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方法

2021-01-30 21:57留利利
山东纺织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留利利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部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同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维护教育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1]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大概创立,据统计,2019年高校贫困生资助达4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高达1316.89亿元,较2019年的高校资助总量有明显的增长,由此可见,高校资助工作已然是我国学生工作的重中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精准”,应用在学生扶贫工作中就是“精准扶贫”,引申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精准资助”。精:即简化、易操作,准即要细化、量化,简言之,将资助简化精准化,以达到资助效果最优化。剖析现今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精准资助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诚信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申请助学金时,附上的相关证明有些不能真实地反眏家庭真实的经济情况。比如部分学生提供村级证明效力低,无从考证。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在评议贫困生的过程中,也会被失信学生误导而说明虚假家庭情况;有部分受助学生在获得国家资助后,没有将助学金用于学生和生活的必需方面,而是用于高档化妆品、名牌服饰、笔记本电脑或者各种吃喝玩乐。种种高校学生失信行为都给高校精准资助的评定造成困难。

1.2 缺少长效机制

无制度不成方圆,不合理的高校资助评选制度和长效的资助机制,致使高校资助工作不能顺利地开展。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国家资助系统的更新速度慢,而且没有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导致学生家庭情况的断层和不真实,给每年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困难。比如某东南沿海某省的精准资助建档立卡学生信息没有及时更新,有些已经脱贫的家庭仍旧再资助三年,浪费宝贵的特别困难学生名额,导致真正特别困难需要扶助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资助。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没有一个统一具体的实施方案,导致各高校在资助开展的过程中各行其是,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问题和阻碍。

1.3 缺少监督

没有完善的高校资助监督体系,导致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后果滋生。高校助学金的评选过程缺乏有力的制度监督和指导,会出现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评选结果出现。同时部分高校资助中心认为的学生资助工作是先评选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将助学金按时发放,学生资助工作就彻底告一段落,然而资助资金到账之后,学生对助学金的使用,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家庭真实情况等相关后续问题都没有引起重视。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家庭贫困和因为贫困导致的各种问题。

1.4 缺少教育

资助育人机制的不完善,现有的高校资助体系偏重“只给予”“不索取”,缺乏对资助中的教育。大部分高校在资助的过程中,没有摸透扶贫的真正意义,只注重在“助人”,缺乏“育人”。学校将资助资金定期地打到学生卡中,让学生对助学金产生了依赖,同时又没有开展相应的教育引导,也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能力培养,不仅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家庭贫困问题,更对学生健康积极人格的成长造成了阻碍。

高校资助过程中,资助工作者忽视对贫困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及时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帮扶”,会导致学生承担巨大压力,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差,没有辅以相应的心理辅导,容易产生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疾病,不能达到资助“助人育人”的终极目标。

随着对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要求的提高,传统粗放的资助模式的矛盾和弊端已经暴露显现,这让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从全新的微视角去探讨精确的资助育人方法。

2 高校精准资助的工作方法

2.1 精准调查

为实现资助精准调查,应建立学生个人家庭情况档案,并完善相关调查机制。原始的对于贫困生的评定依赖个人主观的判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对学生困难认定的过程当中,可以借助现有的大数据技术进行调查,跟踪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同学,比如日常食堂的开销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综合表现,日常消费习惯、借阅学术书籍,娱乐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要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教育学生如实填报家庭经济情况,如发现弄虚作假,一经核实,取消资助资格。

通过各种方式核实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可联系当地的资助中心,抽查受助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或者开展实地家访调查,高校资助工作者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访一些评选材料与实际情况相悖的贫困生家庭,进一步搞清楚贫困学生是否存在虚假情况或者不诚信行为,最后整理实际信息并汇总上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2 精准评选

完善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量化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应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将涉及到学生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的每一项都细化,并附之有力的证明材料。经由测评指标体系设置的分值,统计算出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测评得分,再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评议分值,测评分值相加评议分值得出总分为确定贫困学生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的重要依据,提高精准认定水平。其次,高校认定工作的人员可以根据分析学生的困难信息、健康状况、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数等多个因素,建立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公式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方法,统一评定标准。[2]从制度层面,加入资助经费投入的同时,继续加强高校学生资助测评指标体系,进一步探索更加合理、全面、精细的学生资助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资助测评体制的精细化进程,保障高校扶贫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

2.3 精准监督

应建立高校资助工作反馈机制来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监督。资助前要将资助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途径跟学生明确,让学生明确受助后的责任和义务,受助资金不能使用于奢侈和不必要的消费,只能用于基本生活费用和学费支出。每年资助工作评选完,都要建立资助工作评估反馈机制,学校应组织相应的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回访活动,由辅导员、班主任带队,学生干部组成,对有争议的受助生进行全面的复查和反馈,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对失信失德学生予以追究,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来更全面地调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要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工作规律,增强绩效意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资助工作绩效特别是对奖助学金在公平和效率方面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3]

2.4 精准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也要做好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不能让学生有可以“白拿”的意识,一定要做好感恩文化和责任文化的教育。首先在校内开展受助学生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工作的不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也可以定期开展感恩文化或者责任文化的宣传,比如开展“资助活动月”,将感恩文化和责任文化融入高校资助工作当中。开展感恩文化和责任文化的宣传,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家以及学校给予的关心、爱护以及帮助,另一方面还能帮助贫困学生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将感恩文化和责任文化有利地传承。

再者建立健全资助助学的激励政策,选拔培养优秀典型,用先进优秀的贫困生典型来树立标杆,引领风尚。培育受助学生的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感恩知恩、勇于承担的良好品质。比如定期地评选“励志先锋人物”或者“校园自强之星”,树立受助学生优秀榜样,他们坚强进取的真实事迹更能给身边学生带来引导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实现助人自助。

2.5 精准保护

家庭经济困难随之而来的心理的贫困和自卑,由家庭贫困激发的心理障碍不在少数。所以从制度层面做好精准资助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同时,学校还要将贫困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定期关注贫困学生,了解学生日常的心理状况,并及时排解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危机。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对受助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在评定学生家庭情况的环节,不能让评选学生当众自揭苦楚、互相比较谁最贫困;在公示评选结果的环节,要将包含学生敏感信息,比如家庭地址、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信息隐藏好,不能直接地公之于众;在宣传受助学生优秀榜样时,应提前征得学生本人同意;在发放资助物资时,不可采用大张旗鼓的方式,最好用隐性资助方式。只有通过一系列对学生的心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资助的精准化、精细化,推动高校资助更上一个台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挥资助育人、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将大学生资助工作扎实做好。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十九大后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应完善高校精准资助体系,促进高校育人工作和谐发展,改善大学生生活、学习条件,提高高校资助的精准度,切实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