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既能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的指导思想,满足“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的多学科交叉需求,又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安全劳动水平。纵观“大学生劳动教育”主题研究:(1)构成要素方面,明确“育什么、为谁育、谁来育和如何育”,要统一劳动技能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主体性与高校主导性、个体发展与民族振兴重任[1]。(2)劳动观培育方面,既符合大学生个人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关系,又符合政治、经济和文化提升的需要[2];但是,存在“大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劳动习惯弱化、劳动能力退化”等问题,因此要“把握新对象、运用新方法、安排新内容”[3],抓住“高校、家庭和自我劳动教育”等产生显著积极作用的劳动认知影响因素[4],整体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国家级立体系统。(3)实现路径方面,通过项目制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实习单位对接等途径开展,并且完善教育立法以加强保障体系[5]。(4)课程融合方面,立足应用型本科工学类专业课,设计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硬核、专业知识为保护带、劳动精神为启示法”的三层结构,课程思政“结合点”在于以工程问题为导向,积极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6]。(5)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方面,通过德尔菲法、结构方程等统计方法构建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创新劳动”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模型[7]。(6)劳动安全教育方面,以课外拓展的建筑施工行业为例,研究员工安全行为习惯的塑造[8],提升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方案[9],以主基于行为主义改进企业安全教育方式等[10]。可见,现有研究几乎没有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具体依托的某一门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和教学改革。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是生命、自然、技术、社会和系统5大领域的安全规律,其中安全生命科学原理涉主医学知识,安全自然和技术科学原理涉主理工科知识,而安全社会和系统科学原理涉主管理学知识,进而发展出安全人体学原理、安全工程原理、安全系统管理原理、安全人机系统原理等25类安全科学二级核心原理[11],充分体现“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管理-理工-医学”学科交叉的必然性。笔者以“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为例,基于265份调查问卷,从课程反馈和大学生偏好入手,遵循“课程典型任务安排→‘管理-理工-医学’学科交叉度量化→多种教学方法适配”的逻辑思路,逐层递进开展实证研究,力图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学生获得感。
本研究采用网络自填式调查问卷方法,问卷主体结构运用结构型模式,以调查目标为导向设置了27个匿名测量问项,回复率较高且回收较快。在典型任务安排部分设置12个单选和6个多选问项;在“管理-理工-医学”学科交叉度部分设置4个单选问项;在典型任务教学方法适配部分设置5个多选问项,测量问项层次递进。
首先,以广东省某大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企业劳动安全管理”的148名专业选修课学生和第二学期120名公共选修课学生为调查样本(此门课程既是劳动教育必修的专题课程之一,又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以主整个大学范围的公共选修课),共发放问卷268份,有效回收265份,总有效回收率为98.88%,问卷调查样本数265约为测量问项总数的10倍。其中,专业选修课学生全部来自2018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有效回收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公共选修课有效回收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7.50%。其次,作为公共选修课,“企业劳动安全管理”由包含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门类的15个二级学院的大一至大三本科生自由选择。在117个公共选修课的调查样本中,女生样本为96个,是男生的4.571倍;在148个专业选修课的调查样本中,女生样本为115个,是男生的3.485倍,表明女同学比男同学更加有兴趣、有意愿获得此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其中,大一学生(2020级)只有6名,其他全部为大二和大三学生,并且学生不可以重复选修同一门课程,说明随着学识增长和阅历增加,大学生会逐渐重视“企业劳动安全管理”的实用价值。再者,在117个公共选修课的调查样本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共有17个,理工类专业共有11个,各占总人数的89.06%和10.94%,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样本的年级、专业和比例
