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敏 梅 全 ◇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当前社会呈现出社会群体分化、社区阶层化、价值观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等系列问题。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层单元。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全文,大众网,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qzsldzk/xwzx/200211210945.htm, 2002-11-18。。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现“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②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017-10-28。。新时代城市社区建设的目的是激活社区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着力点就是建设学习型社区。因此,何为学习型社区、在推进过程中有何问题或困难、如何为当下学习型社区的推进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都是值得探究的议题。
“学习型社区”最早出现于欧洲终身学习计划(ELLI,1995),20世纪末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服务型社区、自治型社区、数字型社区、生态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等新型社区①张明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新型社区》,《社区》2003年第20期。,为当下新时代社区治理与社区建设树立了目标和方向。“学习”是动态的过程,也可以是形成的结果,这种过程或结果产生于“社区”这一场域。学者对学习型社区的定义可分为两类,一是要素说,一般由四五个要素单元构成,核心是“学习”与“社区”要素;二是过程说,以描述特定时代学习、生活、工作的状态过程。
关于要素说的定义,以叶忠海、黄云龙、厉以贤等学者为代表。叶忠海认为“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的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新型社区”②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5期。。这里的学习化社区即学习型社区。黄云龙教授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依托,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通过开展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来促进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素质提高的社会共同体”③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厉以贤教授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各种学习权利与需求,获得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④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23页。。李莉认为“学习型社区即是在社区这一生活区域的特殊氛围与环境中,互相联系、具有共同成员感和归属感的人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短期或长期的文化学习活动,并通过持续的学习行为影响整个社区,通过共同学习而发展成熟、富有文化特色的社区”⑤李莉,余金保:《基于学习型社区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路径探析》,《陶瓷学报》2014年第2期。。崔晓光认为“所谓学习型社区,就是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础,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努力创设各具特色的社区学习氛围,满足全体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构建的社区学习共同体”⑥崔晓光:《基于德尔菲法的学习型社区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当代继续教育》2020年第1期。。
关于过程说的定义,国外研究居多。欧洲终身学习计划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一个城市为公民创造充满生机的、参与性的文化与经济活动环境,能为全体公民提供学习机会与各种潜能⑦郑淮:《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问题及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指出是为了让成员获得知识、技能、态度而提供正规或非正规学习机会,由此实现了社区整合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⑧高卫东,丁虹:《学习型社区的内涵与外延》,《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两个概念均强调了公民的学习活动过程创造了学习型社区。
综上所述,从学习型社区的提出至今,其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本质上都是一群人为了特定目的开展长期学习活动,群体与在地社区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以特征要素为视角更符合本文的研究主题,因此定义为:学习型社区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元化的学习载体为支撑,社区成员主动参与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区可持续共融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以特征要素为分析视角,学习型社区具备以下六个特征:
学习型社区的主体必须认同终身学习观念。事实上,我国很早就存在终身学习思想,如孔子的“学而不已,阖棺而止”、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的“学不可以已”以及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等。学习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种精神需求与现实需求,而非履行义务。知识经济时代,客观上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以适应时代变化。作为个体的人主观上也有着持续学习、促进社会交往,实现个体能力提升和事业发展的需求。
从社区的角度,以社区学院为载体,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进行普及式教育,其学习内容应是与社区生活息息相关的、全方位的、持续更新的,而非单一的、一成不变的。从个人的角度,社区居民对常识性的、经验性的、科学性的、艺术性的知识与技能有着一定的需求,对专业技能、社会文化、社会交往相关内容的学习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加强,学习的内容呈现多元性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学习”是主要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与社区学习空间,信息技术使各类学习资源实现实时共享,如中国社区教育网、上海学习网、成都市民终身学习平台、“成都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学习将不受时空限制,实现“无处不在”的社区教育。
无论是正式的教育培训,还是非正式的社区学习,都强调双维度或多维度。在学习型社区中,不同年龄的个体与不同背景和结构的家庭通过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鼓励,营造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群体的相互信任与相互依赖氛围,形成“学习圈”,一方面促进社区居民的情感缔结,另一方面促进居民行为向文明、健康、积极的方向转变,减少困惑和矛盾。互动性是学习型社区呈现的明显特质。
首先,学习内容是实时更新、持续相连的。成年人学习的开始是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实现一定的改变奠定基础,因此需要时刻更新认知范围、深度、水平。其次是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对于个体或社区而言,持续学习是唯一促进个体快速成长、加快社会适应的途径。个人或组织持续地学习、维持并提升学习能力,更能体验到社区生活的乐趣与归属,进一步促进自身融入社区和参与社区治理。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提出了人与行动场域是相互关联与彼此影响的。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因此学习的行为过程是发生在“社区”这一场域的,可以是物理环境(实体)意义的社区,也可以是精神环境意义(特殊、虚拟)的社区。物理环境意义的社区让人们感知到学习的存在与群体互动等,让人真实感受到学习的发生、学习的变化以及学习的成果;精神意义上的社区强调人的语言、思想、行为的虚拟联结,是打破时空的场域,它是连接人与学习内容的桥梁,例如微信公众号、博客、网上论坛、学习APP等。
