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琴
(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和途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我国发展实践的科学指南。其中,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填补了世界发展理论缺失的一环,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完美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发生沧桑变化的深刻根源。
共享发展理念既因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变化的需要,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性和理论创新性,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人类的梦想,但惟有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证了从阶级分化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动态性,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前提、社会途径以及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是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先进政党,自成立那天起,就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富裕”理论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把争取工人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权利看作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和内容之一。中国特殊的国情、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为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向世人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公开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明确中国共产党要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实现共产主义;提出了改善工人待遇、改革税制、限制田租率以及保障女性平等主张,标志着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解决人民当下的困难、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结合了起来,对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具有重大的意义。
1927年,适应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高涨,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目前,农民运动已经到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时刻”,这就使我党由对工人阶级的关注转为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对农民生活资料的关注转为对生产资料的关注,为发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进而解决中国革命的同盟军,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我们党以红色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和陕甘宁边区为依托,开始探索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化形式,为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尽快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指出我党的任务就是“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1]:“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而要让人民富裕起来,就必须走合作化的道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的物质基础。“在继续个体经营的条件下,他们要想过富裕的生活是毫无把握的。这就使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贫农和不富裕的农民积极地响应我们党的号召,愿意走合作化的道路。”[1]社会主义的建立为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知之不多,早期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挫折和失误,使得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党虽一直致力于彻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却未竟全功,更谈不上共同富裕了。1977年,党的“十一大”报告指出只有迅速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纠正“左”的错误,把总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及坚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着着我们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共同富裕”思想:第一次明确把实现共同富裕与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明晰了公有制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先”和“带”指明了共同富裕的波浪式发展趋势,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思想禁锢;必须预防先富可能出现的后果——两极分化,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我们就走到邪路上去了,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提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拉大。在此背景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思想:必须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地区发展差异和收入分配问题,把促进中西部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逐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即共同富裕不仅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收入分配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经济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共享”理念第一次写入我们党的文献,明确了“共享”的前提和内容。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实现了人均GDP比199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小康。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居民之间等各方面的收入差距加大,资源生态问题渐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理论:从党的宗旨出发,明确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强调要通过完善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确保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步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发展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更加强调公平的重要性;从持续协调发展的高度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从全面统筹的视角进一步阐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途径。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有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取得长足进展。为站在强起来的起点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人服务是不同政党的本质区别。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享发展明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享”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
发展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而非部分人享有,是共享理念人民目的性的真切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立场,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思想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从解决落后就要挨打到解决贫穷就要挨饿,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接力棒传递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手中,从总书记“十八大”后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宣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决心,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
首先,全民共享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马克思彻底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贫富分化以及人的“异化”[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生产的影响力和规模越大,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因此,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的崇高理想和毕生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坚守人民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100年来,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全民共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恩格斯认为奠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以及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党性、人民性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契合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的彻底解放的价值追求。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制度的持续创新,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通过教育的普及、劳动者能力的提高等,逐步消除社会分工带来的差异,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最后,全民共享体现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我们党不仅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不同的利益,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且由于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共产党比一般群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解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进程和规律,因而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向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一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并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思路以及发展实践当中,在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看作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特别强调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根据人的解放和发展程度,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前后相继又依次递进的阶段——人的依赖占统治地位、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人的彻底解放。
就内容而言,共享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质,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成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诸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升级版本,体现了人们需求的全面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促进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的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扩大人民民主的范围,提高人民民主的质量;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保护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满足人民对丰富多彩而又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望,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心理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更高要求;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让人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才能逐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伟大复兴。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不断变成现实的。
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但放在14亿人口的大国中,仍然是少数,单靠共产党人很难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制定符合人民利益和需求的方针政策,加之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共建共享指的是共享的实现途径。人类社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首先解决衣食行住等方面的需要,即物质财富的创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会有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彻底解放;但仅有财富的极大丰富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否则就会造成剧烈的阶级冲突和社会对立。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奠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制度才是公平合理的,因为它可以避免生产资料私有制所造成的生产者与享有者的分离与对立,实现生产主体与分配主体、享有主体的统一。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制度,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其目的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员要素使用率,使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因此,共享以承认人们劳动能力或个人禀赋的差异为前提,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快地促进社会发展;而对于那些暂时遇到困难、处于不利生活境地、身体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则以集体的力量助其抵抗社会风险,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渡过暂时的困难,恢复劳动或创造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的有机统一,打出了激发贫困人口自身的能动性和政府帮扶的组合拳,确保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共享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需要共建,这是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只有通过共享来引领共建,并通过共建来促进共享,我们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每个人尽情享受整个社会的发展成果,并为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积累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从阶级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过渡性,而且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分配和占有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是已经实现的结果。
渐进共享体现的就是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的辩证统一。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这里的共享是一种过程性和渐进性的社会状态,目的是实现发展的平衡、有序、均衡。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充分肯定7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正确看待当下的财富生产、分配、消费以及认识上的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存在着不协调性。我们要通过“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通过进一步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归宿在于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享”理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统一的原理,揭示了发展的人民主体性和人民价值性。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分配和消费、目的与过程、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强调发展的持续性和包容性,填补了世界发展理论的空缺,谱写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不仅为我国的发展,而且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要顺利发展,也必须妥善处理好这两对基本矛盾。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迅速地提升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的部署,是共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蕴涵了一系列关涉共享发展的制度建构与完善的内容。
共享发展理念总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既强调经济的质量效率,又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有机统一和内在协调、更强调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实践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创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首先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紧紧依靠全体人民群众,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物质财富逐渐丰富。没有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不断积累,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尽最大可能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要完善分配制度,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即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是财富创造、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有机统一。卫兴华指出[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追求发展与共享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享发展,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加只是物质保证。还需要制度保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主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实现共享发展。在分配制度保证方面,现阶段,必须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要更加注重公平,而且在初次分配领域也要把公平和效率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而把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增强发展动力统一起来。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投资、外贸引擎作用日渐式微、西方打压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消费必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力,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通主点,补齐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无论是对生产还是消费,都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公平分配问题,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人群体,增加低收人者的收人,促使国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收入与劳动效率同步增长,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与“共享”既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又有侧重点上的差异性。从一致性来看,“共同富裕”和“共享”都强调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从差异性来看,“共同富裕”强调的是收入分配和物质财富的占有关系,而“共享”发展理念既注重有形物质财富,又注重无形的政治、文化、社会等财富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福利的公平分享,而且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的共享,极大地拓展了财富的内涵。因此,“共享”理念是“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手段性、基础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性、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找到了途径。
人类在获取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践行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共享发展理念既延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公”与“均”的价值取向,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士大夫们以“修平治齐”为最高理想,但他们既找不到实现“小康”“大同”的主体力量,也找不到实现的途径,使得美好的理想沦为空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仅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大同社会”的主体力量——全民,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全面、共建、渐进。共享发展理念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的“共同利益观、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理念就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国际版本。
百年华诞,恰是风华正茂。只要坚守初心,定能勇担使命、再创辉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必将为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南和深厚伟力,也必将为解决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