可见,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本科生更加重视此门课程的系统性学习。最后,调查样本总体包含2部分,即专业选修课学生样本和公共选修课学生样本,是因为“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在大多数高校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具备“专业选修课”地位,并且在整个高校层面具备劳动教育专题属性和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条件,因此这2部分学生样本共同构成调查样本总体,不可偏废。样本数据收集时间选择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是因为同一名学生不可2次选择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重复学习,因此同一主题课程不建议在同一学期以不同类别课程开课,以免造成学生重复选课。此外,专业选修课学生样本和公共选修课学生样本中,女生样本比例一直高于男生,源于不同性别背后的选课动机、课程价值观等内在因素不同,具有外生性,不属于本研究的讨论范畴。因此,以广东省某大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48名专业选修课学生和第二学期120名公共选修课学生为调查样本,是真实可靠和符合逻辑的,其指标解释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稳健性。
一方面,对“典型任务的学生兴趣度”测量问项采用Likert量表五点计分法进行评价,将“没有兴趣、可有可无、有兴趣、很有兴趣、非常有兴趣”分别赋值“1、2、3、4、5”,重要性依次增加。潜在安全素质、职业安全素质、生活安全素质、生存安全素质的平均值分别为3.298、3.223、3.521、3.675,标准差分别为0.916、0.917、0.930、0.969,表明量表数据没有出现异常值。平均值由大到小得到学生对4类典型任务兴趣度的排序:生存安全素质>生活安全素质>潜在安全素质>职业安全素质。
另一方面,4类典型任务的峰度分别为-0.082、0.328、-0.233、-0.933,接近正态分布0值峰度(减3处理后);偏度分别为0.536、0.198、0.067、0.086,也接近正态分布0值偏度,表明此测量问项的调查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综合大多数“企业劳动安全管理”主题教材内容、教学经验和现实需求,“潜在安全素质”典型任务安排包含:(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2)劳动安全原理和法律法规;(3)事故的产生、控制和预防;(4)“三不违反”和“四不伤害”;(5)从“要我安全”到“我能安全”。“职业安全素质”典型任务安排包含:(1)全国劳动模范和大工匠事迹观摩;(2)重大公共卫生安全;(3)机械安全;(4)电气作业安全;(5)特种设备安全;(6)施工作业安全;(7)危险化学品安全;(8)危险作业安全;(9)工伤、职业病防治与维权。“生活安全素质”典型任务安排包含:(1)消防安全;(2)交通安全;(3)大型活动安全;(4)社区安全;(5)劳动安全与社会保险;(6)劳动安全与商业保险。“生存安全素质”典型任务安排包含:(1)台风避险与自救;(2)雷击、洪涝灾害防范与避险;(3)核安全与自救;(4)火灾、爆炸防范与救援;(5)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防范与避险;(6)地震避险与救援;(7)溺水防范与救援;(8)暴力恐怖袭击避险与自救。由以上4类典型任务的教学内容可知,潜在安全素质、职业安全素质、生活安全素质、生存安全素质的教学课时量排序为:4、1、3、2,然而学生兴趣度排序为:3、4、2、1,见表2。
表2 4类典型任务的学生兴趣度和教学课时量
表2可见,学生对“职业安全素质”兴趣度相对最低,但是教学课时量却相对最大,导致异位差较大。学生由于考取各种资格证、备考研究生以主假期实习经验不足等原因尚未形成具体的求职方向和详细的职业规划,对面面俱到的职业安全素质找不到重心,抓不住兴趣点。另外,“职业安全素质”典型任务安排的(3)-(8)主题内容与样本占比较大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背景差别较大,要在拓展实训和实践环节才能深入理解其机制。因此,要从引导学生发掘“职业安全素质”的应用价值、增加实训和实践内容、精炼“职业安全素质”主题安排、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来减少学生兴趣度与教学课时量的异位差。
一方面,对“劳动安全能力的学生倾向”测量问项采用Likert量表五点计分法进行评价,将“不需要、可有可无、需要、很需要、必要”分别赋值“1、2、3、4、5”,重要性依次递增。8种劳动安全能力的平均值分别为3.626、3.781、3.374、3.415、3.653、3.585、3.672、3.532,标准差很小,无异常值,见表3。
表3 8种劳动安全能力的学生倾向和预期培育
根据平均值由大到小得到劳动安全能力的学生倾向排序:(1)院前急救和应急处理能力;(2)自主管理与避免发生轻伤和轻微事故的能力;(3)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能力;(4)职业病防治和工伤保险运用能力;(5)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监管和避免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能力;(6)严格约束自己,团队互助,以零伤害、零事故、零职业病为目标,成为本质型安全人的能力;(7)辨识各种危险源和从事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劳动安全专员的能力;(8)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8种劳动安全能力的峰度和偏度都接近正态分布(峰度减3处理后),表明此测量问项的调查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层次越低的需求量越大,只有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那么,劳动安全能力预期培育的前5名应是:(1)院前急救和应急处理能力;(2)职业病防治和工伤保险运用能力;(3)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能力;(4)辨识各种危险源和从事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劳动安全专员的能力;(5)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能力。