学习型社区自提出至今,有近二十年之久,但推进效果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宣传与推进下,构建学习型社区已深入人心,但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未得到重视。终身学习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持续性学习。然而,人在完成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后,自发性学习较少,较多的是被动地甚至是消极地接受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例如,社区开展阅读和学习类活动时,参与人数少,活动效果不理想,社区举办的学习活动通常都存在这类问题。社区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重视不够,终身学习意识不足。
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稳步推进,部分社区亦有成效,但各主体合力效果不佳。一是管理层方面,宣传教育部门作为主要抓手,凭一己之力难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还需要民政、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等辅助,形成一张合力工作网;二是学习者方面,居民既是学习型社区的参与主体,也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然而,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参与度低,主体意识淡薄;三是资源方面,社区资源应统筹分配,才能获得最大效益,然而政府统筹的、需求量大的显性资源容易获得,如建设社区图书馆、举办社区学习活动,但学习内容需求的多样性往往难以满足。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个人或组织学习途径的网络化,但网络化学习也存在小范围的、零散的、阶段性的特征,缺乏整体性和联动性,也没有实现社区全员参与和全员共享,忽视了脆弱群体。社区缺少共同学习平台,进行资源和需求的整合,如学习辅导、学习监督、成果激励等,易消解学习者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当前我国学习型社区的推进存在照搬其他学习型社区建设模式、沿袭以往工作套路、学习内容大同小异等情况,未结合本社区的具体情况,忽略居民现实需求,也未与社区特色文化相结合,因而难以激发个人和组织的学习热情。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与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不同。终身教育侧重“教育”,强调从制度和权力上体现教育的权利,主张政府与社会要为人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教育的机会与可能,这是一种外力的施加;终身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习者主体性与积极性,从而形成更友善、更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内生力驱动使然。在终身学习理念下,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学习型社区建设,从顶层制度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切入,确保社区居民学习内容的前瞻性和多样性。社区可以设立全民“终身学习日”,促使居民对终身学习理念有更深的理解、更强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另外,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与个人学习兴趣有关,也就是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全媒体的优势,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吸引学习主体进行自发的学习,自发的学习有利于维持主体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与热情,为主体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与学习行为模式奠定基础。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区,旨在以学习感染人、影响人,构建“互联网+学习型社区”,使社区文化、生态文明、绿色健康等思想影响社区居民的生产、学习和生活,通过全民学习的氛围推动人的进步与社区发展。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构建学习型社区进程中的理念和文化创新。第一,国家、社会、公民三维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导引方向、凝聚人心。第二,社区应制定各项制度、公约,如组织章程、议事机制;进行社区党务与居务公开;调动居民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加强社区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以激活社区主体力量,整合资源、联动聚力,共同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第三,引导社区意识,抵制“读书无用论”“物质财富论”“坐在宝马车上哭”等思想,促进人生价值感、社区归属感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文明的力量感染居民,如文明公约、公筷公勺、文明养犬、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以通俗易懂,实践性强的宣传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种在居民的心田。
在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区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一是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二是以主动学习者为主力军。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最成都·市民课堂”,持续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扩大社区教育线下学习成果积累;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开展教育队伍互学共促活动,以城市联动促进社区联动;搭建研究成果共享平台,对成都市学习型社区建设优秀案例深度梳理,推动学习型社区成果化,促进典型推送和经验交流;开展优秀学习型社区的评选活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型家庭、单位、团队的评选。除“互联网+”平台外,以社区为阵地的各类社会组织是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基石,如政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社区自组织、家庭组织等。充分发挥社区文体协会、志愿者协会、艺术团、邻里互助中心、艺术工作室、生活自治团等本地社会组织作用。如通过社区的五义文化中心传递“平等、尊重、利他、互助”的价值精神;通过快乐青少年330课堂为辖区儿童提供优良的儿童课外教育;12355青少年发展空间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成长帮助等。
学习型社区的常态之一是个人与组织保持对学习的持续力。在学习的持续性上,主观自觉与客观内容同等重要。第一,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专项培训或主题培训,促进社区居民及组织对学习型社区的了解与认同,体现在社区情感和社区行为中;第二,鼓励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与评选活动,动员、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团队等参加,激励机制是推进持续学习的重要手段;第三,开发社区特有资源,如天府文化、河流文化、生态文化、中药文化、茶文化、戏剧文化等,并通过景观静物、纸质读本、屏幕展示、视频网络课程,做好特色资源的线上线下展示、推陈出新、共享推广及传承活动;第四,充分挖掘热门活动,吸引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如阅读节、音乐节、体育节、学习大赛等。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共建食品安全之都,共享世界美食之都”食品安全大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竞赛、“家风家训”阅读节等。
建设学习型社区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社区是社区建设的“硬”面向,创生社区活力是“软”面向。城市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谐发展、活力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学习力、人的向心力、人的归属感及人的满意度,这就落在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上。构建社区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基于学习的有机联系,能创造社区活力与价值,激活居民的归属、依恋、认同和骄傲之情。学习型社区的推进对激发社区创新力,创建和谐的、具有活力的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