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文化传承创新内涵式发展探索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21-01-31 14:12邓菊香叶逢福李颖娟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粤北韶关瑶族

邓菊香,叶逢福,李颖娟

(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大学应是一时代之表征,反映一时代之精神,大学也应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1]。“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灵魂,没有灵魂,大学就没有生命,就没有大学的日新之德。”[2]大学在前行的过程中,当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定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引领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地方院校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地方文化,执守地方大学办学理念、形成地方人才培养特色,是地方院校培育和凝练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途径和手段[3]。

系统论的整体观念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在系统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并相互联系与支持,只有各要素在整体中充分发挥各自功能,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地方院校文化传承创新需要从系统的观点来思考,统筹布局,协调发展,避免零星式、碎片化、自发性经验型的单打独斗,需从整体的、综合性的全方位发展的角度来讨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问题,应注重顶层设计、上下协调、左右协同,以建构地方院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来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地方院校在传承创新中需要锚定目标,并依此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进而拓宽服务地方的路径来开拓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式发展方略。

一、锚定地方院校文化传承创新目标

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一个主要的文化类型[4]1。其区域文化经过石峡文化的萌芽,到南越国主两汉以后的发展,以“韶”为核心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善美和合的韶乐人文精神构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其具有以下鲜明特征:(1)高山小盆地的地域特征,是南北交通要冲,广东之北门,动植物繁多,矿产丰富,决定了粤北人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特色。(2)民族特征是构成韶文化的主导要素。历代中原人不断南迁,融合了古越族、汉族、瑶族、客家、疍民等多民族民系的文化、风俗和习惯。(3)开放、包容、融合、和谐的精神特征。韶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不同民族、民系的共生,也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吸纳了不同的文化精神。(4)复杂、多变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形态。韶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有:韶乐文化、移民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疍民文化、禅宗文化、名人文化和爱国主义文化等等[4]。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地方院校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条件。

目标指的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也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5]。目标是实施主体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它为活动指明方向,并为维系组织各个方面关系起核心的导向作用。韶关学院是粤北韶关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高校,在探索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挖掘地方资源,锚定发展目标,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传承创新,突显地方优势,成为韶关学院在内涵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韶关学院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善美和合、兼容并包的韶文化为核心,确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合作发展”四大战略,形成了地方院校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特色,开展了地方文化特色科学研究,拓展了社会服务路径,将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在三大职能之中,使三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强化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推进服务社会、地方文化研究和活化利用,实现价值文化的重塑与内生,深化办学特色,迈向高水平有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二、形成地方院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是大学固有的职能,在大学发展史中,尽管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始终没有变[6]235。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一种主要途径,同时,人才培养也离不开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支持,需要良好氛围和环境的熏陶[6]237。

(一)创设浓郁韶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杜威认为:“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促进生长。”[7]我国古代书院特别讲究环境的选择和建设,在营造书院环境时,常用松、竹、梅来烘托书院环境的淡雅气质,并用匾额、题字、石崖题刻等营造一种道德氛围,强调儒家自然审美观——“君子比德”的思想。使书院环境更具有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见贤思齐,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化。同样的道理,“对当代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是靠他自己的智力从周围环境中主动思考、吸收的”[8]。这种无意识的影响无处不在,影响着个体的性格和心理的每根纤维。因此,培养有地方文化涵养的人,需要高等院校营造一种特别的文化环境来使大学生习得地方文化。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方面。在物质文化上营造奋发向上的道德氛围。韶关历史上名人辈出,著名人物有“岭南第一人”的唐开元宰相张九龄、北宋政治家余靖、明朝抗倭英雄陈璘、陈朝名将侯安都、“岭南五才子”之一的邵谒,等等。将韶关历史名人雕像或介绍作为独立的景色设置在校园,传承历史名人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的情操与精神,使人一走进校园就感到精神振奋,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6]258。在制度文化上突出各学院特色和优势。每个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形成一定的制度,将文化内涵挖掘与宣传阵地建设相结合;将动态的文化建设和静态的文化熏陶、文化浸染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上加大宣传与展示,突出地方文化氛围。如美术与设计学院展示包含韶文化元素的作品;音乐与舞蹈学院编排韶文化歌舞;旅游与地理学院投身当地旅游文化挖掘……在精神文化上,构建多部门协调、面向师生、覆盖全校、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围绕地方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形式,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9]。

