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皓 胡雨潞 高 青
高校生源不断扩招,纷繁复杂的专业门类不断涌现,但有些门类的出现与市场需求并不匹配,这就导致了失业问题的出现。有学者对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进行了测算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众多的高校专业中,历史学、法学和医学错配度为5%左右,经济学、农学、文学、艺术学和哲学错配度约为10%,工学和管理学错配度最高,达到30%①李静,楠玉.中国就业供需错配——基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的测算[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1):45-50.。由此可见,大部分专业的人力资本产出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人力资本供需错配明显。人力资本错配的后果是双向的,一是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却不能找到适合的岗位,影响学生就业;二是人力资本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影响市场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分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受经济市场特征影响,经济学人力资本易受市场冲击,人力资本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难以平衡,就容易出现教育过剩或教育不足的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思想道德修养高,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同时具有全球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教学的有效性影响教学效果。从现状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教学目标空泛模糊,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固化单一的情况。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对供需双方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本供需错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某一学科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供需错配的原因包括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三个“错配”:一是岗位需求与培养目标错配,二是执业内容与人才能力培养的错配,三是市场认可与教学评价机制错配(苑泽明,2018②苑泽明,李田,孙钰鹏.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基于供需错配的分析视角[J].会计研究,2018(08):80-86.)。此外,高校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上过于注重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知识结构过于注重语言课程,培养过程轻视思想政治素养,实践锻炼缺乏持续性等问题(李洪丽,2019③李洪丽.高校外事外交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51-15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高校教学目标趋同,缺乏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外贸实操能力薄弱,复语教学能力程度低,跨文化交通能力不足等(严勇,2019④严勇,周建华.地方高校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09):58-61.)。
卓越国贸人才的培养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是解决人力资本供需的重要途径。国内学者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是对实践操作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依据“职业人”核心能力,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就每一个阶段的“职业人”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内容(汪洋,2012⑤汪洋.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40-141.);建构“实训教学”体系(梁荔,2014⑥梁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4(03):65-66.);探索可实践的“班企合作”(何守超,2015⑦何守超,陈婷,潘维真,张茂雨.“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82-84.)。其次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建设展开的研究,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质,以及基于基本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四个方面(杨青龙,2019⑧杨青龙,宣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9(01):61-68.)。最后是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在知识和技能上提出了培养建议,认为国贸人才的培养需要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知行合一,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化校企合作,整合资源,丰富“双创”形式(赵晓俊,2019⑨赵晓俊.“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6):12-14.)。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尽管已有的研究都提到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但鲜少有研究是在人力资本供需错配背景下讨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有效教学。经济市场形势变幻莫测,但教育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调控作用需要时间过渡,这是市场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存在滞后性的客观原因,是教师无法调节的。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培养人才最直接方式,因此,探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有效教学尤其重要。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以理论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主要特点,系统的理论讲授不仅扎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也拓展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呈现出教学内容传统且片面,过于强调“国际化”的培养,忽视了对地方经济的了解和分析;过于注重知识性目标,轻视了对学生技能性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固化单一,且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脱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市场所需的能力型人才之间存在明显的错配。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都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尽管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但应试教育能够长期存在,有着其不可取代的合理性。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知识是学习和掌握其他技能的基础,新时代就是知识的时代,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应试教育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但其注重知识的掌握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知识学习素养。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实践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主要是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学生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素养等相关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和操作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开展学科研究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理性和科学的分析经济发展态势,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从而向研究型人才转向。
此外,从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看,大部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是接受过硕博士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相比较于长期在岗位上从事技术研究的“技术型教师”而言,他们更为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前沿,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学科研究视野,能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前沿的学科知识,启发学生的思考。
1.教学内容与国贸专业知识逻辑错配
教学内容是教学实施的逻辑起点,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而开展的。当前,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传统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过于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存在滞后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需要与市场变化和国际形势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学内容滞后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以及对经济实况的解读。二是教学内容存在片面性,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操作,在言语知识讲授上,缺乏对外语的教学和训练。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又具体表现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知识的学习上。《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国贸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除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思想实践教学。但在现实教学中,理论课程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实践课程课时较少。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实训基地欠缺;学生外出实习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学生基数大,教师人数不足,无法给予学生细致的实践教学指导等。三是教学内容方面过于强调“国际”,教学中所传授的内容都是以“国际”内容为导向,缺乏对本土经济的了解和分析,忽视了国际经济与本土经济之间的衔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引导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习和分析,为本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献计献策。
