先讲述了创作的事件原型、写作初衷、人生故事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人民文学》杂志社原编辑讲述发现这一优秀小说,并在杂志上发表的过程,并在讲述中穿插电影《红高粱》片段和茂腔的旋律、火车鸣笛声,感动所有观众。在讲述当年电影创作过程的时候,插入剧本围读会情况,介绍演员如何反复研读台词、调整表演状态,以及演员对角色的个人体会。节目将不同叙事空间连接起来,舞台演绎与多段访谈交错进行,支撑起完整的中国故事,具备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故事结构,而高潮段落通常是故事的现场演绎。整个节目流畅自然,吸引观众、感染观众。

三、创新传播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裂变式传播

电视媒体若想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就要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收视习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长期积累的优质资源,并结合短视频内容产品的思维方式,在传播渠道与手段上进行拓展和创新。《故事里的中国》构建多重叙事空间,穿插交替进行呈现,有碎片化的传播优势。同时,节目组将视频进行二次剪辑,分成时长在一分钟以内的小片段,放在年轻受众关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以方便转发与分享,实现裂变式传播。《故事里的中国》邀请话题度高、演技精湛的表演嘉宾进行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话题讨论量提升,并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故事里的中国》传播渠道拓展到各新媒体平台,从源头上吸引年轻观众,以达到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加强节目互动性,扩大节目影响力

央视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并发布整期节目中最打动人心的片段,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互动,鼓励用户进行点赞、留言、转发,使观众将自己对节目的独特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提升节目的亲和力、影响力。这种互动传播也体现在节目进行中,《渴望》中,不仅邀请了电视剧导演和刘慧芳的扮演者进行访谈,回忆拍摄故事,还将受这部电视剧影响较大的观众请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大型原创性文化类节目,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到传播策略都进行了创新,节目致敬经典、重现经典,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时代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舞台空间
文艺作品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国内九成文艺作品属模仿复制
QQ空间那点事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