地方院校通过建设有独特品位、高雅格调、厚重氛围的校园文化,使地方文化成为促进大学生成才的看不见的“影响力”,成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的“软实力”,时时、事事、处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10],进而使大学校园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

(二)开发以韶文化为特色的课程

课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将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和现象组成的联结学生个体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桥梁。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得以系统了解、体验社会生活。通过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优势学科,把地方文化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将地方文化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培养掌握地方文化知识的人[11]。

韶关学院先后开设了“粤北瑶族传统舞蹈”“地方性舞蹈创编”“粤北瑶族人文与艺术鉴赏”“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等课程来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怀。公共通识选修课程“粤北瑶族人文与艺术鉴赏”,融合了粤北瑶族的历史、人文、音乐、舞蹈、美术、工艺、体育等,开创了瑶族人文与艺术综合知识的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展现瑶族的历史,再现瑶族民歌、民谣、舞蹈、服饰,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并掌握了粤北瑶族的人文与艺术概况[12]50。通过系统地组织韶关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如学习“瑶族刺绣”“张田饼印”“篆刻”等,使地方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激发学生传承创新的热情。

地方文化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有深入乡村,广泛了解,积极挖掘、研究,将地方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结合起来,课程才有鲜活的生命。否则,课程就是僵化的、无生气的,地方文化也难以得到真正传承和创新。

(三)设立传承韶文化特色的实践基地

实践是大学生内化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桥梁。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化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具有整个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进行高阶思维,并运用智慧来处理实际事务,这是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情境,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实践基地,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实践活动,是将地方文化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途径。

韶关学院设立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在民族舞实践基地,韶关学院引导学生将所学舞蹈理论应用于地方舞蹈,提取当地舞蹈元素对传统舞蹈进行改编、创新,使地方传统舞蹈获得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中小学实习基地,厚重的地方文化底蕴使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当地传统文化,他们为传承瑶语、瑶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积极开展课程和课例设计,拓展瑶文化传承路径。

地方院校在设立实践基地时,应充分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在本着“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共谋发展”的原则下,聚焦合作内容,创新高层次人才共培共享模式,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搭建人才技能成长和发挥平台,为校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是大学引领社会的根本保证,没有科学研究,大学只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地方院校深处地域文化生态之中,与地方文化相互交织,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要传承创新地方文化,地方院校必然需要借助地方资源,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韶关学院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成立华南教育史研究基地、韶文化研究基地、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建立以“粤北瑶族文化”为核心的研创团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来进行地方文化研究与传承。

例如通过整理、深入挖掘相关史料,使华南研学工作学术化。在史料发掘整理、学科史研究中,发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优势,在协同创新等方面厚植深耕,努力使韶关学院成为华南研学(基地)的“出发地、宣传地、实践地”,更好地发挥自身在发掘、研究、传承、活化利用华南研学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如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区域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形成以韶关学院为主的研究团队,深入发掘韶关驿道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系文化、古村落文化等。组织师生多次展开研学活动,实地寻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助推华南教育历史的传承活化[13]。“粤北瑶族文化”研创团队设置了“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粤北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12]51-52,深入研究粤北民俗、音乐与舞蹈,使粤北的民族传统文化呈现新的活力。

地处粤北的韶关一直是南北文化的“立交桥”,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种成分和元素。进行韶文化研究应重在践行,韶关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人物,沉淀了丰厚的文化。韶关学院系统地开展了地方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研究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韶乐的历史演进和开发;(2)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遗址的考古与开发;(3)六祖禅宗文化和佛教的演变和传播;(4)韶关历史名人和名著研究;(5)韶关客家民俗文化研究;(6)粤北采茶戏研究;(7)粤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8)韶关南雄梅关古道文化和珠玑巷移民文化研究;(9)利玛窦传教团在韶州活动与影响研究;(10)韶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整理与保护研究。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总之,在开展地方文化研究中,地方院校需统筹全局,上下联动,多方合作。在理清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史料、成立研究中心,形成系列研究,并使研究与学校、地方需要紧密联系,切实支持高校与地方内涵式发展。

四、拓宽地方院校社会服务路径

英国教育家哈罗德·帕金指出“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加西亚称“大学是国家最进步力量的先驱”;洪堡认为“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14]。显然,地方院校服务社会,必然以促进社会道德文明进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为己任。