此外,根据劳动安全文化建设的杜邦布莱德利曲线,随着“自然反应→严格监督→自主管理→团队管理”建设层次的提高,劳动事故率会显著下降,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难度会逐层加大。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劳动安全能力预期培育的后3位应是:(6)遵守规章制度、服从监管和避免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能力;(7)自主管理与避免发生轻伤和轻微事故的能力;(8)严格约束自己,团队互助,以零伤害、零事故、零职业病为目标,成为本质型安全人的能力。可见,劳动安全能力预期培育与学生倾向的排序并不一致。其中“自主管理与避免发生轻伤和轻微事故的能力”异位差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大多数只从生活经验和个人需要出发进行评价,忽视了人类需求的层次分别和劳动安全文化建设的梯度递进,因此要加强劳动安全理论讲解的精细度和理论运用的灵活性,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理论高度和全局视野。
第一,为研究劳动安全能力学生倾向对典型任务兴趣度的影响,设4类典型任务为因变量Y1、Y2、Y3、Y4,8 种劳动安全能力为自变量X1、X2……X8。由于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有序定类数据,因变量被划分为“没有兴趣”到“非常有兴趣”5项并且量表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选择有序Probit模型进行线性回归。“潜在安全素质”学生兴趣度Y1的Probit回归模型中,χ2(8)=196.690,p<0.05,通过似然比检验,说明选定的自变量具备有效性,该模型构建有意义,见表4。
表4 劳动安全能力学生倾向(X1-X8)对典型任务兴趣度(Y1-Y4)影响的有序Probit模型回归结果
McFadden R²=0.317、Nagelkerke R2=0.580,说明该模型拟合程度尚好。通过模型预测准确率去判断,总体预测准确率为70.19%,该模型的拟合质量较高。同时,自变量X1-X8对Y1的Pearsonχ2值都满足p<0.01,通过该检验,说明每个自变量与Y1都呈现出显著性差异,选择X1-X8为自变量是合理的。同理可知,Y2、Y3、Y4的Probit回归模型构建有意义、拟合质量较高并且自变量选择合理。
第二,对“潜在安全素质”学生兴趣度Y1的Probit回归模型中,X1、X2、X4对Y1的回归系数分别为 0.253、0.294、0.387,Z值分别为 2.068、2.061、3.048,对应呈现5%、5%、1%置信水平的统计显著性,通过Z检验,说明X1、X2、X4能够分别对Y1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为:X4>X2>X1。由于优势比OR 值分别为1.287、1.342、1.472,说明自变量X1、X2、X4分别增加一个单位,Y1会分别增加1.287、1.342、1.472倍。但是,其它自变量的p值都大于0.05,表明它们不会对Y1产生显著影响。同理可知,X4能对Y2产生显著正向影响;X1、X2、X5、X7能对Y3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为:X1>X7>X2>X5;而X1、X2能对Y4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为:X1>X2。
第三,由上述结果可知,(1)着力培育“职业病防治和工伤保险运用能力、院前急救和应急处理能力、辨识各种危险源和从事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劳动安全专员的能力”,丰富这些主题的内容安排,能够提高学生对“潜在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的兴趣度。(2)着力培育“辨识各种危险源和从事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劳动安全专员的能力”,丰富该主题的内容安排,能够提高学生对“职业安全素质”的兴趣度。(3)着力培育“职业病防治和工伤保险运用能力、院前急救和应急处理能力、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能力、自主管理和避免发生轻伤和轻微事故的能力”,丰富这些主题的内容安排,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安全素质”的兴趣度。(4)着力培育“职业病防治和工伤保险运用能力、院前急救和应急处理能力”,丰富这些主题的内容安排,能够提高学生对“生存安全素质”的兴趣度。
对“典型任务学科交叉的学生倾向”测量问项采用Likert量表五点计分法进行评价,将“10%左右、20%左右、30%左右、40%左右、50%左右、60% 左右”分别赋值“1、2、3、4、5、6”,重要性依次递增,见表5。
表5 4类典型任务学科交叉的学生倾向
第一,根据学生对4类典型任务分配时间比例得到平均值和标准差,标准差较小表明量表数据没有出现异常值。
