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宏宝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与树人,一直以来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现愈发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重点。影视艺术是视觉与听觉融合的艺术,是时空融合交错的艺术,极具艺术、文化与教育价值。影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元素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品质的提升能产生有效影响。因此,影视艺术教育实施过程所传递的艺术、文化与教育元素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教育的树人核心与立德根本。
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立德与树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教育价值追求与向往,脉络久远,延续不断,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关于教育的理念始终把“德”摆在首位,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理念强调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的理念强调立德树人,直至党的十九大,总书记进一步表述了关于教育的理念,阐释教育者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既要进书本、进教材,也要进线下课堂、进网络课堂,更要达到入耳入心入脑的效果。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的本质就是立德,立德才能立人。当代青年只有有德行、有素养、有目标、有理想,才能堪当中华民族的时代大任。以德筑梦,青年人树立的远大理想才能指向于使命担当。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有了力量,民族就有了希望。
高等教育、高校工作必须始终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来开展。强教育则强国家,强育人则人才出。当下,通过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需要为我们所迫切,学识真理、科学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我们所渴求。由此,高校立身之本正在于立德与树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学生能成人、能成才,才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的,高等学府才能为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输送可用可造之才。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增加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青年学生正是高等院校的使命职责所在。
影视艺术作品是优良的教育媒介,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涵养思政资源,具有典型的思政教育功能,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助手。影视艺术作品,如电视剧、电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过情感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念,习焉不察,润物无声。影视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现、重大历史人物事迹的描绘展现革命先辈的英雄图谱。公众沿着历史的脉络追寻民族的印记,在艺术真实所建构的充满硝烟的战争奇观叙事中重温奉献与无畏生死的大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直至心心相通。
好的影视作品,如蓝天之阳光、如春季之清风、如绵绵之细雨,使思想启迪、使心灵温润、使人格升华,使颓废萎靡之风褪去渐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影像可以分为知觉层次、叙事层次、诗意层次三个层次。影像的第一层意义——知觉层次,强调事物通过摄像机得以再现的意义,对事件的呈现;影像的第二层意义——叙事层次,强调动态影像具有的视听语言符号表意功能与情感实现;影像的第三层意义——诗意层次,是指影像形式框架之外建构的抽象内涵意义,即美的意义。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即审美接受时,会在影像中事物再现时产生初级美感,会在影像符号叙事表意过程中产生中级美感,会在影视作品建构抽象意义时生成美感,形成一种强烈的净化心灵效应。由此,受众在精神方面得以调节,人格方面得以提升,经过“同化”丰富了内在审美建构,经过“顺应”增加了向往美的超功利性自我完善与提升的机能。
1.影视作品:思政内容的艺术载体
影视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历史事件的复现、当下社会事件的呈现,引导观众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空间的社会生活、历史面貌。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语境下,树人核心与立德根本不能再仅依靠思想政治内容的口语传播,影视艺术的视听内容要成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或因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或因全媒体传播生态的历史际遇,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影视手段要与影视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意蕴相契合。
2.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影视艺术教育是体验、探究、反思性的学习,使观众通过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体悟影视艺术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真、善、美,受到艺术的教育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有所启发,从艺术、生活、情感、文化等方面获得审美快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视听光影:让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影视艺术作品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在审美和教育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娱乐与教育合二为一,让人易于接受,因而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影视艺术作品,如《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影像方志》《美丽中国行》,能通过高山大川、蜿蜒河流、无边田野、青青草原、生动的解说、抒情的音乐,将观众带到祖国的各处角落,体验民族风情,弘扬爱国情感,追寻民族印记。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生活面貌、性格特征、文化内涵、社会关系等,都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得以呈现,影视艺术作品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由此可见,影视艺术作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观众在声画世界中得到人生的启迪、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健全。
4.情感共鸣:审美活动的心灵洗涤
影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艺术创作和人格塑造的双重创造之中。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会在影像中事物再现时产生初级美感,会在影像符号叙事表意过程中产生中级美感,会在影视作品建构抽象意义时生成美感,形成一种强烈的净化心灵效应。观众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在曲折叙事线索牵引下产生心理认同及共鸣的审美效果。共鸣是影视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观众通过人物的命运、曲折的剧情脉络发展产生共鸣,作品实现了所具有的审美超越性,才真正发挥出认识、教育、审美的效果,实现心灵的净化。
专业精强品质优良,功底扎实品格高尚。影视教育的理念,是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合格与可靠的媒体人。影视艺术作品是当下最主要的受众面广、覆盖范围大的文化传播媒介,所以,在专注影视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亦要重视影视传媒人才的道德素质教育。影视艺术教学课程的设定要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设定要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专多强,提升职业责任使命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1.涵养影视艺术课程思政资源
在专业课堂和实践课堂中实现影视艺术课程思政资源的高效利用。已经开设的影视艺术专业课程,在进行影视艺术审美教育的同时,每一部给学生播放的影视作品都需要经过严格筛选,都应该是蕴涵一定思政教育主题的影视经典。此外,大中专及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可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高效利用影视教育手段,影视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及艺术通识课程要充分挖掘专业知识内容中的思政养料。
2.宣传爱国主义影视作品思想
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可作为课堂思政内容的重要教育工具。大中专及高等院校可举办主旋律电影评论赛、主旋律题材电影进校园等学生文化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将爱国主义影视作品的思政养料融入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融入到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环节。优秀的爱国主义电影具有鲜明的党史教育的作用,可使青年学生知悉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1.课程关联:建构全面育人影视艺术课程体系
影视艺术是建立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交汇点上的综合性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要求较高,需要改变影视艺术教学的单一现状,使影视艺术教学呈多样性、梯队形发展。除了有计划性地合理设置各年级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之外,还要有匹配于各年级各阶段专业课程的相关艺术通识课程、培养课程与实践课程。
2.重心迁移:从“讲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应以课程思政教育为抓手,把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学生是课堂中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所有教学要素对学生学习的推进都需要通过学生来实现。可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采用演讲、模拟环境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