(一)开展文化传承创新特色服务,促进地方文明实践

舞蹈是“韶文化”的一种动态艺术呈现,是韶关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具体体现,韶关学院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共建帮扶项目、培训文艺骨干开展文化传承创新特色服务,为古老的瑶族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韶关学院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致力于粤北民族舞蹈的传承创新。为发挥基地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功能,打造特色传承项目品牌,传承基地以粤北民族舞蹈为原型,创编了《粤北故事》等系列作品,包含了《走山的女儿》《过山》《粤北往事》等8个舞蹈,将韶关的瑶族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粤北人民迁徙中坚忍不拔、团结奋进的艺术形象。通过共建帮扶项目,培训文艺骨干,打响“金鸪鸪”品牌。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与乳源县委宣传部合作共建了“金鸪鸪”瑶乡文艺宣讲队帮扶项目。一方面与乳源文化馆、传习馆演员共同组成了文艺帮扶志愿者,把舞台和课堂搬到了乳源瑶山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将培训学员请到学院学习舞蹈编导、小品小戏创作、舞台化妆技能等课程。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育瑶乡文艺宣讲骨干,编创“鲜、活、实”的原创文艺作品,开展文艺宣讲,参与服务地方各级各类文艺展演活动,优化“文艺+宣讲”的实践教育教学方案,提升了农村文艺团体自身的“造血”功能。帮扶共建项目不仅为韶关学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更让学生在帮扶志愿服务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爱乡的情怀,为乳源在瑶族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方面贡献了力量。

文化活动是地方特色的具体表现,是人民喜爱的活动。地方院校在服务地方时,考虑的不仅是提供成品,其重点在于组织和引领,授人以“渔”,为地方输血和造血,充分调动本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地方文化活动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媒介。

(二)提供经济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知识创新正在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现代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228-229。

韶关学院通过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规模,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加强统筹联动,整合学校学科、人才、科研平台等资源,打出“组合拳”,形成服务地方工作的集聚效应。

例如,韶关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博士教授团队赴深渡水瑶乡指导果药立体栽培项目,深入了解瑶乡的资源和环境,指导合作社做好果药立体栽培品种组合筛选,并做好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示范,将果药立体高效栽培模式推广至全乡地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依托“学院科技团队+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把瑶药种植打造成瑶乡深渡水的特色产业,建成集种植、旅游观光、研学基地于一体的产业。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带领专家教授团队参加南雄市旅游资源普查员培训大会,为南雄市摸清家底、查清资源、合理利用和规划文化旅游资源出谋划策。新丰县委组织部和韶关学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借助韶关学院专家团队的力量,加强丹霞英才培养、医疗教育人才培养、企业技术攻坚、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合作。通过协作,新丰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多项困难和问题,提升了城市形象、振兴了乡村、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地方院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当坚持“地方所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地方思想库、人才库、科技库的作用,围绕地方文化传承特色、经济特点、地理条件主乡村振兴等方面,深入地方指导,扎实开展研究,起到真正的科技引领和支持作用。

(三)开展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地方育人能力

服务职能要求大学为社会提供咨询和指导,这种服务多是学术性的,要以研究为基础,要有教育内涵,是其他机构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很好提供的服务[6]240。

韶关学院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专业人才资源优势,与地方教育、文化部门主校外研究机构、企业等联合进行瑶族特色民族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开展相关的调研、实践等活动,到民族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指导教学与训练。例如,深入研究课程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在资源上挖掘、梳理地方特色文化;在理论上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在实践上开展地方文化传承方式、方法融入课堂的深度探究,制定计划,形成合适的方案和课程,使基础教育在开展地方文化传承教学中有清晰的目标,有可行的路径,有可见的效果,从而使基础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得以顺利、扎实、真实开展,使地方文化深入人心,培养热爱地方民族文化的一代新人。

社会服务是地方院校的重要职能,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只有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定位,不断强化开门办学思想,秉承契合地方需求、挖掘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打造地方服务的新特点、新路子,才能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使服务落到实处。

地方院校应对社会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深入交流,并有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勇气、决心、责任感以主具体的策略,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帮助地方进行文明实践、文化传承创新,经济振兴,并同时获得自身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发展,从而彰显地方院校存在的价值作用。

猜你喜欢
粤北韶关瑶族
瑶族织锦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遗址调查培训班在梅州开班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