第二,峰度和偏度的绝对值都小于1.1(峰度减3处理后),表明量表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第三,此测量问项赋值越高表示倾向性越大,可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数据相对重要性计算权重。对“潜在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得到特征向量(0.762,1.164,1.074),最大特征根 3,CI=(最大特征根 -n)/(n-1)=0,于是3种学科知识对应的权重值分别为25.40%、38.81%、35.79%。由于一致性检验CR=CI/RI,3阶随机一致性RI=0.520,那么CR=0<0.1,表明判断矩阵和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同理,其它3类典型任务也得到各自的AHP层次分析权重,见表5。
第四,信度分析用于研究样本对量表型测量问项回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潜在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0.888>0.8,表明量表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各题项的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TC最小值为0.450,最大值为0.681,都大于0.4,表明各题项相关度良好;项已删除的α系数最小值为0.874,最大值为0.886,都低于Cronbach α系数0.888,表明各题项不需要剔除。同理,其它3类典型任务的量表数据信度质量也很高。
第五,效度分析用于研究量表型测量问项设计的合理性。对“潜在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KMO=0.847>0.8,巴特球形度检验值Bartlett=2 562.533,对应p=0.000<0.01,表明量表数据效度很好;所有题项的公因子方差即共同度都高于0.4,表明题项全部设计合理并且有意义,研究信息量能被有效提取。同理,其它3类典型任务的量表数据效度质量也很高。因此,根据标准差、峰度、偏度、信度、效度的分析,AHP层次分析权重可作为学生偏好下“管理-理工-医学”学科交叉度的判断依据。
第一,模型拟合结构。路径分析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多重影响关系。“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善后恢复”管理学方案对“潜在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兴趣度的影响路径,见表6。
表6 学科交叉倾向对典型任务兴趣度的路径分析
表6可知,CR=0.442,p=0.658>0.05,没有呈现显著性,不会产生路径影响关系。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潜在安全素质”兴趣度的影响路径,CR=2.240,p=0.025<0.05,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40,呈现5%置信水平的统计显著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而理工科原理对“潜在安全素质”兴趣度的影响路径,CR=-1.288,p=0.198>0.05,不会产生路径影响关系。
同理,对于“职业安全素质”兴趣度,3种学科知识都没有对其产生路径影响关系。但是,对于“生活安全素质”兴趣度,3种学科知识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48、0.210、-0.207,说明管理学方案、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安全素质”兴趣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理工科原理则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对于“生存安全素质”兴趣度,3种学科知识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15、0.176、-0.243,说明管理学方案、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生存安全素质”兴趣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理工科原理则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第二,模型拟合概况。根据模型拟合标准GFI>0.9、RMSEA<0.1、RMR<0.05、CFI>0.9、NFI>0.9可知,4个路径分析模型的每一个拟合指标都符合标准,即作出3种学科知识对4类典型任务兴趣度路径关系的假设是有意义的,并且模型拟合程度良好。
第三,3种学科知识之间的协方差关系是相关关系,而非路径影响关系。根据Z值和P值可以判断,见表6,对于“潜在安全素质”兴趣度,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管理学方案、理工科原理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协方差关系;对于“职业安全素质”和“生活安全素质”的兴趣度,3种学科知识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协方差关系;对于“生存安全素质”兴趣度而言,只有“理工科原理”与“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方差关系。因此,学科交叉倾向对4类典型任务兴趣度的影响路径主3种学科知识间的相关关系,见图1。
图1 学科交叉倾向对4类典型任务兴趣度的影响路径
