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化教学打造初中化学有效课堂

2021-01-31 00:24徐庆红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分子化学生活化

徐庆红

(江苏省新沂市高塘中学 221400)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对于以后的深造有重要的影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化学本身与生活联系紧密,化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运用于生活,“让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此,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运用生活化教学,为学生营建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化学、感知化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初三学生学习的一门新学科,只要教学中,善于联系生活,创设合理的生活情景,将化学教学巧妙与生活有机融合,就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参与率.为此,化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巧妙营建生活化的氛围和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从而引发学习的欲望.

如对于“金属的腐蚀与防锈”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小丽吃过晚饭,帮妈妈收拾碗筷、洗刷铁锅,第二天早起做早餐,小丽大吃一惊,昨晚明明刷得干干净净的铁锅,过了一夜,怎么就生锈了?并且还有红色的东西”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帮助小丽解决这个疑惑吗?铁锅怎么生锈了?红色的物质可能是什么?……这些问题源于情境,熟悉的情境、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兴趣,于是,他们会带着问题,走进教材的自主阅读中,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当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同学交流探究后,发现铁制品生锈,是铁制品发生了氧化反应,生成了红色的氧化铁.此时,教师设疑引领学生探究性学习:金属如铁等在空气中放置,容易被氧化,那么,你能想办法防止铁等金属的氧化吗?这些问题,巧妙将生活和化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实现以境激趣、以问促思之功效.

再如“碳与碳的氧化物”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溶洞”的画面,呈现建筑工人用石灰浆刷墙的情境等,然后,提出问题:溶洞可谓奇形怪状,那么是怎样形成的?建筑工人用石灰浆刷墙,墙壁为什么会越来越白并且墙体有时还会“出汗”?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问题的巧妙提出,也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知识的海洋中,促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运用生活素材,助力学生理解知识

化学知识相对抽象、化学现象也难以理解、知识也较为复杂,学起来很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用生活素材开展教学,可以让抽象、晦涩的知识具象化.为此,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运用生活化素材,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的教学时,对于“分子的间隙”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分子之间怎么可能还有间隙?对于这个知识点,多数教师会采用灌输教学法,直接将这个结论“给”学生,让学生背诵的方法,这种方法,无容置疑,会让学生囫囵吞枣,会更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的抽象和晦涩,给学生的学习留下了永远的“空白”,学生的思维力、创新学习能力也被扼杀.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个知识点和化学现象,会采用实验的方法,如将纯净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这样,让学生从化学实验的角度理解知识,较之于灌输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了可理解性.但是,这个实验,带有误差,也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元素,用直观的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增强化学教学的生动性、生活化.如教师可以把学生类比为一个个分子,每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虽然距离很近,但是人与人之间也有空隙,这个空隙就好比是分子间的间隙,这样的生活元素的融入,增强了学生对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知识点,还可以借助于“热胀冷缩”而给以形象的说明.这样,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生活元素的融入,加深学生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知识、形象化,也践行了生活教育理念,促课堂不再低效.

三、开展生活化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距离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学习和探究的基础.有效开展操作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情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此,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缩短化学与生活的距离,生活让化学实验也生活化.

如上文的提到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的教学时,对于“分子间的空隙”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把学生比喻成一个个分子,虽然距离很近,但人与人之间也有空隙.让学生由此类推出分子、原子、离子间也有间隙的结论.

再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诸如:探究实验一:固体在水中的分散情况,如将洗衣粉、高锰酸钾、食盐、白糖、沙子等分别由少到多地放到不同的装有水的杯子中,并不断搅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探究实验二:探讨加快溶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用加热、搅拌、固体研碎等;探究实验三:探究固体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让学生在3个烧杯中装入300mL的温水,分别将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等放在烧杯中,搅拌后,再测量水温……这些实验的操作和进行,促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实验猜想、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的素养,也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生活化实验的进行,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因此也活起来,从而助力课堂摆脱低效,实现有效.

四、注重生活中运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也是生活性、实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为此,化学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生活化、实用性、实践性,突出“学以致用”,从而也强化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欲望.而课堂的有效性与否主要因素是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取决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同时注重生活化运用,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强化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如教学了“酸碱盐”之后,让学生想办法清洗热水壶、锅底的水垢;教学了“金属的性质”之后,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铁、铝等容器生锈的问题;了解了“食物的酸碱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为什么碱性食物被称为血管和血液的清洁剂;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后,教师让学生思考白砂糖放在水中时,为了加快溶解的速度,可以用热水、搅拌的原因……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化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核心目的,化学教学中,只有知识与运用巧妙融合,提升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兴趣,也实现化学教学的生活的回归.

总之,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找到生活与化学的切合点、连接点.让化学教学与生活有机携手,促化学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让化学教学因生活化而迈向高效.

猜你喜欢
分子化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分子的扩散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