2.教学目标与经济市场岗位需求错配
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论述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厘清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的具体要求,课程目标是基于对学生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对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具体表述,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简而言之,教学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对教学目标有着间接的影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与市场岗位需求错配,本质上是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错配。市场需要的国贸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开展新型国际贸易的实操能力。知识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掌握能力的重要工具,因此,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不能成为唯一的目标。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注重的应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重点院校所培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相区别。但受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仍以知识性目标为主,缺乏对实训和技能的培养要求。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两类考核上,一是学生的课程期末考核,以考试、写论文等知识性考核为主,对技能性目标无明确的考核要求;二是对学生毕业的考核,以毕业论文为主,缺乏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要求和检测。这样的目标导向给了学生错误的引导,学生为了能够达到成绩合格或者毕业条件,会将大量的心思在知识课程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宽了学生能力与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鸿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教学方法与国贸人才能力培养错配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与教学内容契合,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符。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型的,也有实践型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相对单一,讲授式教学倾向严重。课堂教学中基本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卓越的国贸人才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传授给学生的只是刻板的书本知识,只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和记忆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训练。此外,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兴趣不相符,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的高强度灌输式教学后,迫不及待地想在大学“大展拳脚”,但到了大学还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到实践战场中去实习,去演练,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天性,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要求也随形势发展而不断提高。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临时的,紧迫的,只有应用型人才和能力型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力资本错配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有效教学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上做出改进,放眼世界,立足本土,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基于对市场岗位需求的分析,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基于学情和教学内容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从现有的整体的知识体系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增加实践性知识。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变化多端,纯理论教学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因此,应在传统理论知识教学中加入对最新国际经济与贸易现实问题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需要掌握的知识具体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和通识知识,工具知识主要包括外语的学习及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学习。外语是与国际交流必备的工具,外语学科的开设也需要高校根据本土经济发展特点而开设,比如广西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外语教学就不应只开设英语,还应开设泰语,马来语等小语种教学。
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面向国际的,也应该是立足本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为国际经济服务的,更应该是基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的分析,为本土经济服务的。近年来,基于本土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在很多省份都开设了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开设旨在实现本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仅要学习与国际经济相关的知识,还应该适当增加对本土经济知识的学习,重点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和本土经济衔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最后,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选择前沿的学科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理论的教学可以选用一些经典的教材,但像电子商务,物流学等都属于更新换代快的学科,需要教师根据市场潮流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对学生成长、对社会发展和对学科进步的研究。首先,从受教育主体来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对的学生主体是大学生,大部分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已经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大部分理论知识都已经能够自己学习。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分析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运用理论的方法和技能,而不是知识的熟记和背诵。其次,从社会需求来看,国际经济贸易与专业的学生需要服务的不仅是国际经济,更多的是通过对国际经济的分析和掌握,为本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因此,国际经济市场变幻莫测,需要处理的问题层出不穷。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高校人力资本的教育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滞后性,如果教师只跟着培养目标走,可能会加剧人力资本与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错配程度。教师是可以通过课堂直接与学生交流的,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力资本与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错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
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依赖于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包含了国际贸易法等法学知识,也包含了商务谈判等社交性知识,此外还有服务贸易等服务类知识,不同类别的知识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呈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实场景必定的变化多端的,市场需要是能灵活处理各类问题的综合型人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尽管传统的教学存在不少弊端,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像经济原理,国际贸易学这样的理论知识仍然可以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但像商务谈判这样的实践性知识就可以通过模拟谈判,辩论赛等方式来开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有效教学是实现人力资本供需匹配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教学内容选定,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和分析,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但当前,人力资本供应与市场岗位需求之间的错配程度仍然较高,从错配到匹配,仅靠课堂教学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有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主体加入,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机会,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