第四,3种学科交叉度的确定。其一,为了增进学生对“潜在安全素质”的兴趣度,理工科原理、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善后恢复”管理学方案三者交叉的时间分配应为:25.40%、38.81%、35.79%。根据学科交叉倾向对该典型任务兴趣度的影响路径主3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关关系,可适当增加“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占比。其二,为了增进学生对“职业安全素质”的兴趣度,理工科原理、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管理学方案三者交叉的时间分配应为:26.93%、38.17%、34.90%。其三,为了增进学生对“生活安全素质”的兴趣度,理工科原理、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管理学方案三者交叉的时间分配应为:25.45%、38.91%、35.64%。根据图1,可适当增加“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管理学方案”的占比,适当减少“理工科原理”的占比。其四,为了增进学生对“生存安全素质”的兴趣度,理工科原理、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管理学方案三者交叉的时间分配应为:26.07%、38.67%、35.26%。根据图1,可适当增加“管理学方案”“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占比,适当减少“理工科原理”的占比。
学生对4类典型任务兴趣度、8种劳动安全能力倾向、“管理-理工-医学”学科交叉倾向做出选择后,对常用教学方法的偏好也进行了选择,包括:A.PPT理论梳理,B.翻转课堂,C.小组汇报,D.问题抢答,E.主题辩论赛,F.微课和慕课,G.视频赏析,H.急救技能操作和演练,I.管理学方案设计竞赛,J.劳动安全情景短剧表演,K.劳动安全宣传教育短片拍摄,L.案例小游戏。
对于“潜在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学生对教学方法选择的频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见图2。
图2 学生对“潜在安全素质”教学方法选择的帕累托图
χ²=288.396,p=0.000<0.01,表明各题项的选择比例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帕累托图可以展现“二八原理”,即80%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20%的原因导致的,由此判断问题的主要因素,那么累计比率为0%-80%对应的题项为“至关重要项”,累计比率为80%-100%对应的题项为“微不足道项”。可见,学生对“潜在安全素质”相对期待的教学方法是:G、A、H、L、D、F、J、B;相对不期待的教学方法是:K、C、E、I。
同理可得,对于“职业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学生相对期待的教学方法是:G、A、H、L、F、B、D、J;相对不期待的教学方法是:E、C、K、I,见图3。
图3 学生对“职业安全素质”教学方法选择的帕累托图
对于“生活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学生相对期待的教学方法是:G、A、H、L、D、B、E;相对不期待的教学方法是:J、K、C、I,见图4。
图4 学生对“生活安全素质”教学方法选择的帕累托图
对于“生存安全素质”这一典型任务,学生相对期待的教学方法是:G、A、H、L、F、D、J、B;相对不期待的教学方法是:K、C、E、I,见图5。
图5 学生对“生存安全素质”教学方法选择的帕累托图
可见,学生对4类典型任务教学方法选择的响应率和普主率最高者都是“视频赏析”,最低者都是“管理学方案设计竞赛”。根据“至关重要项”和“微不足道项”在4类典型任务都出现的情况,学生相对期待的教学方法为视频赏析、PPT理论梳理、急救技能操作和演练、案例小游戏、问题抢答、微课和慕课、翻转课堂;相对不期待的教学方法为劳动安全宣传教育短片拍摄、小组汇报、管理学方案设计竞赛。综合这二类教学方法就得到学生偏好视角下“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适配的教学方法。
为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增加学生获得感和契合当前形势需要,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6种对策。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应当在所有高校的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中开展宣传引导,通过宣传专栏、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劳动有关节日的交流会等方式使大学生明确课程主旨和现实作用,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通过宣传引导来提高学生选课率和活动参与率,进而提升劳动综合素养和生存发展能力,为新时代接班人夯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础。
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中,典型任务安排要根据学生兴趣度排序来调整教学顺序,教学课时量的安排主要根据典型任务本身的主题内容主容量来分配,教学形式的演变只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精神实质的外化。以“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为例,要突出“职业安全素质”这一重点任务:通过全国劳模、大工匠、抗击疫情、抢险救灾的人物事迹来深化主题,讨论新近发生的焦点事件来提高求知兴趣度,运用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和实训实践环节来增加知识经验获得感,还要创新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活跃程度。要紧扣“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目标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压实劳动安全教育的高校主体责任,在追求效率、公平、可持续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更安全”发展。
