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经林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十字镇初级中学 242131)
在新课改和新高考视域下,作为一线化学教师,除了需要不断接受先进理念和新式授课方式,借此提高学科成绩,还需要将学科素质、自主学习能力等作为着眼点,对学生进行培养.化学教学本质上就是学生们不断地接受、内化、运用化学知识的过程,要想使学习成果最优化,化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去改造化学课堂教学,尽量选用契合学生心态的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为了能提高学生在初中化学方面的自学能力,化学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们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比如化学基础掌握情况、兴趣所在、性格特长等,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化学教学还应当以不同方式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并适时给予适当帮助,以此来帮助他们养成学习兴趣,勇于面对困难.随后,可进行能力培养,在日常学习上,化学教师不宜过分赶进度、加难度,因为学生们的水平有高有低,学习及接受能力也同样参差不齐、有强有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稍微照顾一下成绩略显落后的学生,根据个体差异设定不同难度系数的学习任务,比如说,基础掌握较好的学生,可将目标设为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程度一般的学生则可要求其打好基础,深刻理解提纲要点,如此,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每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上都能学有所得,借此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习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不管是在哪个阶段,也不管是学习哪门学科,于学生而言,兴趣都是他们最好的教师,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以兴趣为着眼点,增加化学课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快乐.比如在学习“氧气”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先通过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实验,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对氧气无色、无味等物理性质有切身体会,又能加深学生对“氧气”章节内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课堂提问既可以帮助教师检查、明确课堂教学成果,又可以增进活跃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近些年来,如何通过有效提问来点亮课堂教学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据研究发现,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教学活动跳出教师一言堂的困局,活跃课堂氛围和学生思维,令学生生出探究欲望.所以化学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提问,巧设化学问题,尽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笔者来看,在设置问题时,化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要有生活性
从始至终,教育的终极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可以用所学所知去解决实际问题,重在突显知识的使用价值,故此,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贴近生活,让所提问题保留足够的生活性.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比较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比如:李阿姨曾经脱落过1颗牙,后来重新补了1颗金牙,但是在某次意外中,她又掉了1颗正常牙齿,到医院镶了颗不锈钢牙,但是自此之后,她开始时不时地心情烦躁,同时还常有头疼失眠症状.请问,其中涉及了什么化学知识?像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减少初中生对化学的距离感.
2.问题要有梯度性
有鉴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状态等都存在着差异,在设置化学问题时要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设问题在难度系数上要有梯度性,以防影响学生信心.
3.问题要有趣味性
初中化学的特点可概括为浅、散、乱、点,其理论性较强,同时知识也较为抽象,知识环境较为枯燥,学生学习时也会感到吃力,所以积极性不高.为此,课堂提问要尽量提高趣味性.比如在讲解“碳单质”内容时,可以先展示石墨及金刚石(用图片形式),随后再提出问题:众所周知,钻石璀璨夺目,而铅笔也十分常见,那么请问,大家是否知道二者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它将视角着落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利用普通的铅笔和昂贵的钻石造成一种反差,引起学生好奇心,也提高了问题的趣味性.
“导学案”是目前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发现,“导学案”教学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益,而且还能对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培养作用,可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导学案”教学主要由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研究和学习技巧的改进等模块组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讲究层次性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导学案”进行上课,减轻学生预习负担.
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因为经过讲解后学生都清楚氢气、一氧化碳、木炭都能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然而,尽管能还原出相同的铜,在还原过程中却还生成了其他产物,可以让学生探究、思考这三种物质还原氧化铜时生成的另一种物质究竟有什么区别,只要弄懂了这个问题,就能清楚这三种物质在内在组成上的区别.
初中化学教学还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常见形式有展示成果、情景再现、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并在小组学习中让各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为了激活大家的探究意识,可以为各小组确立目标,布置明确的探究任务,待时机成熟后让每个小组都选出一名代表就先前下达的任务进行解答.采用这样的小组互助方式,能增进小组内部交流,促使大家同心协力,共同为了同一任务进行思考和实践.这个过程既保障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令学生善于深入学习、思考.
现以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性质为例,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尽量做到对基本实验流程有所掌握,然后分成不同小组,用视频或者教师亲自演示的方式加深大家对实验步骤的了解,使大家明晰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此之后,方可布置实验探究任务,让各组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以这些问题为线索,边实验边思考,然后同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安排实验探究任务,可以让各小组有方向、有条理地对实验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组内分功、协作,则能对实验流程有一个基础的把握,在理清实验细节和化学知识要点之后,合作探究实验结论.
传统课堂上,教师基本以课堂主宰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基本上都被放在客体位置,处于从属地位,经过多年教育研究,这种地位上的不对等对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很不利.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广大一线教师开始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始转变自身角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是,也要认识到,教师对课堂而言必不可少,是教学活动的组建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催化剂,即便是归还课堂主体地位,也要讲究适度原则.
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化学教师绝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依靠自己去进行实验操作,而是要成为实验中的一员,在有需要时提供一些辅助,比如给学生拿工具,提醒学生关注燃烧过程,以燃烧中的变化为切入点,引入燃烧必备条件.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绝非一件轻松容易、能够一蹴而就的事,初中化学教师既要转变自身观念,重新定位师生间的主、客体关系,又要调整教学方法,从主观学习兴趣、初中化学知识特点、学生基础差异等处着手,让学生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师的帮助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