在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结合能力培育的学生倾向和内容安排来提高学生对典型任务的求知欲,实现从显化能力到隐化素质的积淀。以“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为例,丰富“职业病防治和工伤保险运用能力、院前急救和应急处理能力、辨识各种危险源和从事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的劳动安全专员的能力、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能力、自主管理和避免发生轻伤和轻微事故的能力”等内容安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4类典型任务的求知兴趣度,推进“劳动安全能力培育→劳动安全素质提升”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道路和水上运输事故易发多发;矿山企业超能力超定员生产、违规承包等问题突出;建筑施工企业赶工期、抢进度现象增多,因此培育大学生劳动安全能力不容丝毫懈怠。同时,大学生劳动安全素质培养要重视科技成果、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新业态,体现科技成果孵化和新兴社会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提高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和创新性的安全管理能力。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适度量化学科交叉度,不仅要依据教学典型任务的性质、主题、容量等“供给方特征”,还要重视学生的学科交叉倾向、不同学科的兴趣偏好、跨领域融通能力和专业背景等“需求方特征”。在“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中,要根据“需求方特征”合理分配理工科原理、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管理学方案三者交叉的时间比例,进而根据学生的学科交叉倾向对典型任务兴趣度的影响路径、3种学科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和“供给方特征”进一步调整各学科之间的比例。各类高校主其院系可因地制宜发挥特长,善工宜工、善医宜医、善文宜文、善农宜农、善职宜职等,利用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有理有据、有序有度、有主有次的设计多学科交叉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同时,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号召,积极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学科交叉教材编写制度等,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控系统,实现革故鼎新。
诚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能依据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适配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有限时间和条件下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知识技能和无限启迪。那么,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应尽量采用学生相对期待的教学方法,适当减少学生相对不期待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企业劳动安全管理”课程改革中,应尽量采用视频赏析、PPT理论梳理、急救技能操作和演练等教学方法,适当减少劳动安全宣传教育短片拍摄、小组汇报等教学方法,使典型任务的主题安排与教学方法相互耦合。此外,教学方法要兼顾“供给方”“需求方”特征,灵活多样和动态适配。高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主要依托的课程要求不少于32学时,除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也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劳动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它类别课程。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是实践型劳动教育课,拥有“励志、强智、健体、立德、协作、创业”等多元育人职能,因此在系统化理论研习基础上要大量组织学生参加服务性、生产性和生活性劳动。例如,为提升“潜在安全素质”,到“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观摩学习并开展安全管理义务劳动;为提升“职业安全素质”,到工业园区和建筑施工现场辨识危险源并补充事故防范措施;为提升“生活安全素质”,调查高层社区电动车存放主充电场所是否独立、合规设置并开展消防宣传活动;为提升“生存安全素质”,在地铁站高峰时段有序疏导客流,并在夏季极端天气提供雨具租借和凉茶服务。同时,在“大学生自主创业”背景下,要围绕专业特长开展实习实训、基层锻炼、勤工助学、“三下乡”、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通过实践“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累积职业经验和开拓创业思维,引导大学生投身到艰苦地区和人才紧缺行业,并且在自然灾害和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运用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贡献力量,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